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贝多芬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阳光一样

此前,音乐之友已经为大家分享了《F小调第1号奏鸣曲》《A大调第2号奏鸣曲》《C大调第3号奏鸣曲》《降E大调第4号奏鸣曲》《C小调第5号奏鸣曲》《F大调第6号奏鸣曲》《D大调第7号奏鸣曲》《降A大调第12号奏鸣曲》《降E大调第13号奏鸣曲》《升C小调第14号奏鸣曲》《D大调第15号奏鸣曲》《C大调第21号奏鸣曲》(详情见文末链接)继六月连载至《D大调第七号奏鸣曲》(Op.10. No.3)之后,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贝多芬最著名的奏鸣曲之一《C小调第8号奏鸣曲》“悲怆”!此前其实为大家介绍过《C小调第5号奏鸣曲》“小悲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至文末了解曲目详情。以下是《C小调第8号奏鸣曲》“悲怆”的详细中英文文本对照以及视频。25:59第一乐章 现在让我们扼要谈论一下《悲怆奏鸣曲》,因为大家对它了解很多,我也不希望太多占用大家时间。写成这首作品与作品第10号相隔仅一年,它被题献给了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这位人氏又是一位艺术与音乐的重要支持者,是贝多芬的一位重要的朋友。这首作品标明为大奏鸣曲。“悲怆”的名字显然不是来自贝多芬,而是出版商所起,但是他对的这个名字没有表示反对。无疑这里的乐思非常宏大,充满悲悯,充满崇高悲剧情结,引人联想希腊悲剧。这一整体造型在其第一部分,庄板,表现出来......(2:33) 这以后是第二部分,有活力的非常快的快板。我刚刚演奏的庄板部分通常被人理解为引子,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这是第一主题,接下去以不同调性在这首奏鸣曲中一次又一次出现。这和后来的作品第111号所含的引子不一样......这段音乐不再重现,快板开始以后再未返回......我们不会再听到这一句......与《悲怆奏鸣曲》截然不同。这样说来,虽然因为不幸遗失我们不掌握原稿,而第一版乐谱将反复起点标在了有活力的非常快的快板的起始,然而鲁道夫·塞尔金的演奏给我留下的记忆不可磨灭,这不单是因为他的演奏无比完美,还在于到呈示部末尾,他的返回一直去到了(庄板)......所有人都为此而震惊,但是我对这一做法真正信服,这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一部作品,各部分的比例不同了。我于是有了很坚定的看法,认为反复一定要回到作品的一开始。其结果就是第一乐章比重巨大,通过后面两个乐章的反衬而形成均衡,后两个乐章就相对轻盈,当然不是轻飘,而是相对比重较小。.关于《悲怆奏鸣曲》中的符点节奏,我们可以对比巴赫的《C小调帕蒂塔》......所以这一浪漫意味的宏大造型可以溯源到巴洛克和巴赫......开始是一个非常厚重的和弦,但是它标明强后突弱。这是一下重击,之后音量必须速降。这很困难,但是在钢琴上有一个诀窍可以做到这样,那就是重击这一和弦,用踏板将它延留住,然后再按压琴键二至三次,注意不能出声。我无意在这里强调技巧,但是这个地方很重要......因为你一定要做到这里的音量速降,这正是他所要求的......不协和音,更加不协和......很大张力......这是祈求......拒否......现在这一句不是炫技,不可以弹得太快,而且不可以有渐强。我总是听到有人在这里弹出一个很大的渐强。如果贝多芬要求渐强,他一定会写的。没有渐强......你们听到这些......震音。这非常不钢琴化。这整首奏鸣曲,出自这位伟大钢琴家之手,却是如此非钢琴化,我简直无言以对。它就像一首乐队缩编,是乐队音乐的钢琴缩编......你们听见这些雷霆,电闪雷鸣......风暴渐渐平息。现在是完全不同的主题......记住这四个音符,后面它们会成为......而到了最后乐章又有......所以每样东西都是关联的。这是一个美丽的主题,而它一定要引导出下一个,所以我认为在这里运用节拍机似的拍子是不合理的......一定要退让一下......非常乐队化......返回到一开始。呈示部弹奏两次之后(第一乐章第125小节)......现在庄板在属调上出现......这里很重要,这一段转调,转去B小调,回到快板......注意(这几个音符)......是同样成分通过不同节奏式样变化而来的......仍然非常乐队化,真是很像《田园交响曲》中的暴风雨来临......到这里的像定音鼓一样的鼓槌滚打(第一乐章第149至186小节),我们已经到了属音,准备好返回,但是在这里延搁很久,在属音徘徊超过二十小节......现在返回了(第一乐章第187小节)。接下去的成分都很合理......最后是不长的尾声(第一乐章第287小节)......厚重的和弦没有了,被死一般的静寂取代,一二三......静寂......一定要深吸一口气......回到快板......这就是第一乐章。第二乐章下面是贝多芬最家喻户晓、最脍炙人口的乐章之一,这完全名副其实,但是这里的音乐不可以流露感伤......这犹如一首美丽的无词歌。降A大调,柔板,从调性关系上和作品第10号之1相同,但是在那里是很慢的柔板,而这里是常规速度(第二乐章第1至8小节)......全体乐队加入进来(第二乐章第9至16小节)......现在开始新的成分(第二乐章第17小节)......这实际上是包含两段插段的回旋曲式,第一主题再次出现,之后再转入三连音伴奏的第二插段(第二乐章第37小节)......这就像两支单簧管,一切都是乐队化的。接下去再次出现乐队效果似的高潮......我们又回到家中了(第二乐章第51小节)......他继续沿用前面插段的三连音伴奏,非常诗意,非常美丽,最后是简短的尾声(第二乐章第66小节)......这是道别了......第三乐章下面就是让人情绪释然的最后的回旋曲了。如我前面讲到的,第一乐章比重那样庞然,第二第三乐章不可以在同一等级上持续重压,因此在这里是较为轻盈的表述......对之加以过分处理、让它超出实际本质是不对的。这首音乐就像是(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终曲)......有一种纯真意趣。第一插段(第三乐章第19小节)......这里又标明“柔和”所以一定要带出甜美表情......新主题(第三乐章第45小节)......这里你会感觉到有狮子出没,并非完全无邪的。接着是第二插段,非常美丽,丰富的多声部,非常有巴赫特征(第三乐章第79小节)......这里是两个动机组成对位,而二者是可以对调的......现在作用对调......复原......再对调......延长记号。这里低音转为主导,很美丽......柔美的......这里有了不同......到了这首终曲的最终阶段,他再次验证“悲怆”这个名字,让我们重温在第一乐章经历过的崇高情结......又用到那不勒斯关系......大家记得开始乐章这一句(第一乐章第10小节)......这里是与之呼应的......照前面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他把两个乐章结合在一起。两次发问......再两次发问......不!2021年5月19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