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血证】

血证

血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称为血证。即非生理性出血疾患称为血证。常见病证有:

1、鼻衄

鼻腔出血,称为鼻出血,它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少数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

2、齿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牙衄。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

3、咯血

血由肺而出,或痰中常有血丝,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咯血。咯血由肺络受损,血溢脉外而致。咯血也称为嗽血或咳血。

4、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杂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呕血。

5、便血

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便血多由肠道湿热及脾胃虚寒而致胃肠之脉络受损所引起。

6、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称为尿血。因出血量的多少不同,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茶褐色。尿血多为热伤脉络,脾肾不固所致。

7、紫斑

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者。

诊断依据

1、鼻衄

鼻道血液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

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诊为齿衄。

3、咯血

a.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

b.血由肺出,经气道经咳嗽而来,或觉得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有泡沫,或痰中带血,痰血相兼;

c.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及分类、红细胞沉降率、痰培养细菌、痰检查抗酸杆菌及脱落细胞以及肺部X线、支气管镜检或造影、胸部CT等有助于明确咯血原因。

4、吐血

a.有胃痛、胁痛、黄疸、疳积等宿疾;

b.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昏等症;

c.血随呕吐而出,常可夹食物残渣及胃内容物,血色为紫暗色,咖啡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光亮如漆状;

d.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及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B超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吐血原因。

5、便血

有胃痛、腹痛、胁痛、积聚等病史,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6、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或实验检查,在显微镜下尿中可见红细胞。

7、紫斑

a.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b.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c.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d.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以女性多见;

e.血、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管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骨髓穿刺等,有助于诊断。

鉴别要点

1、尿血与血淋的鉴别血淋和尿血均可见血随尿出,鉴别点是在排尿时疼痛与否,小便时不痛或痛不明显者,为血尿;排尿时尿血伴有疼痛兼有小便滴沥涩痛者为血淋。

2、咯血与吐血的鉴别咯血与吐血均经口出,但截然不同。咯血是血自肺而来,经气道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咯血之前多有咳嗽、喉痒、胸闷等症状。而呕血是由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吐血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3、便血之远血与近血鉴别便血有远血、近血之分,远血多色暗,先便而后血;近血多色鲜,先血而后便。但常是血便相混而下,难于辨其前后,故可从便血颜色加以鉴别,便血鲜红者为近血,血色紫暗者为远血。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兼见外感风寒、风热者病在肺卫,内伤多脏腑,气血阴阳失和的表现。

(2)辨有火无火:无火者则有气虚或瘀血见证;有火者,当辨实火或虚火。

(3)辨证候虚实:根据病程,临床证候及出血情况,新病多实;久病多属虚证。

2、治疗原则血证的治疗,应掌握治气、治火、治血三大原则与急救处理。治气,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治火,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治血,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活血止血。当血出暴急量多时,必须辨其虚实而急救之。

3、各类血证的治疗鼻衄

(1)应急措施:

a.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额部及鼻根部。

b.将百草霜,血余炭,用棉花球蘸上药末塞入鼻内。

c.鼻衄不止,可用大蒜捣如泥,做成药饼,贴敷同侧涌泉穴。

d.手指按压上星、印堂穴。

(2)分证论治

a.邪热犯肺

【证候】鼻出血而干,口干咽燥,或兼身热,咳嗽少痰,舌质红,舌苔薄,脉数。

【治法】清热泄肺,凉血止血。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10g,菊花12g,杏仁10g,桔梗6g,连翘20g,生甘草6g,薄荷6g,芦根30g。

b.胃热炽盛

【证候】鼻出血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玉女煎加减。麦冬12g,生地黄20g,牛膝10g,石膏30g,知母10g。

c.肝火上炎

【证候】鼻出血,头痛,目眩,耳鸣,烦急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黄、当归、车前子、泽泻各10g,柴胡5g,木通、生甘草各6g。

d.气血亏虚

【证候】鼻出血,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夜寐不安,舌淡,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5g,白术10g,黄芪20g,当归10g,炙甘草6g,茯神15g,远志10g,酸枣仁10g,木香6g,龙眼肉10g,生姜3g,大枣10g。

(3)单方验方

a.茜草根、艾叶各30g,研末蜜丸,乌梅9g,煎汤送服。治虚寒性鼻衄。

b.鲜仙鹤草、小蓟、旱莲草捣汁内服。

c.仙鹤草茶取仙鹤草15g,水煎代茶饮。咳血

(1)分证论治

a.燥热伤肺

【证候】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桑杏汤加减,桑叶、杏仁、沙参、贝母、栀子各10g,淡豆豉6g,梨皮10g。

b.肝火犯肺

【证候】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胁肋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海蛤壳各10g,甘草、青黛各6g。

c.阴虚肺热

【证候】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百合固金丸加减。生地黄、熟地黄、麦冬、贝母、百合、当归、炒芍药、玄参各10g,甘草6g,桔梗3g。

(2)单方验方及食疗方

a.新鲜仙鹤草250g,捣汁,加入藕汁1盅,炖热后待凉服。

b.生萝卜捣汁,半杯,加盐少许内服。

c.白茅根30g,水煎,用童便1盅冲服。

d.百合粥:取百合60g,大米250g,白糖100g。洗净大米、百合,加水适量,先置武火上烧沸,再以文火煨熬,熟烂时加入白糖或盐即成,每天食3到5次。用于肺痨久咳,咳痰唾血。

(3)针灸疗法:取穴:鱼际、内关、外关、孔最、郄门、膈中、膻中,每次选3到5穴,针刺泻法。

(4)外治法:取新鲜大蒜1头去皮,捣成泥状,称取9g,并加硫黄末6g,肉桂末3g,冰片3g,研匀后分涂两块纱布上,敷贴于涌泉穴(双),隔日调换1次。用于咯血中等量以上的病人,对肺阴虚或虚阳上亢咯血者疗效尤为显著。吐血

(1)应急措施:根据病情选择止血方法:

a.大黄粉(或醇提片),每次3g,每日3次,口服;

b.云南白药,每次0.5到1g,每日3次,口服;

c.三七粉或白及粉,每次3g,每日3次;

d.紫地宁血散,每次2安瓿(8g),每日4次,口服;或用本药30安瓿溶于1500ml凉开水中,冰藏至3到4摄氏度,每次经胃管注入胃内500ml,协助患者左右转动体位,使药液与胃内黏膜各部分接触,随即抽出,反复2到3次,然后再注入200ml保留胃内,每天1到3次,出血停止24小时后,拔出胃管改为口服;

e.内镜下局部止血。

(2)分证论治

a.胃热壅盛

【证候】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药用黄芩10g,黄连6g,大黄、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栀子、丹皮各10g,白茅根30g,棕榈皮6g。

b.肝火犯胃

【证候】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各10g,柴胡5g,生地黄、车前子、泽泻、当归各10g,木通6g。

c.气虚血溢

【证候】吐血缠绵不休,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见鼻衄)

(3)单方验方及食疗方

a.大蓟草、白茅根、藕节各30g,煎服,也可加韭菜汁少许1次服下。b.鲜芦根90g,生侧柏叶、仙鹤草各30g,煎服。

c.参三七、白及、生大黄按2∶2∶1比例研成药末,每服3到4.5g,每日3到4次,温开水调服。

d.仙鹤草、冰糖按1∶2用量比例制成膏,每次15g,每日2次。

e.生地黄汁、鲜芦根汁、白及粉、藕粉各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口服。便血

(1)应急措施:参见吐血。

(2)分证论治

a.肠道湿热

【证候】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加减。药用生地榆、茜草、栀子、黄芩、黄连、茯苓、槐花、侧柏叶各10g。

b.气虚不摄

【证候】便血色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淡,脉细。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见鼻衄)。

c.脾胃虚寒

【证候】便血色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少气,懒言,便溏,舌淡,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益气止血。

【方药】黄土汤加减。药用灶心黄土30g,白术、附子、地黄、黄芩、阿胶、甘草各10g。

(3)单方验方

a.侧柏叶、白及各10g,共研细末,每次3到6g,每日2次冲服。

b.乌贼骨、白及、甘草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次3g,每日3次。

c.猪肠芫荽羹:鲜猪大肠30g,芫荽60g,洗净煮熟,空服1次食之。用于胃热或湿热未清之便血。

d.猪肠汤:猪大肠90g,加黄连、木香末各30g。将猪大肠洗净,黄连、木香末填入肠内,扎紧两头,用米醋煮烂,分3次空腹服之。用于胃热、湿热之便血。

e.猪肠槐米汤:猪大肠120g,槐米15g,同入瓦锅内,加水适量,煮3到4小时,去渣顿服,每日1次,连服数天。

(4)针灸疗法:便血属实热者可配合针刺曲池、大椎、三阴交,用泻法;属虚寒者可取足三里、太白、脾俞、肾俞等,针用补法或温针,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命门等。尿血

(1)应急措施:尿血量多者,当先行止血,可选用:

a.云南白药,每次1g,每日4到6次,口服。

b.生三七粉,每次1g,每日3到4次,口服。

c.紫珠草50g,水煎300ml,每日3次,口服,或紫珠草片,每片0.3g,每次4到6片,每日4次,口服。

(2)分证论治

a.下焦热盛

【证候】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生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加减。药用小蓟、生地黄、藕节、栀子、竹叶、滑石、当归、炒蒲黄各10g,木通6g,生甘草3g。

b.肾虚火旺

【证候】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药用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各10g。

c.脾不统血

【证候】久病尿血,面色不华,体倦乏力,气短声低,或兼齿衄、肌衄,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脾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见鼻衄气血亏虚证)。

d.肾气不固

【证候】久病尿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用山药、肉苁蓉、熟地黄、山萸肉、茯神、菟丝子各10g,五味子6g,赤石脂、巴戟天、泽泻、杜仲、牛膝各10g。

(3)单方验方

a.白茅根30到60g,水煎服。治热证尿血。

b.鲜车前草、鲜藕、鲜小蓟草各60g,共捣汁,空腹服。治各种尿血。

c.车前茅根汤:车前草、白茅根各30g,白糖适量,水煎后去渣,加白糖代茶饮。用于膀胱湿热之尿血。

(4)针灸疗法:心火亢盛者,针刺大陵、小肠俞、关元,施加泻法,大敦穴以三棱针刺血。脾肾两亏者,针刺脾俞、肾俞、气海、三阴交,施补法,三阴交亦可平补平泻,气海穴宜导出针感向阴部放射,可在针柄上用艾卷灸之。紫斑

(1)应急措施:可选用口服止血药:

a.水牛角60g,水煎服。

b.紫珠草粉5g,每日4次,吞服。

c.阿胶15g,每日1到2次,烊化服。

d.田三七粉3g,每日4次,吞服。

(2)分证论治

a.血热妄行

【证候】皮肤发斑,斑色鲜红或黯红,甚则紫红,融合成片,起病急骤,常兼有鼻衄、尿血、便血,或伴发热,烦渴,尿赤便秘,或伴有发热恶风,头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加减。药用水牛角30g,生地黄15g,生石膏60g,知母10g,玄参15g,赤芍10g,丹皮10g。

b.阴虚火旺

【证候】斑色鲜红或紫黯,时发时止,起病较缓慢,伴头晕目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心烦少寐,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茜根散合大补阴丸加减。药用黄柏、茜草、生地黄、龟板、知母、黄芩、侧柏叶、阿胶、旱莲草各10g。

c.气虚不摄

【证候】紫斑色紫黯淡,散在出现,时起时消,反复发作,病程轻长,伴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纳呆腹胀,便溏溲清,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见鼻衄)。

d.瘀血内阻

【证候】久病不愈,斑色紫黯,面晦黯或唇甲青紫,胸或腰腹疼痛,痛有定处,舌紫黯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消斑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各10g,丹参、鸡血藤各20g,三七6g,生地黄、赤芍各10g。

(3)单方验方

a.白茅根、藕节各15g,白及粉3g。前二味煎水取汁,入白及粉共饮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b.升麻、鳖甲、玄参、生地黄各10到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c.茜草、白茅根、槐花10到15g,水煎分水2次服。

(4)针灸疗法:针刺膈俞、脾俞、涌泉、血海、三阴交等穴,每日1次,每次选2到3穴。

(0)

相关推荐

  • 精囊炎的主要症状是什么?看一看中医辩证分型论治精囊炎

    精囊由于在解剖上与前列腺炎.输精管.尿道.膀胱等紧邻且互通,因而一旦发生精囊炎往往继发于尿道生殖系统其他器官感染,特别是精囊炎与前列腺炎在病因与感染途径方面相同,往往同时发生.其临床症状.体征.治疗都 ...

  • 中医内科学——血证(一)

    中医内科学——血证(一)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颈椎病】

    颈椎病 一.概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椎急.慢性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临床上分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崩漏】

    崩漏 一.概念 崩漏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多发生于青春期.更年期. 二.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注意患者的年龄及月经史,尤其要咨询以往的月经周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绝经综合征】

    绝经综合征 一.概念 绝经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围绝经期是妇女自生殖年龄过渡到无生殖能力年龄的阶段,包括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暴盲】

    暴盲 暴盲是由视衣目系脉络阻滞,气机郁闭,导致神光离散,而出现视力急骤下降或失明的内障眼病.多见于西医的许多急性视力障碍性眼底病,主要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眼内出血和急性视神经炎等.属眼科急症之一,对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视直如曲】

    视直如曲 视直如曲是因津液输布失调或血溢络外,导致患眼视正直之物如弯曲之状的眼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黄斑部疾病.系临床上最常见的眼底病之一.多见于20到45岁的青壮年健康男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云雾移睛(眼科)】

    云雾移睛 云雾移睛是因神膏为邪所乘,浑浊不清所致,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蚊蝇或云雾样黑影飞舞飘移,甚者视物昏蒙的眼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玻璃体浑浊.本证可由多种内障眼疾引起,病因复杂,涉及面广,预后随内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圆翳内障(眼科)】

    圆翳内障 圆翳内障是因高年体弱,精气日衰,目失涵养所致晶珠浑浊,视力渐降,最终瞳神内呈圆形银白色翳障,视力障碍的眼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老年性白内障.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呈双侧性,但两眼的发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喘证】

    喘证 一.概念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证.西医学的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哮病】

    哮病 一.概念 哮病是由于禀赋异常,遇诱因或感邪引发,以致肺失肃降,痰阻气道,气道挛急所致的发作性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