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诊治新技术(AI)
中国卒中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21(CSA & TISC 2021)于7月9日-7月11日采用线下+线上的会议形式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脑血管病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开启学术盛宴。11日上午卒中诊治新技术(AI)论坛准时开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医疗行业也进入智能时代,此次论坛上的各位专家讲者将针对人工智能医疗时代的各个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和分享,下面将节选部分精彩内容进行报道。
石峰教授汇报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在脑卒中诊疗中的应用”。他指出,脑卒中在我国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等特点,在中国,每12秒就有1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患者无法辨识卒中发生,也可能找不到专科医院,无法在“黄金时间”内实现溶栓,首次卒中后二次卒中的风险较高,人工智能用于平扫CT分析的出血分析和缺血分析具有快速检测、定量分析、高效分诊和及时通知等优点,人工智能出血分析能精确区分出血类型,协助医生判断、减少低年资医生漏诊、误诊,并能精准定量分析。
对于缺血分析的ASPECT评分,使用AI能快速评分、突破人眼看不清的超早期CT数据的限制,给出准确评分,一致性高,且对于醒后卒中缺乏时间窗的情况下能给出准确评分并能降低盲目溶栓的医疗风险,因此AI能很大程度地帮助解决缺血分析医生评分的临床痛点。
熊云云教授汇报的主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人工智能现状及未来方向”。她指出,人工智能在卒中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疾病诊断和病灶识别、病情评估、风险预测以及智慧医疗。
在疾病诊断和病灶识别方面,能实现梗死核心的精准测量;在病情评估方面,能识别缺血半暗带,判断发病时间,且能识别血栓成分,机器学习可以预测富含红细胞/纤维蛋白原血栓。在风险预测上能判断预后,机器学习优于传统量表。智慧医疗包括国内外所应用的医疗软件,以及再灌注治疗智能决策系统等。
对于人工智能在卒中中应用的现状,熊教授总结了以下几点:
病灶识别只针对特征疾病,无体系识别;
CT影像人工智能多于MR影像;
涉及辅助医疗治疗决策少;
高质量影像数据缺乏,异质性大;
研究规模较小;
缺乏外部验证。
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熊教授指出了临床试验的重要性,提出人工智能医疗产品要经过大型临床试验的验证才能应用,并对人工智能临床试验的国外指南进行了介绍。此外,还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包括:
软件研发,包括DSA自动化判读系统、斑块成分识别、卒中复发风险预测等;
智能设备研发,包括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医生助理机器人等;
智能新药研发,包括基因、蛋白组学新药研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