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支宁青年在国营农场的岁月(下)

了解宁夏,从《口述宁夏》出发

前文链接:

浙江支宁青年在国营农场的岁月(上)

03

青春年华的无私奉献

1962年,农垦系统总人口由1960年的42861人降至28277人。留下来的浙江青年约有8000人。其中灵武农场留有1710人,留有率达80%。其次,暖泉农场留有960人,留有率35%。其它农场的留有率在3%一30%之间。

留下来的浙江青年与农场广大干部职工同呼吸,共命运,默黙耕耘,艰苦奋斗,将自已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宁夏农垦。

他们在平凡的劳动工作中,做出了令人称赞的业绩与成就,涌现岀了许多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

1960年,浙江东阳的周球光,和丈夫带着孩子来到了灵武农场。一到农场她就当了妇女队长,由于她带头苦干,又好助人为乐,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1968年,调她到畜牧队养猪,她喂养的母猪繁殖率很高,每窝产仔在10头以上,最高达18头。养猪不久,她小儿子出生才三、四个月。有一窝小猪岀世,由于缺奶眼看就要饿死,她就把自己的奶水挤出来喂给小猪,救活了它们。她在养猪场一直干到退休,曾多次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1979年9月,被全国妇联授于“三八红旗手”。

1962年,平吉堡农场组建了专业奶牛队,队上的饲养工、挤奶工大都有浙江青年担任。他们为保证银川市民的牛奶供应,昼夜守候在牛场,添草喂料、挤奶、淸理牛舍,到野外给牛割青草。

浙江青年吴梅菊就是其中一员,她管护的10头奶牛,每头年产奶平均都在一万斤以上,人工配种受精率达80%以上,被评为自治区先进生产者,1983年,当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五届人大代表。

同样在奶牛队从事管理工作的浙江青年周增仁,为了养好奶牛,他与工人一道加班加点,照顾好奶牛。1978年,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并担任畜牧公司党支部书记。

1960年5月,江再林从浙江临海来到南梁农场,他干过机务,烧过砖瓦,也担任过生产队长。1985年,他带头搞农业承包,4年中累计生产小麦20770公斤,水稻87000公斤,西瓜25万公斤,总产值7.58万元,除个人应得报酬外,每年平均为农场上缴1.2万元利润。198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自治区和全国劳动模范。

浙江青年以其有文化、爱钻研、肯吃苦而赢得广大干部职工的信任与好评,许多人走上了教师、财会、机务和管理的工作岗位。

浙江青年中的老师是各农场小学、中学的第一批耕耘者,他们参与创办了一个又一个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职工子弟。

1959年5月,在浙江东阳画水区文化馆工作的蒋正达来到灵武农场,组织决定让他到学校当老师,他一干就是37年。1988年9月,他参加了“全国农垦系统先进教师座谈会”。

灵武农场中学教师吴根贤也在农场教书育人一辈子,1981年,被评为全国农垦先进教师。

1991年,大武口建材厂教师孙余铭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宁夏人种田,浙江人管钱”,这虽是流传在宁夏农垦的一句调侃语,但也确实反映了浙江青年的精明与认真负责的特质。

1960年后,在农场的生产队、工厂车间、场财务科都有浙江籍的保管、岀纳、会计、审计、财务科长为农场当家理财。他们被农场人喻为“铁公鸡”、“神算盘”、“红管家”。

南梁农场总会计师陈云玉,1995年获国家财政部颁发的“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称号。

获得全国先进称号的还有:

农垦局工会主席余里人,1988年获“全国农垦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

前进农场黄开战,1996年获“全国农垦职工自营经济先进个人”称号。

灵武农场赵乐花,2000年获“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

暖泉农场王大本,2003年获“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称号。

平吉堡奶牛场张国强,2004年获“全国农垦再就业工作明星”称号。

2005年前,受到自治区党政机关及各团体表彰奖励的先进个人有36人。

灵武农场:周球光(女)、胡风仙(女)、吴国芳(女)、吴根贤、蒋正达、赵乐花(女)、郑宝。

平吉堡奶牛场:周增仁、吴梅菊(女)、陈东贵、钱双福、楼有根、张国强。

前进农场:廖淑芬(女)、候秀杰(女)、黄开战、丁志扬、周栋良、陈义平。

暖泉农场:陈京樵、吴万良、陶小英(女)、王大本。

连湖农场:徐永贵、杨玉海、王春华。

南梁农场:江再林、陈云玉(女)、徐阿奎。

大武口建材厂:孙余铭、孙长根、陈金友。

农垦局机关:余里人、夏龙金。

简泉农场:马花娥(女)。

农垦工程处:郑惠天。

60年来,经过艰苦岁月磨炼的浙江青年,纷纷走上了生产队、车间、场(厂)科室的管理岗位,有近40人担任了农场、工厂的领导干部,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建设农垦。

这其中有郑宝、朱新民、王新候、钭宁秋(女)、崔宁安、徐明、潘卫国、余岚(女)等十几名浙江青年第二代,他们也和父辈一样在宁夏农垦“献了青春献子孙”。

60年前,与浙江支宁青年一起来到各农场的带队干部有130多人,他们大都是原籍公社和县上的干部。

浙江永康县委常委、监委书记、组织部长王炳功,服从组织安排,带着永康几千名青年来到暖泉农场。他担任农场场长、党委书记期间始终与广大职工和支宁青年同甘苦、共命运。后任农建五师副参谋长,农垦局副局长。这位从战火中走出来的老兵,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事业奋斗了一生,1981年离休。

出生在山东莱芜的王树林,是王炳功的长子。1950年他和母亲到浙江永康与1949年南下的父亲团聚。他在永康读完了小学上初中。1960年,15岁的他跟着父母,随浙江支宁大军来到了暖泉农场。由于条件限制,中止了学业,当了一名少年“农工”。他当过修理工、电工、会计,担任过排长、连副指导员、农建五师组织科干事、银川糖厂党委副书记、书记、厂长。1991年任农垦局副局长,后来成为农垦局和农垦集团的党政“一把手”。他带领“一班人”,通过整顿重组,剥离不良资产,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外引内联,组建专业化公司,把宁夏农垦带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

04

第二故乡的深厚情怀

2020年10月25日,余里人、王大本、徐阿奎、林国进等作为浙江支宁青年的代表,应邀参加宁夏农垦创建70周年座谈会,七八十岁的他们身板硬朗,精神焕发。座谈中,他们为农垦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对第二故乡的繁荣兴旺充满自豪。

1960年5月,18岁的余里人,从淳安县来到连湖农场。由于劳动岀色又有文化,不到半年就提拔为生产队副队长。在青年大批返乡时,他家乡公社发来电报让他回去,但考虑自已是刚入党不久的青年,关键时刻不能退缩,就下决心留了下来。他先后在连湖农场、平吉堡奶牛场、农垦局机关工作。担任农垦局工会主席后,全心身投入到为垦区职工服务的工作之中。曾当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总工会第七、第八届执委,岀席了中国工会第十一次、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退休后,承担《宁夏农垦志》的编纂工作。

王大本刚满15岁,就从吴兴南浔镇来到自治区农科所畜牧系当技工,所干工作就是放羊、喂牛、挤奶。后调入南梁农场,当过管理员、会计。在工作中与1965年来农场的北京女知青李京华相识、相爱,1968年结婚。1978年,30岁出头的王大本担任南梁农场党委副书记。1984年离开南梁,先后在玉泉营农场、农垦商贸总公司、暖泉农场、西干渠管理处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多次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退休后,老俩口居住在银川,儿孙绕膝,安度晚年。

1959年5月,徐阿奎从萧山来到南梁农场。到农场后,他与2000多名支宁青年,战天斗地,开荒造田,治理盐碱,一干就是30多年。宁夏是枸杞的故乡,执着肯干的徐阿奎与农场技术人员、工人,经过反复摸索试验,硬是在南梁的盐碱地里种岀了优质枸杞。1987年,担任农场党委书记、场长的他,引进专业人才,经过4年努力,运用生物高新技术,开发成功了S0D富硒枸杞。1992年,以南梁为龙头,联合农垦8个种枸杞的农场,成立了“宁夏枸杞企业集团”,徐阿奎被选为第一任董事长。集团生产的“碧宝”牌富硒枸杞曾获得第一、二、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两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徐阿奎退休后,经常邀请浙江家乡的亲戚朋友到宁夏旅游、南梁观光。每逢春节都要给家乡亲朋寄上几十斤南梁枸杞,带去远在他乡游子的祝福与问候。

16岁的浙江平阳青年林国进,与600多名支宁青年被安置到了前进农场八队。他目睹了60年前,老军工把三排砖窑洞腾出来让给青年住,而他们搬到牛圈、马厩、羊舍住。每当开饭时,21名老军工分候在8个窗口,帮炊事员为青年们打饭分菜,等青年们打完饭,他们才去吃剩饭凉菜的情景。

这些抹不去的记忆深深地印在了林国进心中,因而在农场的几十年里,他始终以老军工为榜样,扎根农场,干出成绩,报答他们的关心与爱护。他先后当过班长、会计、统计、文书、场办公室副主任、计财科长、副场长。1996年调西湖农场任党委副书记、场长。

林国进完全有条件留在西湖住在银川,但他2004年退休后坚持回到前进农场居住。提及此事,他动情地说:“我此生永远不忘记刚到农场八队时,带领我们劳动、生活、学习的老军工,没忘记和我一起来到农场、目前还健在的浙江老乡,更怀念为建设农场拋洒血汗而长眠在西大滩的战友们,我怀念他们,更深爱我为之奋斗过的前进农场”。

浙江青年为宁夏农垦带来了优秀文化、江南风俗、劳动技能、生活方式的先进理念;留下了精明能干、拼博奉献、青春年华、薪火相传的创业精神;建设了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牛羊满圈、生态优美的幸福家园。

岁月有痕,青春无悔,千秋功业,永载史册。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