话说闽南三兄弟,漳州老实,泉州刺头,厦门呢?
一、
本来,闽南这地界吧,并没厦门什么事,就是漳州和泉州两兄弟相安无事各占一半地盘,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
后来事情起了变化,那是1935年,家长硬生生把厦门岛和鼓浪屿等7个岛屿从泉州手上分了出来,成立厦门市。
闽南从此从两兄弟变成三弟兄。
福建自古有“八闽”之说,据说有两种来历,一种是源于行政区划,一种是源于八姓入闽。
行政区划得从北宋时期说起,当时福建境内设福州、建州、泉州、汀州、漳州、南剑州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元代改分八路,到了明代则变为八府,故而得名“八闽”。
八姓入闽说是根据《三山志》(三山是福州的别名)的记载: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
即西晋永嘉时期,因中原战乱,此时中原大族大规模南迁,其中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大族姓入闽,故称“八闽”。
哪一种说法对呢?大概已经无据可考,不过这不重要,八闽就八闽嘛,这名字听着顺耳,吉利,多好。
从行政区划来看,现在福建有九闽(九地市),显然,后来多出来的一闽就是厦门。
作为福建这个大家庭中最小的一个,大家都知道,厦门最受宠。闽南有句俗语,叫“父母疼细仔”,这在厦门身上体现出来了。
自从成为老九之后,厦门几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里有什么好的,都首先满足它。
1949年新中国成立,老九厦门立马和老大福州一起成为省辖市,其它7兄弟呢,改设为8个专区,地位比厦门和福州低了一级。
而且,为了“打压”泉州被割出厦门后的不服气焰,家长还把它的名字改了,改成晋江专区,再也不让它叫泉州,闽南的漳州连带一起受罚,改名龙溪专区。
这只是专宠厦门的开始,1953年,大概厦门向家长撒娇说我地盘太小了,都是岛,得多点陆地。家长二话没说立马把晋江专区属下的同安县集美镇划给它。
厦门就是这么任性,得逞了一次,还想第二次,而且第二次胃口更大,不仅要割晋江专区的肉,也想要刮龙溪专区的皮。
家长一合计,干脆要疼就疼到底,于是在1958年大手一指,晋江专区属下的同安县和龙溪专区属下的海沧、新垵两个乡一起给了厦门。
这下厦门满足了吗?好像满足了,从此没再吵着要扩大地盘。
就这事吧,相对老实的龙溪专区好歹算是认了,可比较刺头的晋江专区积累很久的不服气焰彻底爆发,向家长抱怨道:
就这样闹了十几年,好吧,到了1970年,家长也是被闹得烦,干脆又让厦门把同安县吐出来还给晋江专区。顺手也把“专区”改为“地区”,说这样叫法更高大上,符合时代要求。
轮到厦门不干了,直接就拍家长的桌子,说您老人家怎么能这样,同安这块肥肉我还没捂热呢,您就又抢回去,没这样当家长的。
如此又磨了3年,到了1973年,家长到底还是向着细仔,又把同安县划给了厦门。晋江地区还能咋地,认命呗。
倒也还好,从此以后,闽南三兄弟再也没有因为瓜分地盘再闹过,大家各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各自的活。
哪里想到,三兄弟不闹了,上头家长反而憋着大招,就想着还是要给老九厦门再加点料,它地盘太小了,往后三兄弟真要打起架,它会吃亏。
所以,到了1980年,嘿,家长直接让厦门成了经济特区,这下好了,厦门成为全国最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之一。把晋江地区和龙溪地区两兄弟气得只能干瞪眼。
也算是为了安抚两兄弟的情绪,到了1985年,家长说给你们恢复名誉了,以后你们叫回泉州和漳州吧。
不过相比对厦门的专宠,这恢复名誉的恩宠一点也不甜,没什么实质意义。
更气人的是,刚给了两兄弟一颗口惠而实不至的糖,回头立马就又给了厦门一大把巧克力,直接让厦门成为计划单列市。
然后又一鼓作气,到了1994年直接把厦门升格为副省级城市,不仅漳州、泉州两兄弟比不上,连老大福州也只能矮下去成为千年老二。
至此,年纪最小的老九成了权势最多的老大,闽南乃至福建的地界上,厦门最风光。
二、
闽南,很久很久以前和岭南(广东)一样是蛮荒之地,是犯人受罚和官员被贬的主要流放地之一,属于严重的老少边穷地带。
后来造船术发展和指南针的发明带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路子较野,敢闯的泉州抓住了这一波机遇,迅速让自己发家致富成为土豪,而且是全世界最壕的土豪,慕名而来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毫不吝啬地美其名曰“东方第一大港”。
那时候的泉州,大学者朱熹同样毫不吝啬对它的赞誉,直夸泉州是“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明明满街都是做买卖的生意人,朱熹硬是把它拔高到“圣人”这样有文化气息的高度,真是让泉州斯文之至。
可惜,这一切后来让另一位姓朱的给毁了。
就是朱元璋,这位从乡下小混混开始造反打天下,固守着陆地农耕意识,不知大航海时代已经来临的明朝开国皇帝被野蛮的倭寇吓坏,那都是哪里冒出来的怪物,怎么那么穷凶极恶。
好吧,惹不起咱躲得起,禁!一道圣旨颁下,从此开始几百年的海禁政策,“片板不得入海,寸货不许入番”,甚至不惜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以避倭患。
这下子,那些靠海上贸易为生的人不干了,你朝廷明着不给我活路,那我只能自己暗着下海找食吃。
于是,一波接一波的渔民纷纷下海,和倭寇结盟成为海盗。
他们纵横驰骋于波涛之上,跟全世界做起海上走私贸易,也时不时对东南沿海烧杀掠夺,搞得大明帝国的海疆很不安宁。
特别有讽刺意味的是,朱元璋死后,他的儿子朱棣还搞了几十年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
可惜,朱棣不是为了开疆辟土,他是派郑和去追杀被他抢了皇位的侄子朱允炆,顺便向距离遥远的其它国家宣扬他的浩荡皇恩,并以让对方建立起对大明帝国的朝贡体系而感觉很爽,龙心大悦。
和郑和下西洋的宣扬皇恩不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他们的航海活动是到处去发现新大陆,然后派军队征服,把新大陆变成海外殖民地。
朱棣还有他老爹朱元璋,这对眼界完全不够开阔的父子,生生把我泱泱中华本来可以占领先机征服全世界的机遇丧失了。
朱棣之后的明朝各个皇帝,依然继承了祖宗的海禁政策,其镇压和剿灭海盗的手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结果对闽南的影响就是泉州这个昔日的“东方第一大港”越来越衰落。
你说姓朱的为什么对泉州那么极端呢?要么像朱熹那样把泉州捧上天,要么像朱元璋那样把泉州打入地狱。
越衰落,想翻身的欲望就越强烈,所以曾经过过好日子的泉州人只能批量出海去讨生活,下南洋成了他们翻身的主要出路之一,泉州的华侨那么多,原因就在这里。
下海当海盗的也越多,他们被朝廷军队越打还越强大。
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泉州人郑芝龙和漳州人颜思齐率领的海盗兵团,他们一大帮海上英雄惺惺相惺,组成有28位拜把子兄弟的联盟,颜思齐被公推为盟主。
从福建沿海到日本,到琉球,到台湾,他们在大海上漂洒得快意恩仇,郑芝龙还娶了个日本老婆,生下后来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这两位大海盗还曾策划过征服日本,然后接受明朝册封。
可惜后来消息走漏导致功败垂成,他们只好转移阵地去开发台湾,由于颜思齐是盟主,历史上他也被称为“开台王”。
再后来郑芝龙降清,想黑白两道通吃,结果丢了性命。
他的儿子郑成功比他有见识,一是坚决不降满清,二是认归中原正统,称臣于已经穷途末路的南明小朝廷,获封延平郡王,并赐姓朱,所以郑成功有“国姓爷”之称。
跻身国家领导人之后的郑成功,民族自尊心一下子爆棚,他选择在厦门操练水军,一举从荷兰人手上把台湾收复了。
在我们今天的历史叙事中,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但就闽南这块土地而言,作为泉州人的郑成功显然干了一件不利于家乡泉州的事。
为什么?你选择厦门作为收复台湾的大本营,这是一下子让厦门出了名,也让衰落的泉州更加没人搭理,更进一步走向衰落。
后来康熙接手治理台湾,干脆把福建水师、兴泉永道、台厦道、泉州海防同知等闽南最重要的军政机构都放在厦门,几乎形成了天下只知厦门,不识泉州的局面。
N多年以后,厦门成为福建最受宠的细仔,您这里是源头之一,呵呵,国姓爷郑成功您知不知道啊。
今天的泉州对郑成功也十分敬重,纪念规格相当高。嗯,泉州还是舍小利顾民族大义的,必须点赞。
三、
回到现实吧,就闽南三兄弟而言,泉州还是比较刺头,漳州依旧相对老实,厦门呢?作为老九,它一直闷声发大财。
理论上,权势最大的老九厦门是应该带领泉州、漳州两位老大哥向前冲才对,但现实是一直养尊处优的厦门似乎带不动。
反而厦门自己拉自己向前走都很吃力,以至于还是经常要向两位老大哥吸点血,这不,靠着高房价,厦门就把泉州、漳州很多有钱人的银子都吸到厦门来买房了。
当然,厦门有厦门的优势,人家它就有这个本事,你漳州、泉州不能发牢骚或起抱怨,要怨只能怨自己命不好。
历史上,你们也命好过,泉州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和漳州曾经的“月港”时代,你们也曾得瑟过,只是现在轮到厦门这个由你们身上割出来的小老弟蹦跶而已。
漳州倒还好,老实,基本上听话;泉州就不行了,老憋着一口恶气,刺头,经常不配合。
这两位兄弟之所以有这种差别,大概在于漳州历史上偏向农耕文明的保守,而泉州更有海洋文明的扩张个性。
至于厦门,由于它站到舞台中央的历史较晚,身上混杂有半殖民地、公共租界和华侨文化,它不保守,但也从来缺少主动的扩张。
这些差别,仔细去看,就体现在他们的行事风格中。
比如现在搞“厦、漳、泉同城化”,老实的漳州特别主动配合,厦漳同城大道都通了,厦门到角美的地铁也动工了;
泉州呢,一直动静不大,老拖后腿,谁都劝不动,骨子里还是不服厦门;
而厦门也很少主动向泉州抛出加快同城化进度的橄榄枝,它的血液里缺少主动的基因。
话说回来,真的是泉州刺头吗?不全是,泉州有泉州的难处,它现在也家大业大,底下的小兄弟老不听话,个个都是一方诸侯,内部搞不定,队伍很不好带。
泉州自己内部的城市化都经常互扯后腿,更别说搞“厦、漳、泉同城化”了。表现出来就是,更富有的泉州,它的城区城市化程度甚至比不上漳州。
在福建这个大家庭,比经济,泉州是老大,但作为经济上的老大,它在福建的政治地位得排在厦门、福州,甚至漳州之后,顶多是老四。这是泉州刺头,比较不听话引起的。
所以泉州得反思一下,把格局搞大一点,向当年的“东方第一大港”看齐,伟大的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闹出来的。
闽南三兄弟,当年可是号称“闽南金三角”,如今呢?好像“金”都跑了,跑到珠三角和长三角去了。
看看人家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快飞上天了都。而闽南金三角却悄无声息,几乎没有人在提了。
显然是发展得不够好,所以才让人忘了闽南原来也有个三角。
上一篇:泉州,不该一直沉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