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欣赏:北魏介休令李明府墓志、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
北魏,介休令李明府墓志
《介休令李明府墓志》 又称《李谋墓志》,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刻。碑体矩形,高72.5厘米,宽50厘米,厚12厘米。碑额正书“大魏故介休县令李明府墓志”。志文18行,行19、20字不等,墓志全文共314字 。
出土于山东省安丘市,时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村人因此石涉讼入官。县令吴观敬摹刻一石置署中,潜将原石据为己有。曾归端方,宣统二年(1910年)后为山东省金石保存所收藏。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誌文】君諱謀,字文略,遼東襄平人,晉司徒胤之十世孫,大魏青州刺史貞侯之第二子也。浚源綿緒,既圖家□,積譽連芳,亦著話言。君資性沉毅,弱不好*。幼而父所偏賞,目以為千里駒。及年始十五,容貌甚偉,堂堂然有儀望之稱。粗涉文史,略存梗概,而愛兵奇,好劍術,慷慨有立功立事之志焉。解褐拜厲威將軍介休縣令。彼地帶嶮岨,山胡寇亂,前後縣官,未能遮遏。及君蓓任,窮加殲討,手自斬格,莫不震肅,鄙內以寧。君勇決英邁,識量淹遠,風猷意業,有可稱者。而逸駕未馳,長路已謝,正光四年歲次甲辰七月廿七日病卒於洛陽顯中里,春秋廿七。至孝昌二年二月十五日葬齊郡安平縣黃山里,祔使君之神塋。銘曰:生如過隙,逝似驚川,收芳大夜,秘體窮泉。朝盈松露,夕湛丘煙,一隨化往,萬古無旋。子景躍,年六。孝昌二年二月十日,使持節都督青州諸軍事平東東將軍青州刺史安樂王鑒念君遺跡,追贈齊郡內史。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摩崖石刻,唐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十六日镌刻。自撰,楷书,字大三寸,为颜真卿53岁所作。刻于四川新政镇嘉陵江西岸离堆山上。原碑大小失记,已碎为五石,存40余字。书法雄健清劲。为颜氏中年重要书迹之一。传世拓本以“未水虚”三字未损者为旧。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离堆为山名,在新政县之南数千步处,峻然卓立于嘉陵江西岸,因不与众山相连,故名“离堆”。颜真卿任刑部侍即期间,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因上疏忤旨,被谪贬为蓬州(今仪陇大寅乡)长史。他入蜀取道嘉陵江去蓬州赴任,途径新镇政的鲜于昆弟早年离堆故宅,适逢鲜于仲通之子鲜于昱以成都兵曹取急归觐,两人邂运相遇,同游欢叙。是晚便留宿在离堆山鲜于氏旧居。颜真卿与鲜于仲通、鲜于叔明弟兄俩在京已相识已久,情谊甚笃,当夜回首往事,心潮起伏,感慨万端,乃欣然命笔写下了这篇七百九十言的《鲜于氏离堆记》。文章描写离堆的位置、山势和离堆石堂的形制及周围景色,介绍鲜于仲通其人及颜氏与鲜于氏的通家之谊。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
拓本 宝应元年(762年)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刻于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初见于宋赵明诚《金石录》,后曾一度失传。至清道光年间郭尚先视学蜀中访得此碑,然仅存五石,五十八字。1978年出土,1979年被四川省文化厅列为四川名碑之一,《鲜于氏离堆记》历尽人间沧桑,字迹几近泯灭。1985年1月8日,仪陇县文管所考古工作组前往发掘清理,重新发现崖刻四块,除第一块早年损毁,第二块字迹全无外,第三块尚存“德、也、然、克、舍、不、倦、尚、未、知、寝、与、食、荐、无、何、州、大、都、度、副、大”22字,第四块尚存“处、置、使、人、忠、贬、邵、阳、太、守、十”11字,第五块尚存“之、欢、奉、以、封、二”6字。共存39字,字径均9厘米左右。碑体所剩之字,雄健浑厚,苍劲典雅,古朴俊逸,神韵盎然,是颜真卿中年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实物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价值。1994年12月15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将《鲜于氏离堆记》摩崖石刻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此本系五石拓本,甚罕见计存全字四十七字缺半字七,共存五十四字。其中“尚未”之“未”“水者”之“者”又“虚口”之“虚”字皆完好。另有罗振玉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题记两侧。 罗振玉题跋译文:《离堆记》旧拓本,计残石五块,存全字四十七,缺半字七,共存字五十四。今但存残石四,其“处置使人忠贬邰阳太守冬”十一石亡矣。郭尚先先生《芳竖馆提拔》言:此记存四十四字,知此记嘉道以来一失去一石矣。此五石尚在于。当石干嘉时拓本,可宝也,丁未六月寒中题记。又今本:'尚未’之'未’,'水者’之'者’'虚口江’之'虚’三字,又有缺失,此本尚完好,寒中又记。
来源:篆刻小站 中国书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