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传世碑帖里有些字是歪着的?
《三字经》里有这么几句:
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
这里有一个典故,就是刘晏正字:
刘晏是唐玄宗时期的人物,七岁举神童,八岁授正字。
所谓正字,是校对典籍、订正讹误的一个官职。
一天,唐玄宗问刘晏:正字,正得几字?
刘晏回答: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
刘晏的回答一语双关:
一方面说的是政治,搞朋党是不正确的;
另一方面说的是字形,就是说“朋”这个字是歪的。
隋《杨孝偡墓志》里的“朋”
所以问题来了,
为什么古代书法家写到“朋”字总是歪的?
要说明白这事,
得讲清朋的字源,即朋≠月+月。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里的“月”
月是月亮的象形,月的楷书一般都是正的;
但朋字往前推,是两串贝壳,跟月亮没有关系。
之所以串贝壳,
是因为在上古,人们用贝壳当钱,
当时的人串贝壳,就跟后世的人串铜板一样。
因为“朋”是两串钱,
所以翻看《易经》,里面有一个词叫“十朋之龟”。
这个词直译就是价值十朋的龟,
意译的话,就是价值不菲的物品。
古代书法家,写到朋字,
为了点明它不是两个月,有时会故意歪一下。
另外,
“鹏”、“崩”都是用“朋”作声旁,
古代书家有时也会歪一下。
比如,
这是颜真卿《多宝塔碑》里的【鹏】,
左边的朋明显是歪的。
又比如,
这是《王女节墓志》里的【崩】,
下面的朋歪得非常明显。
但崩字这样歪不大好看,所以书法家们会调整。
虞世南在《孔子庙堂碑》里的选择是把朋字摆正,
颜真卿在《多宝塔碑》里的选择则是把山字写斜。
说起碑帖里歪着的山,并不都是为了美观。
比如说,
岂上面的山,还有端右上角的山,
古代书家常让它们歪头,
它们都有各自歪头的理由。
褚遂良《伊阙佛龛碑》里的“岂”
岂,繁体作豈,
其实就是鼓的左边;
这两个字往前追溯,还真有联系。
岂是一只鼓,
而鼓在右边加了只拿槌子的手,
所以鼓本来是动词,强调的是那个动作,
后来才揽了名词的活。
至于岂,
它的本义是打起鼓来奏凯歌,
后来更多的被用作语气词。
至于岂的本义,
则由两个字承担,
一个是凯歌的凯,一个是恺悌的恺。
岂上面的山之所以是歪着的,
是因为它画的是鼓上面迎风摇摆的羽毛、旗子什么的。
王羲之《黄庭经》里的“端”
解释完岂,再来看端,
为什么它的山也是歪着的呢?
原来,
端的右边是耑,而耑是端的本字,
画的是草木初长的样子。
下面的而是发达的根系,
上面的山是小草迎风摇摆。
理解了“耑”所描绘的情形,
就理解了为什么端有开端的意思。
以上,就是对传世碑帖里歪字的一些分析,
所以歪,往往有歪的道理,可能和字源有关。
至于今人,
碰到这些字,可歪可不歪,
看个人喜好吧……
文字 | 正字咸鱼癸
排版 | 歪头明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