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建构与大讨论之十一:传统中医学与西医认识的人体结构与功能
@张启明 张老师,您认为中医是传统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还是兼而有之?现在的西方医学代表现代医学?
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定义是什么?对照一下,会发现什么问题?
@tony 您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什么是现代化,这个不是以时间年代来定义的,而是以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来衡量的,就中医学而言,所谓现代化只是一个带有情结的美好愿望,为之努力是最终的目的,但中医学核心本质上还是一种传统的古代医学,在其实现现代化之前,中间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那就是近代化,近代生命科学的标志是细胞的发现和进化论的提出,以及解剖学的真正成熟,后续才有细胞病理学,病理解剖学,才有现代医学的后续进步!中医的元气阴阳五行理论如果没有实现对细胞结构运动和解剖学的基本诠释,所谓的现代化是一个动人的口号,人是一个细胞发育来的,中医不可以无视它,一个受精卵是一个阴阳五行具足的元气整体,这是我们认知的出发点,所有形态的问题和规律都要沿着这一客观路径展开,否则不可能理解中医理论的精神实质!简介是智慧的灵魂,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和概念,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核心是明确元气阴阳五行理论的形式逻辑内涵,以此视角重整近现代生命科学之发展,会为我们展示一幅不一样的生命图景,从而也会在医学操作上理解传统中医治疗的原理以及未来中医学的发展,甚至是对整个医学产生重要的思想影响!现代医学是有原罪的,当拉美利特把人按机械原理分成八大系统时原罪就已经铸下,后续的所有医学的进步都是在为他赎罪,现在如果对中医的形态学问题仍然是基于八大系统这样一种分类认识来阐明中医理论的内涵,则又是一次历史的重演,换个马甲而已!一切中医学的进步请从元气阴阳五行的基本原理出发,外延至至细胞的发育进化及结构的产生,现实解剖形态结构是历史时间的积淀和固化,是表面看到的,进化发育历史才是本质的!现代医学动辄让人终身服药的治疗策略就是对表面规律认知后的无奈选择,是只从空间结构关系来理解疾病的产物,但现代医学已经有所转变了,中医学有天然的优势,还是那句话,不要脱离元气阴阳五行理论去认识人体,这是我们的优势视角!自然的属性都是人的主观模型的投射!
先秦医学到了汉代末年,肉眼可见的人体结构的知识就开始被歧视,直到今天中医界也是这样。
“形神兼俱”,中医界搞明白“形”了吗?没有,倒是全盘接受了西医《解剖学》。
搞明白“神”了吗?也没有。例如,培养出来的针灸师局限在“调气血”,中医学术权威也认为针灸只调气血。再例如把针刺“治神”当成针刺之前或后的“话疗”。
现行本《黄帝内经》、《黄庭经》、《太上老君内观经》等著作中记录了大量人体结构的知识。其知识总量虽然小于现代西式解剖学,但却能填补西式解剖学的领域性的空白。例如经络、腧穴、卫气、营气等的结构。
结论1: 结构是功能的结构,功能是结构的功能。结构之于功能,非二物也。
结论2:近代中医应该在“形”和“神”两方面再下功夫。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我读中医经典的诀窍:透过中医理论,看其解剖知识。
目的不是为了振兴中医,也不是为了中西医结合,而是为了形成“我的医学”。
@tony 陈老师的问题很重要,是方向性的。但既往的中医专家太关心方向了,太希望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了。但常常是吆喝的多,当导师的多,实践的少,取得实效的更少。我想还是先尝试,先走走看。既使不对也有价值,至少告诉大家不再这么走了
论点:中医学和生物医学的具体研究对象不同
论据:中医学和生物医学的总体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人体。但中医学和生物医学的具体研究对象不同:中医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没有固定位置和毗邻关系的流变结构,即精、气、血、津液,生物医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有固定位置和毗邻关系的固定结构,即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分子。
论点:中医学和生物医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论据:中医学的研究方法常常是在生活和工作场景下,对生命运动过程中表现的各种现象进行长时程实时观察,观察结果不可重复,但评价结果可重复。生物医学的研究方法常常是在特定条件下,对生命运动过程中表现的各种现象进行瞬时或短时间观察,不记录观察时点,观察结果可重复。
论点:中医学和生物医学的具体研究目标不同
论据:中医学和生物医学的总体研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人体的健康。但中医学和生物医学的具体研究目标不同:中医学的具体研究目标是评价人体自组织能力(即人体借助环境条件使其结构和功能向有序方向自发演化的能力)的高低。生物医学的具体研究目标是揭示生命运动的机制或生物学基础。
中医学和生物医学的融合不是具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目标的统一或替代,而是研究成果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补充。
论点:传统中医认识的7类人体组成有着不同的来源
论据: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是指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官窍、精气血津液和经络7类人体组成。其中,五脏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框架;六腑、奇恒之腑、五体、官窍来自古代解剖知识;精气血津液以精气学说为理论框架;经络学说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框架。
论点: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需要重构
论据:梳理中国古代解剖知识,容易发现传统中医学关于人体7类组成的形态结构、毗邻关系和内容物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没有本质差异。但传统中医学却没有实现人体7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统一(形与神俱),主要表现在脾、肺、肾、肝、心、脑和脊髓。相比而言,生物医学建立了专门的实验性学科——《生理学》。故要使传统中医理论体系形与神俱,有着不同来源的人体7类组成需要重构。
功能性五藏的内涵
从传统中医学认识的人体结构与功能描述看,六腑、五体、官窍的结构与功能是统一的,但五脏却不然。如脾的运化(消化吸收)、散精(转载)、统血(凝血抗凝血)、主肌肉(躯体运动)功能不是现代解剖学脾脏的功能,肺的卫外(防御)功能不是现代解剖学肺脏的功能,肾的生育(生殖)、气化(同化异化)、全形(成体)、藏精(体液调节)功能不是现代解剖学肾脏的功能,肝的疏泄(支配内脏运动)、藏(音cáng)血(支配躯体运功)功能不是现代解剖学肝脏的功能,心的藏(音cáng)神(产生精神活动)功能不是现代解剖学心脏的功能。
于是,具有全新功能的脾、肺、肾、肝、心就被《中医基础理论》智慧地定义为功能性五藏,但也因此使之成了人为给定的概念或符号,而不是可以通过检测证明或证伪的客观实在。
古代解剖知识源于《黄帝内经》时期
成书于先秦的《黄帝内经》是中医解剖的奠基之作。《灵枢·骨度》称“人长七尺五寸者,……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用东周的一尺=23.1cm计算,一个身高173.25cm的人,头围60.06cm,胸围103.95cm,腰围97.02cm,与1988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接近。可见《黄帝内经》时期的中医解剖知识是何等先进。类似的记载还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的《肠胃》《五色》《忧恚无言》《刺节真邪》《百病始生》《平人绝谷》《海论》等。
功能性五藏亦源于《黄帝内经》时期
在重道(属性、关系和规律)轻器(物质实体和形态结构)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内,《黄帝内经》没有坚守从结构认识功能的道路,没有将先进的古代解剖知识看作传统中医学的特点,而是基于而不泥于古代解剖知识建立了另一套理论体系,即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将人体组成与四时相通应,形成了功能性五藏,又称藏象,详见《黄帝内经·素问》的《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藏象论》《藏气法时论》《四气调神大论》《宝命全形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藏论》《五藏别论》《宣明五气》《五藏生成》《金匮真言论》等。
功能性五藏的功能来源
传统中医学关于五藏功能的认识至少来自六个方面:①古代解剖知识,如 “有血肉之心,居肺下肝上是也”《医学入门》应是心主血脉的解剖学基础;②生理现象,如谷从口入,气从鼻出都是人能够感知的生理现象,将其归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肺的主气功能;③病理现象,如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可致消瘦、四肢乏力,而脾主运化,故称“脾主身之肌肉”;④临床经验,如补肾药能加速骨折的愈合,故有“肾主骨”之说;⑤文化特征,如“木曰曲直”应是肝主疏泄的理论渊源;⑥社会因素,如以君王为主宰的中央集权制可能是心藏神观点形成的人文背景。后五者是“以象测藏”“司外揣内”的结果,赋予了脾、肺、肾、肝、心运用古代解剖知识和生物医学的同名脏器无法解释的全新功能。
为了不引起混乱,我们将古代解剖知识与现代解剖学的同名五脏称解剖性五脏,简称五脏,并用脾脏、肺脏、肾脏、肝脏、心脏,或脾、肺、肾、肝、心表示;将附加了全新功能的中医五藏(音zàng)称功能性五藏,简称五藏,并用脾藏、肺藏、肾藏、肝藏、心藏表示。
这些内容是《中医形态学》的主要立论依据或工作基础,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建议[抱拳]
《黄帝内经》里面的确存在歧视人体结构,偏爱流动性结构的现象。
抛弃了外科手术,打压按跷、整形、微创等疗法,视之为“粗工”。
好在《汉书艺文志》记载了当时门类齐全的疗法,可惜大部分被消失了。
现代中医界歧视肉眼可见的人体结构,后果非常严重。
现代中医学基本上就是一门“形神分离”,“魂不附体”的医学,因为没有《中医形态学》。
所以,下大功夫重建自己独有的《中医形态学》,意义重大。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tony 以五藏15种功能的稳定实施为目标导向,补上人体结构,使之结构与功能统一,是传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的根本区别。
有了《中医形态学》,中医学才能成为古代医学家期望的《现代中医学》。
例如,一家中医院,他们会理所当然地放开发展外科手术、经皮微创外治法,不再龟缩在小毫针疗法和中药疗法。
中医的临床地盘顺理成章地扩大。
目前中医临床医学越来越萎缩,拘束于几项传统疗法,效应越来越差,纷争“西化”和“东化”。
汉代之前的中医蓝图不是这样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没有《中医形态学》。
斗胆建议群里的各位中国好学者:
一不要刻意迎合《黄帝内经》,不要迁就当今的“守旧派”,因为除了《黄帝内经》,汉代之前还有许多著作。
二不要迎合西式医学,更不要刻意追求西方人的认可。创建自己的《中医形态学》。
自己缺什么,就补什么。
1:除了《黄帝内经》,汉代之前还有许多著作。——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冰山一角,宋前医家并不把(内,难)当做唯一的理论著作。
2:不要迎合西式医学,更不要刻意追求西方人的认可———就会变为两边都不认可的(第三类医学),只能算假说和猜测附会,本质没有机制基础。
“不刻意追求西方人的认可”指中医科学工作者的心理。[玫瑰]
3:(精气神)实际是(移精变气)机理内容,并非只是(形容词),背后具备严密理论体系,因古代分科需要不对医家(治病)做详细讲解,只给予结论,故而宋后医家逐渐忘记了。
4:比较西医和中医体系,传统医学涉及深度有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三个层次,而且形成专用表述体系,但要注意没有涉及到生物化学这个层面。
如何汇通到生物化学层面一定要特别谨慎。
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缺乏中医理论所需要的实证证据,因为他们不按照阴阳原理实证那些细胞和分子。
例如,我们很看好DNA、胶原纤维、角蛋白纤维等的双螺旋所产生的“阴阳抱合”结构、也看好自主神经系统的“阴阳损益”机制。
再例如,人体的运动模式,如果用阴阳原理建立理论,则更加简捷实用。
再例如耳针图谱,西医那边几乎抛弃了,而我们中医这边却视之为宝,因为与针灸疗法吻合。
但西式医学那边却不重视这些。
经典中医延伸到解剖,生理,胚胎三个层次后忽然转向了,不再继续向很深的微细思考,而是转向宏观(天)思考了。
向宏观转向研究就是(移精变气)理论,也就是真正的天人合一说机理,这一机理很难让人接受,因为要否定(五行说),转入(不再五行中)探讨,由此导致后世医家特别困惑。
是不是因为当时的技术跟不上?无法深入下去。@李茂春 [玫瑰]
不是,目的动机不同
转向后不是为了医学了,而是为了如何达到(真至圣贤)
《上古天真论》开篇就讲了这方面内容
失去了往微观世界研究的动力,反而加强了成“仙、贤、圣”的愿望。
同时代的藏医也是如此
移精变气,在道教修炼著作中讲的比较多。
世传派医学(医生)在古代不给讲这些内容。
如果说一定要有个建议,我的建议是:做为一门全新学科的《中医形态学》,一定是琳琅满目、包罗万象,但其核心的基础理论(或原则),一定应该是简洁、优美和自恰的,就象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一样;因为至道至简,个人感觉这是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古代中医原始和充满谬误和不完整原始解剖学”,这个描述不妥。
我们这边统计了《黄帝内经》在人体四肢和躯干横断面上的结构,到目前为止,已经到了100种。还有一些没统计进来。
这些实体结构主要针对以九针为代表的经皮外治疗法,而对中药內治疗法来说,没有多少用处。
您的意见,上次已提过了。《黄帝内经》的精华在生理学(功能学),而非解剖学。古代中医的解剖学,在那个成书年代里,是非常先进和无与伦比的。但,如果与现代解剖学相比,肯定是充满谬误和臆想的原始解剖学。这方面,我也有很多明确的证据。@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很容易出现“把自己知识的贫乏当成一个学科知识的贫乏”。
小络篇
应龙问于岐伯曰:膜原与肌腠有分乎?岐伯曰:二者不同也。应龙曰:请问不同?岐伯曰:肌腠在膜原之外也。应龙曰;肌腠有脉乎?岐伯曰:肌腠膜原皆有脉也,其所以分者,正分于其脉耳。肌腠之脉,外连于膜原,膜原之脉,内连于肌腠。应龙曰:二脉乃表里也,有病何以分之?岐伯曰:外引小络痛者,邪在肌腠也。内引小络痛者,邪在膜原也。应龙曰:小络又在何所?岐伯曰:小络在膜原之间也。
我说了100种结构了,但@郑敏麟-福建中医药大学 你还愿意继续用“原始”、“谬误”和“臆想”来评判古代解剖学的成就。
这一段文字,在皮穿支血管针刺时候非常符合
没有精细解剖学基础,谁能写出(小络说)经文,估计现在一般学解剖的人也总结不出来。
您好好读读一下《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学》,并不带成见地静心思考一下就明白了。@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丁志伟 是的,就是在讲皮穿支结构,还有更细化的内容。
因为“我不知道”,所以“古代解剖很原始”[呲牙]
@李茂春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这是一个五花肉,白色的就是肌肉腠理
拉开之后就出现了血管
是的,解剖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
图中红色圈子里的就是
小络
再细化才叫膜原小络
@郑敏麟-福建中医药大学 谢谢你督促我读《解剖学》的建议。
几年之前,西医解剖才发现:淋巴与脑脊液循环相通、淋巴管上有神经、血管上也有神经。
而“脉由经纪”,“十二经,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经脉外合经水”
也可以。中医的概念本来就很宽泛。五花肉中间的那一块大油,可以叫膜原也可以叫肌凑
按照福柯说法 传统医学都是这一种语言风格
福柯是谁?@丁志伟
西方思想家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了。他的视角很独特,也很有力量
请教各位大师们,经络的解剖特征究竟是什么呢?
中医如果在解剖上面有这么深入的记录,应该有一些谱吧?
@Lotus in Lake 要想搞清经络解剖学实质,必须先要理清结构分类,否则就是一笔糊涂账,你的提问直指核心![强][强]
我说了100种结构了,但@郑敏麟-福建中医药大学 你还愿意继续用“原始”、“谬误”和“臆想”来评判古代解剖学的成就。
————————————————
首先,结构不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先进。岐路必亡羊,结构要归纳总结分类,上升为理论和规律,这才是科学。
其次,它必须是完整无遗漏地记录人体的结构,您所说的这100多种,它包含了人体的所有结构了吗?至少,它有卵巢、肾上腺、甲状腺等这些对人体非常重要的解剖学结构吗?
第三,它是完全忠实于人体解剖结构的原来样子吗?《内经》中应该是加入了很多个人的五行想象吧?
第四、它应该是简洁、优美和自恰的,就象现在的《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学》。您提到的100多种结构,它能组成我所提到的上述模样吗?@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涉及“理论”与“事实”之间的区别。
希望你不要用“大师”相称[握手][玫瑰]
这个核心必须要准确地描绘和验证出来
有了这个其它的才会有意义
@Lotus in Lake 是的,必须如此,否则讨论一通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有了这个,中医才会有一个基本的科学基础
首先,我们不是比先后,而是比对错。
其次,局部的先进,不能掩盖整体的落后
是我们造成的落后,不是汉代之前的科学家造成的落后。
也就是说是我的无能造成的落后。@郑敏麟-福建中医药大学
我们必须要发扬光大中医。要发扬光大,第一要读文献 这是科学的需要,我们更要有批判精神,来建立起更好的体系
@Lotus in Lake 我们这里的一个县医院的医生,和中医合作,测量皮穿支点和穴位点的对应性。
时代在不断进步,这就是代差。
古代的解剖学硬要与现代的解剖学比,那是自取其辱。
如果还硬要说,古代的解剖学比现代的解剖学先进,那就是睁眼说瞎话。
@Lotus in Lake 这是以前的研究。最新研究还在整理数据中
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 可以反复验证的经络体系,那就应该做。不完整就肯定有不足的地方。只要不足的,我们就要补齐。这不算丢人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在古代是神迹。
但是,如果你硬要说它比现在的汽车、飞机甚至宇宙飞船还先进。那,我们还花时间在一起争辩,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们祖先的东西只要用文献来引用就可以了,不必要捆绑我们的思想和手脚
中医必须要实事求是。客观理性
要不然,我们一定又会被时代抛弃
不对。祖先的东西,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观察角度。是从语音开始就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的
这个我们知道,但不可以天天说,更不可以只说这个
公正中立地评估古代科学,以此为荣,与时俱进,加倍努力。
我们必须要用现代人可以明白的语言形式来让我们祖先的创造发扬光大
比医学更重要的事,就是找到中医的思维方法。否则,就是一通瞎扯。想必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在中医讨论时候经常出现
思维方法是哲学的问题。可以说。但科学方法也是需要的
这一段话,说明古人对解剖结构认识非常清楚。但是有几个人能够明白这是描述什么现象呢
中医的思维方法非常独特,已经独特到人家不会理解的程度。我们要做翻译的工作
是的。先翻译中医,再讨论下一步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工程系胡金莲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语境问题,如果语境不通,两个体系汇通永远不可能。
我们是文明人,必须要用现代人可以明白的语境
祖先的东西,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观察角度。这个是我们的优势。
但祖先有他时代的局限性,我们要站在现代人的知识高度,再用祖先的视角看万物,才能不断进步。
如果完全被古人的见识所羁绊,不敢有所批判和创新,就会一事无成,并最终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丁志伟
不通,就不可以有人气,没有人气,就会被淘汰
你连祖先的东西是什么,就先下一个“局限性”的帽子。如果我说,中医的思维是未来主流,你怎么看
所以中医理论研究现在还不到创新阶段,熟悉语境能够翻译正确是前提,然后才能体系汇通
现在对古代的批判,是批判你们想象中的东西,还是他本身的面貌
我认为我知道,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呲牙]
你崇拜的是你想象的东西,就象信徒崇拜神祇。
因为你一直在小视野内打转。虽然我看不懂你的逻辑,但是你并没有把经络五脏五运六气统一起来讨论。
@郑敏麟-福建中医药大学
我只是对你的那句话感到别扭,一点也不影响你文章中的某些正见。[玫瑰]
中医解剖学汇通基本法则:
@丁志伟 那您的开阔的视野是什么?
能否描述一下这个宏大场景,让我通过您的视角,看一下中医的广漠大地[抱拳][抱拳][抱拳]
1:肉眼可视下的脏腑解剖结构是否与现代医学解剖学对等?
我们对中医要不夸大,不贬低,祖先做了多少就说多少,他们做少了,没有关系的。时代必须要前进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躺平
从《周礼天官》中已经设立了人医和兽医医官,中医兽医学经典中记载脏腑结构基本与现代医学一样,人体医学脏腑结构自然相同。
否则,我们到农贸市场去买动物内脏,中医人和西医人买回家去的不是一个东西吗?
谢谢您的理解[抱拳]
我知道这其中的情感问题,中医也是我的事业。
但我觉得勇敢认错,直面事实,更有益于轻装前进。这就是我不同做法的原因。@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2:经脉解剖与现代医学汇通原则:
首先界定中医有多少种体液通路(三种)?,然后汇通现代医学是否重叠?不要汇通前不是同一件事就开始汇通。
3:组织连接汇通法则:
不同组织间有邻近组织连接和远距离体液激素等对应连接,中医西医是否重叠?或者不重叠?由此由局部向整体延伸汇通。
4:在上述三大原则结论下,然后展开功能之间的汇通,找到哪些部分重叠?哪些部分不重叠?由此得出整体功能论。
@李茂春 你这一套路线也走不动。西医的名词数量太多。中医才几个词汇
鉴于上述研究原则,建议群聊不要在科学与传统,先进与落后这类问题上讨论
@丁志伟 你先不要下结论,前面说过(冰山一角)的问题
内经只是冰山一角的一角,连这一点就否定了,后面冰山就都不要了?
我这不是结论。是第一个困难。解决不了,就没有第二步
我们解决不了,留给后人,愚公移山精神
在科学与传统,先进与落后这类问题上讨论——实际是受网络黑白之争影响,这个群里尽量不要展开这些话题。
对[强]我愿意在这些原则下继续发言。
“去年疫情主要暴发在冬春季,气候寒冷,湿毒疫“夹寒”的特点比较突出,寒为阴邪,湿毒疫邪“夹寒”发病后化热较慢,病人的主要表现为发热症状不明显、病情进展相对缓慢。
德尔塔毒株引发的疫情,发病在夏暑季节,容易“兼夹暑湿”之邪。暑为阳热之邪,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湿毒”毒热就比较炽盛,夹杂暑邪,化热会比较迅速;暑邪又容易耗伤人体的正气,损伤人体的津液,病人容易出现“气虚”的特点。”
中医的这些语言,怎么能大众能看的懂?怎么能让一般行医者有个清晰的准则去处理?有什么实证?
是的。@tony 中医缺实证——病理实在。故各家学说并存,谁也说不服谁。
您就引导大家在解决这问题上下功夫,既然知道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各家学说并存,谁也说不服谁。”,你的形态学是在这个方向推进了一步。
《中医形态学》仅解决中医的解剖定位与生理功能的统一问题。《中医病理学》才用以回答症状、体征、病因和证侯的病理机制问题。解决中医没有实证的问题。
人体结构的定义
人体结构是指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下面将展示传统中医学关于人体7种组成的梳理和改造过程,即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重构。恳请群里的各位中医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按照物理特性,人体结构可分为2类
①物质结构,有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和分子6个层次;
②能量结构,是物质结构的存在形式,包括化学能和热能。化学能存储于糖、脂肪、蛋白质等供能物质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分子的化学键中,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可转化为机械能(如运动、呼吸)、电能(如心电、脑电、肌电及其形成的磁场)、光能(如红外线)、声能(如发音)和热能;热能是物质性部分所有分子的动能(包括平动能和转动能)之和。
按照毗邻关系,人体结构可分为2类
①固定结构,即有固定位置或毗邻关系的结构,如消化系统、神经组织,由组织型体细胞为构成要素,常常是慢变量,是生物医学关注的重点。中医将人体的固定结构分为五脏(六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官窍和经络6个部分;
②流变结构,即没有固定位置或毗邻关系的结构,如体液、生物电,以物质流和能量流为构成要素,常常是快变量,是传统中医学关注的重点。中医将人体的流变结构分为精、气、血和津液4个部分。
按照调节被调节关系,人体结构可分为3类
①调节结构,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感觉器;
②被调节结构,包括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成体系统、同化异化系统、体液调节系统和脉管系统。
③自身调节结构,消化系统、转载系统、凝血抗凝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应是自身调节系统。
人体固定结构的五藏归属
脾藏、肺藏、肾藏、肝藏、心藏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五行作为原始模型形成的独特理论框架,真正体现了强调关系(整体)和注重时序(动态)的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故《中医形态学》沿用五藏框架,以功能性质为线索,将人体的所有组成部分纳入五藏,但不认同五脏、五腑、五体、五官的“推演络绎”归类方法和五脏与五腑的表里关系。
(一)将五脏(六脏)纳入五藏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的功能,包括饮食物的消化、水谷之精的吸收和水谷之精的转运两个方面,拆分为两种功能,称脾藏运化和脾藏散精。脾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血的功能,称脾藏统血。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其中,朝百脉体现了肺是血气交换的场所,主治节体现了呼吸的自主调节,与主气司呼吸合并,称肺藏主气。肺主行水,一方面是指肺能将脾转运至肺的水谷之精布散至头面、皮毛及其它脏腑以濡润之,另一方面是指肺将脏腑代谢产生的浊液输送至肾或膀胱以排出体外。但该功能异常出现的头面油垢常从芳香化浊论治,过敏所致的皮肤水肿是肺的卫外功能异常,水盐代谢障碍所致的皮肤水肿是肾的主水功能异常,故将布散水谷之精至头面及其它脏腑以濡润之的肺主行水归于脾藏的散精功能,将布散水谷之精至皮毛以濡润之的肺主行水归于肺藏的卫外功能,将输送脏腑代谢产生的浊液至肾或膀胱以排出体外的肺主行水归于肾藏的主水功能。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主生殖、主脏腑气化和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的生长发育、生殖、脏腑气化和主水的功能,拆分为五种功能,依次称肾藏藏精、肾藏全形、肾藏生育、肾藏气化、肾藏主水。肾脏通过调节酸碱平衡、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影响呼吸功能,肾上腺髓质通过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影响呼吸功能,可理解为肾的主水和藏精功能影响肺的主气功能,但不能说肾具有纳气功能;被称做“肾不纳气”的呼吸表浅、说话咳嗽声低气怯,实为呼吸肌肌力不足,可用肺气虚来解释,而不称为肾不纳气证,故将肾的纳气功能归于肺藏的主气功能。肝主疏泄和主藏血是指肝具有疏泄和藏血的功能,称肝藏疏泄、肝藏藏血。心的主血脉和藏神功能仍称心藏主血脉和心藏藏神。心包络又称心包,具有保护心的功能,热入心包所致的神昏谵语是心藏神功能的异常,故将心包络归于藏神功能的心藏。
(二)将六腑纳入五藏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胆主贮藏和排泄胆汁、小肠主受盛化物、大肠主传化糟粕,都参与了饮食物的消化;小肠主液和泌别清浊、大肠主津,都参与了水谷之精的吸收,均归于脾藏的运化功能。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运行水液都参与了水液代谢,归于肾藏的主水功能。三焦通行诸气总司一身之气化应该是指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归于肾藏的气化功能。胆主决断是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归于心藏的藏神功能。
(三)将奇恒之腑纳入五藏
脑、脊髓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主司感觉运动的功能可分为3种:①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使人产生意识、思维、学习、记忆等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另一方面使人产生本能动作、习惯技巧、睡眠梦幻等下意识的精神活动,称精神神经系统,归于心藏的藏神功能;②内脏神经系统产生和传导内脏感觉与运动信号支配内脏运动,并使人对外来刺激产生情绪体验,归于肝藏的疏泄功能;③躯体神经系统产生感觉和运动信号支配躯体运动,归于肝藏的藏血功能。骨髓位于骨髓腔,能化生血细胞,归于肾藏的全形功能。女子胞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归于肾藏的生育功能。另外,精室(睾丸和附睾)具有产生和贮藏精液、生育繁衍的功能,归于肾藏的生育功能。
(四)将五体纳入五藏
肉、皮、骨、筋、脉五体各有自己的功能,即《灵枢·经脉》“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但传统中医将这些功能归于五藏,即《灵枢·五色》“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脾在体合肉,四肢无力、形体消瘦常由脾失健运,营养不足所致,故将肉(骨骼肌、脂肪)的运动和缓冲外力功能归于脾藏,称脾藏的主肌肉功能。肺在体合皮,咳嗽、咳痰常由皮(皮肤、黏膜)的防御功能降低影响肺藏的主气功能所致,故将皮的防御功能归于肺藏,称肺藏的卫外功能。肾在体合骨,先天畸形、侏儒症常是肾主生长发育功能异常所致,故将骨(骨、骨连结)的支撑定形功能归于肾藏,称肾藏的全形功能。肝在体合筋,肌肤麻木、肢体痉挛常由于肝不藏血,筋失所养所致,故将筋(躯体神经系统)的统摄功能归入肝藏,称肝藏的藏血功能。心在体合脉,胸痹心痛常由于心脉痹阻所致,故将脉(脉管系统)作为营养供给通路归于心藏,称心藏的主血脉功能。
(五)将官窍纳入五藏
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门(胃上口)、幽门(胃下口)、阑门(大肠与小肠之会)、魄门(肛门)七冲门是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连同口、舌,参与饮食物的消化,归于运化功能的脾藏。鼻、喉与肺连通,共同完成呼吸功能,归于主气功能的肺藏。尿道与膀胱、输尿管、肾脏连通,共同完成泌尿功能,归于主水功能的肾藏。男子的前阴(尿道)与精室(睾丸、附睾)连通,女子的前阴(阴道)与女子胞(子宫)连通,共同完成生殖功能,归于生育功能的肾藏。目和耳产生视觉、听觉和平衡觉,参与躯体运动的支配,归于藏血功能的肝藏。
(六)将经络纳入五藏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五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号的通路。人体中能够传递信号调节各种功能的客观实在是神经冲动和生物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故将经络一方面看作传递神经冲动和神经递质的神经通路,归于疏泄功能(内脏神经系统)和藏血功能(躯体神经系统)的肝藏;另一方面看作运载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循环通路,归于主血脉(脉管系统)功能的心藏。
这部分内容是《中医形态学》的基石之一,恳请各位中医专家一定认真思考,不吝赐教,提出您的质疑和修正意见[抱拳]
构建《中医形态学》应该尽最大努力匹配中医临床医学的各类疗法,并具有前瞻性。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说的对。目前给大家展示的内容是在将《中医诊断学》所述之53种常见证候的病理机理弄通之后才做的。理、法、方、药的统一是中医理论体系重构必须满足的重要条件。
感觉这里面就是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综合体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工程系胡金莲 ,胡院士好,关于经络部分,将在第八章详细介绍[微笑]
不过我觉得经络系统可以独立于这两个系统
中医体液通路是一个超级难题,也是让现代人特别糊涂的地方
1:体液通路是三非二,更非一,故而经络机制需要细化理清:
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2:脉前已经有体液流动出现,经脉在最后,之前是什么结构?
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血脉)之前是什么机理?
3:经脉是和经水对应结构,经水又是什么?不知经水如何知道经脉?此大难题
经水第十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忍不住再说一句。体液通路是现代医学的概念。古人很可能不是那种观点。动静脉是伴行的,很难分辨为动脉静脉两种血管。更可能视为一个管道组。古人看到尸体上的血管,并不会有血液循环、交换的认识。而是直接赋以功能。所以我再三提出,要质疑哈维式血液循环概念。要从根本上动摇西医的认识理念。@李茂春
你先看原始经文,先不要汇通,明白后再汇通
4:经脉气血运动非独心脏而为之,还有其他因素(命门经主),又是一个大难题
雷公问于岐伯曰:十二经各有一主,主在何经?岐伯曰:肾中之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也。雷公曰:十二经最神者,心也。宜心为主,不宜以肾中之命门为主也。岐伯曰:以心为主,此主之所以不明也。主在肾之中,不在心之内。然而离心非主,离肾亦非主也。命门殆通心肾以为主乎。岂惟通心肾哉。五脏七腑无不共相贯通也。雷公曰:其共相贯通者,何也?岐伯曰:人非火不生,命门属火,先天之火也。十二经得命门之火始能生化,虽十二经来通于命门,亦命门之火原能通之也。
经典记载经脉四个机理很难搞清,由此导致近代经脉理论争议不断
教科书对经络的定义来自日本。
为了涵盖更多内容,故意把“脉”的内涵扩大,几乎到了无所不包括的程度。
来自日本经络的定义是导致解放后经脉理论混乱的根源
经络可以涵盖一切,却不能自己涵盖自己
为什么要质疑别人的血液循环系统?怎么质疑法?他揭示的是规律,已经反复证明了的?我们的经络如果不是西医的循环系统, 就不是, 是一部分就一部分, 这个也没有关系的。我们要说明我们自己的系统, 不是要否认人家的系统。
[对现代医学的三个批判之血液循环 :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MzMxNjk5MQ==&mid=2247483921&idx=1&sn=d9b1b0f646bb580a0ad5f3265e2802e1&chksm=e8863501dff1bc1778d60bce1dc2767c9cff3537f19c56c83b46871a87a4b4b582d0fc0e3fdc&mpshare=1&scene=1&srcid=0809DQ8zNJjwXiey06bZBn4B&sharer_sharetime=1628499849620&sharer_shareid=57acabe04c5982a327dc3335e55eaa8c#rd]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工程系胡金莲 我公共号里面很多。
我现在确实逐渐适应了不使用血液循环概念来看人体了。
西医循环系统是独立的《脉管学》,很严密不能随便否定
@李茂春 你最好写一篇长文,否则你的东西,很难说清楚
@丁志伟 好!有没有人系统的写出中医问题的批判?
你最好写一篇长文,否则你的东西,很难说清楚-----我只是引导大家思考中医问题而已,不想说服谁
这个不怪西医的血液循环学, 西医没有说这就是经络, 西医也没有要中跟自己的血液循环靠边的。这是中医自己往上靠而已。
中医靠得不对, 就回头是岸就行了
@丁志伟 多研究少批判,才能真正走上汇通之路。
@李茂春 批判,确实有点严重了。但是,只有你脑子中深刻提醒不要使用的时候,你才能读懂中医的经络
@张启明 ,您的中医形态学里有包含遗传学相关的内容吗?[抱拳]
经络肯定不是循环系统,跟其有没有关系,是可以研究的。
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 是要搞清楚是不是的问题。
如果有的话,一定要知道细节。
古人的东西也只是参考。我们也必须要建立复合客观规律的系统。古人说的,就是有对有错。这些都是文字的描述, 太不准确了。理解的空间太大了
经络肯定不是循环系统——怎么理解?
难道是吗?血液循环系统可以解释经络的各种现象吗?
请问,脉诊是不是诊断经脉?
循环系统的规律是已知的,它可以推断出各种针灸, 穴位的特征吗?
你把(俞度)当成(脉度)了。
是的, 所以它是相关的。但不要刻意解释其它的现象
是的, 所以它们可能有关系, 但可能补可以解释其它的现象,所有经络跟循环系统是不太一样的
[强][强][强][强]这是中医圈最糊涂的地方
错把(俞度)当(脉度),两头都理解不对。
这段出自何典
@水文波 《外经微言,命门经主篇》
[抱拳]有这些经文就更清楚了,古人有高人
[强]经络与循环系统的关系是最难扯清楚的关系@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工程系胡金莲
这证明中医没有自己的解刨经络系统, 要把西医的循环系统拿来做解释, 来借鉴, 但他们肯定不一样。我们应该要做这些事情。做出来才是正道。它一定存在。要不然我们的中医完全没有基础。
@水文波 请教,神经系统是循环系统吗?
不是
那经络概念是否含有神经系统?@水文波
神经系统是独立于循环系统的一个系统
对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BA%E4%BD%93%E5%85%AB%E5%A4%A7%E7%B3%BB%E7%BB%9F/1900950
腧穴系统与神经有关,经脉比较间接
人家西医多清楚。
这些全是解刨出来的。现在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
我们每一个系统都要这样描述
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差别在哪里?
那经络和神经相关,经络是否是循环系统呢?
中医没有借鉴西医的循环系统,中医(内经)有血脉,也有气脉(分肉)
还是听启明教授的安排,一个一个讨论吧
血和气的走动不是一条路?
不是
可以分开吗?比如说十二经络, 奇经八脉, 哪个是气脉?哪个是血脉?那个是合起来的?
我觉得有这种组合的
道家最重视的奇经八脉,就是:
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为什么称它们为奇经八脉呢?
因为奇是数字的代号,在阴阳的观点上来说,奇就是阳,因为此八脉影响着阳气所走之路,故而称为奇经八脉,所谓奇,并不是稀奇古怪的意思。
奇经八脉专管阳气之路,这个系统,并不是十二经脉的系统,但奇经八脉却辅助支配了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既司无形的精神,有人认为就是道家所谓的“精气神”,这一点是有问题的。
但是中医的理论,却非常重视奇经八脉。
中医的气概念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气包括血,即决气中的一气六名,侠义的气就是六名中专门用气命名的那个气,是与血分开的
有道理
好像气脉是道家的概念?
1:脏腑有奇正,经脉也有奇正,奇经八脉就是经脉,不是奇代表阳,任脉也属于奇经。
雷公问于岐伯曰:脏止五乎?腑止六乎?岐伯曰:脏六腑七也。雷公曰:脏六何以名五也?岐伯曰:心肝脾肺肾五行之正也,故名五脏。胞胎非五行之正也,虽脏不以脏名之。雷公曰:胞胎何以非五脏之正也?岐伯曰:心火也,肝木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一脏各属一行。胞胎处水火之歧;非正也,故不可称六脏也。
2:奇经为主体(胚胎阶段),正经为从体(生理阶段),故而医生治病多用正经
雷公问曰:十二经脉之外,有任督二脉,何略而不言也?岐伯曰:二经之脉不可略也。以二经散见于各经,故言十二经脉而二经已统会于中矣。雷公曰:试分言之。
奢龙曰:女子有胞以结胎,男子无胞何以结之?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属之女子,而男子未尝无胞也,男子有胞而后可以养胎息,故修真之士必知。斯六者至要者则胞与脑也,脑为泥丸,即上丹田也;胞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脉藏血,髓藏气,脑藏精,气血精髓尽升泥丸,下降于舌,由舌下华池,由华池下廉泉玉英,通于胆,下贯神室。世人多欲,故血耗气散,髓竭精亡也。苟知藏而不泻,即返还之道也。奢龙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藏乎?岐伯曰:广成子有言,毋摇精,毋劳形,毋思虑营营,非不泻之谓乎。奢龙曰;命之矣。
经脉和经络是一个意思吗?
经络是经脉的分支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中所讲》)
十二经脉,而不是十二经络?
是
经络很多,数不过来
藕连机理上确定一部分,为了解释“根结”“标本”机理
但很多文献没有这么分清楚?
这样分清楚就好办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阶段无经脉,只有经络
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阶段出现了经脉
经络之后,经脉通。
这是从经脉发生论而言,看病就要反过来用。
那就是在小孩吃东西之后才有经脉了?
才通经脉了?
讲的是(通),不是(有)
经脉胚胎时期都有了,只有“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才能(通)。通和有不是一个意思
各位老师,您们的临床效果怎么样?
@陈执一 报告陈老师,我独立诊所,前五年吃糠咽菜,重读了《黄帝内经》之后15年赚的沟满壕平。[玫瑰]
我还只是个学生,我在学习中医的时候看见各家学说眼花缭乱,然后看了黄帝内经,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看一些“大师”的书时,玄之又玄,有的时候感觉是诸经注我[捂脸],各位都是行业顶尖的人,要谨言慎行,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呀[合十][合十][合十]
@陈执一 这是正常事,多少年就是这样了,历史性混乱
只要是传统文化都是如此。
各位如果不改变,就会对后学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后面的学生更加找不到正确的学习中医的方法,更加没有临床效果,更加不能取信与外人,这样就是在断中医的根。
是的,这需要学者严谨负责人的心对待,不能只为了名闻利养,沽名钓誉。
特别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心态培养很重要。
(一)将精纳入五藏
具有繁衍生命功能的精可看作生殖细胞,归入生育功能的肾藏。具有濡养功能的精可看作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归入运化功能的脾藏。具有化血功能的精,或可看作造血原料,归入全形功能的肾藏;或可看作激发造血功能的激素和细胞因子,归入藏精功能的肾藏。具有调节生长发育功能的精可看作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归入藏精功能的肾藏。具有化气和化神功能的精可看作供能物质,经生物氧化(气化)为各种生命活动(神)提供能量(元气、元阳),归入气化功能的肾藏。
(二)将气纳入五藏
具有推动作用的气可看作线粒体产生的化学能(元气),具有温煦作用的气(包括具有温煦作用的卫气)可看作线粒体产生的热能(元阳),归入气化功能的肾藏;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可看作为对外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外来异物免疫防御和免疫耐受提供动力的化学能(卫气),归入卫外功能的肺藏;对汗液具有固摄作用的气可看作为小汗腺周围肌上皮细胞的舒缩提供动力的化学能(卫气),归入卫外功能的肺藏;对津液具有固摄作用的气可看作为肝、小肠合成白蛋白和载脂蛋白提供动力的化学能,归入散精功能的脾藏;对血具有固摄作用的气可看作为凝血抗凝血系统防止出血和血栓形成提供动力的化学能,归入统血功能的脾藏;对尿液具有固摄作用的气可看作为膀胱三角区肌、膀胱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男性)、尿道阴道括约肌(女性)的舒缩提供动力的化学能,归入主水功能的肾藏;对精液具有固摄作用的气可看作为生殖腺周围肌上皮细胞的舒缩提供动力的化学能,归入生育功能的肾藏;对唾液、胃液、肠液具有固摄作用的气可看作为消化腺周围肌上皮细胞的舒缩提供动力的化学能,归入运化功能的脾藏;具有调控和中介作用的气可看作为体液调节系统产生激素和细胞因子提供动力的化学能,归入藏精功能的肾藏;具有生血功能的气或可看作为造血系统造血提供动力的化学能,归入全形功能的肾藏,或可看作为消化系统摄取营养物质增加血容量提供动力的化学能,归入运化功能的脾藏;具有生津功能的气可看作为消化系统摄取营养物质增加血容量提供动力的化学能,归入运化功能的脾藏;具有行血和行津功能的气可看作为脉管系统推动体液循环提供动力的化学能,归入主血脉功能的心藏。
(三)将血纳入五藏
具有濡养功能的血可看作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营气),归入运化功能的脾藏;具有化神功能的血可看作营养物质,经生物氧化(气化)为各种生命活动(神)提供能量(元气、元阳),归入气化功能的肾藏;具有养气功能的血可看作产生能量的供能物质,归入气化功能的肾藏。具有载气功能的血可看作承载O2和CO2的红细胞和血浆,归入主气功能的肺藏。具有柔肝作用的血可看作脑血管为内脏神经系统提供的营养物质,归入疏泄功能的肝藏。具有养筋功能的血可看作脑血管为躯体神经系统提供的营养物质,归入藏血功能的肝藏。具有舍神功能的血可看作脑血管为产生精神活动的精神神经系统提供的营养物质,归入藏神功能的心藏。
(四)将津液纳入五藏
具有濡养功能的津液可看作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归于运化功能的脾藏。具有充养血脉功能的津液可看作进入血液循环的水和营养物质,归于运化功能的脾藏。具有生气功能的津液可看作产生能量的供能物质,归入气化功能的肾藏。具有载气功能的津液,可看作承载O2和CO2的体液,归入主气功能的肺藏。具有滋润功能的津液可看作润滑体腔、关节腔、体表和官窍的体液,如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黏液腺分泌的黏液、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滑液膜分泌的滑液、皮肤黏膜的渗出液和漏出液、肾脏分泌的尿液、泪腺分泌的泪液、耵聍腺分泌的耵聍、浆膜分泌的浆液等,因润滑部位不同而分别归于运化和主肌肉功能的脾藏、主气和卫外功能的肺藏、主水和生育功能的肾藏、藏血功能的肝藏、主血脉功能的心藏。
是否考虑将津与液分而论之?[抱拳]
为了借鉴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我们首先要对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进行改造,使不同来源的或来自不同学派的7种人体组成归入一个系统——五藏,而五藏才可能是体现中医整体与动态或关系与时序的核心框架(后叙)。
@姜姜 感谢您的提问,《中基》确有津与液的性状和分布部位不同之说,因为都对应体液(后叙),就未做拆分。想听听您的建议[抱拳]
据您的表格,上面两个部分更倾向于“津”的范畴,即“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其余部分的功能更倾向于“液”,即“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这样构筑起来的是“精,气,血,津,液”五维的物质体系,多一重维度,可能认识上会有新的发现。个人粗浅的想法,仅供参考@张启明 [抱拳]
您的提议很有建设性,我试试看。请单独加微信,我将资料发您,请您也尝试一下[抱拳]
感谢您的信任[抱拳]
津液涕唾涎泪汗等均属于水。
精气血水力
精项下:
水谷之精
生殖之精
气项下:
神气
脉气
宗气
真气
卫气
营气
等
水:津液汗唾液...
力,归属于经筋,特适于徒手整复、正骨、运动康复、按摩推拿按跷等疗法,有待被重视。
仅供参考[玫瑰]
@姜姜 越来越感觉您的提议正确,津具有承载功能,液具有润滑功能。临床表现完全不同。[抱拳]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第五脏介绍精气血津液的生物学基础后,也许您的问题就回答了。
还缺“力”[玫瑰]
《中医形态学》作为基础医学,应该具有普适性,为各个专业,各种疗法储备知识和理论。
例如外科手术、针灸、徒手疗法,不可能遵循臧象理论。
如果只为了中药疗法,可以称《中药形态学》。估计这不是初衷。
前几年,小针刀微创疗法,中医界拒之门外,西医界也拒之门外。
小针刀属于九针疗法,为何中医界拒之?[玫瑰]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您理解的“力”是什么?
与现在的物理学之“力”几乎一样。
例如“那个人有力气”,说明力气同源,形态各异。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力气)这个名词中医理论里没有,这是个形容词
中医理论里没有,可以查《汉典》,看看《黄帝内经》时代有关“筋”和“力”的定义。@李茂春 [玫瑰]
有力生发,无力生甲。
《黄帝内经》有专门《经筋》,近代海外兴起筋膜热,中国也热。
力指:气和血。
有关经筋的内容,可以放弃。如果放弃了,就失去了一大批优良疗愈技术。
@谢正气 (力指:气和血)你是在谈医学,还是解文说字?
物理学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把“force”翻译成“力”,然后又再阐述“力”不是“force”。
人亦有力,由骨骼肌产生,是化学能(主要在ATP存储)的一种转化形式——机械能。我将其归于“气”的推动作用。
扩大“气血”的内涵,以便于把所有的东西都弄进去。
心脏跳动(心肌),胃肠蠕动(平滑肌),躯体运动(骨骼肌)都产生力,故统称为动力系统
《骨空》:膝为关,髋为机。
这是一个典型的力学结构,以此类推,理解人体的运动。
总而言之,《经筋》在那里。愿意排除,就排除吧。
中医的(气)太多了,不能再增多了,什么都冠之以气,就变成形容词了,失去了医学含义
中医本来有那么多疗法。只会开中药的中医师构建“理论”,当然不会为其它疗法考虑。
还是改称《中药形态学》吧[玫瑰][玫瑰]
汇通可以相互对等注释,不能自己随意加名词,这样不严谨
群里的讨论很热烈,但是越来越离谱了,如非必要务增实体,这是理论构建的基本原则,否则就就成了一种搅和,每个人都建立一套学说呗,那即是对中医理论的不尊重,也是对现代解剖的不尊重!什么是中医理论论视野下的解剖学,很久以前发过两篇文章,是一尝试,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斧正!
勿增实体
奥卡姆剃刀-简易
是的@夏冰 ,
我们现在讨论中医就谈到汇通,大家必须要思维严谨,我们自己做不到古代译经规矩,但也要尽量尽量符合规矩,借鉴一古代译经规矩:
唐朝译场十二职位
1;译主;精通梵文,通晓显密二教,讲解梵文意思。2;梵文转为汉文,义理要相符。3;梵汉翻译员 4;译成汉文后,在反过来翻译回梵文,以此检查跟原文梵文是否一致。5;讲解经文时,看是否符合梵本原义,以保证准确传译原本之义。6;讲译出的初稿与梵文对照看是否意思相同。7;对译文进行加工整理,在译文意思不变的前提下,使文体一致既文雅又好理解。8;对用词整理完毕过后的译文进行最后一次把关,即从宗教义理方面看译文是否符合佛 法义理。此职位事关重大,所以一般由多人充任(或一个人多次校对)。9;翻译前举行宗教仪式清静身口意。10;校勘工作,对成稿译文,进行文字校阅,以防文字出现错误。11;监护大使。12;校正梵转汉时的文字,防止出错。
千万不要随意造名词,加名词。
对
@李茂春 《说文解字》可以引用吧?[玫瑰]注解一下汉代之前的意思。
除了“筋”,还有“经”、“络”、“脉”等,《黄帝内经》不解释,只好看《汉典》。[玫瑰]
医学不是文学,既要表达清楚,又要机制对应,所以现代医学名词多为世卫组织或者教科文组织堪定
中医经典名词古代也是如此
古代任何经典汇集编辑时都有官方人员监督负责,不允许私人随便添加
防止出现概念混乱
西医占踞了主要地位,有很多原因,当然该学者讲的也是原因之一,但那是外因。
西医占踞了主要地位,更有内因。马哲说,内因是最主要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方面,是我们中医人必须反思和知耻而后勇的。而不能找借口把一切后果都归于外因。
当然,话语权等外因也不应该忽略,需要广大同仁在不同位置和场合去努力争取。
中医的问题,第一是内因
中医现在还是具有农业社会的所有特征。这样跟工业社会的对手较量注定难以发挥作用
用中医现在的主观化,个体话,手工化,自说自画的方法是不可以跟西医比肩的。这个就象是100年前的农业社会不可以跟工业社会较量的道理是一样的。
翻开历史,历次中国跟西方列强的战争中,我们的兵力是他们的10倍以上,但还是完败的实事是一致的。
中国现在到可以跟美国在较量,就是因为工业化。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工程系胡金莲 ,要看到本质的差异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抱拳][抱拳][合十][合十]
工业社会有分工,有合作,有标准,有精确的界限,有对任何一种治疗方法的治愈率和可能的风险都做透明和准确的标注,取信于人,中医必须要学习
@郑敏麟-福建中医药大学 ,我明白您的意思,但中医的完全个体化,从规模,可信度,从可实行性,竞争性,是不可以跟工业化的东西较量的
对,太强调个体化也是没有前途的,因为这样就会失去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疗效的标准。@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工程系胡金莲
西方提倡自由,那是个体在生活的选择上面。但他们做事情是非常有组织纪律的
传统中医药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伟大的文化与科学实践成就 ;工业文明时代,循证医学成就了西医,但恰恰又是循证医学让西医迷失了方向。
所以,中医从主观化走向客观化的努力,是当务之急。
我们中国的音乐都是独奏 但人家有交响乐,交响乐是突出整体性的,合作和分工
什么是阴阳五行?什么是脏腑经络?什么是气血津液?什么是肝火上炎?这些都要有客观的指标,让中医有据可循。
工业社会是人家发明创造的,他们把工作分成很多工序,这样才可以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高效率化,可以流通化,系统管理化
概念必须要定义清楚
这一点上,您说的很对[强]@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工程系胡金莲
文献里面可以有很多种说法 但我们可以选择性的,一步一步地重新定义,规定内容
中医和农业社会的特征就是一个人一个医院,一双手可以什么都做的来,这显然是不想做大,跟人家合作和分享
这肯定也不会让人接受为一个可信的系统。
关键时刻也没有人来维护其利益的
本人作为一线人员没有感觉中医落后。
我发现单独的音乐,再好 都可能会感觉疲倦,但交响乐不是,交响乐是有非常丰富的韵律,来表达我们的各种情绪,可以常听不倦
中医一开始就进入到软件程序层面的。
您是个体成功者,但作为一个行业,就是不可以跟西医的强大组织向抗衡的
是测量的形变规律。
中医作为个体性的 生活性的实践到现在也是很成功的
没有哪一个传统医学可以做到这样的规模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工程系胡金莲 您说的入木三分,中医的基本概念需要严格定义,中医的基本理论需要排除各家学说,中医的病机需要客观实在。
@张启明 不是排除各家学说,是提取其共性。
各家学说是根,基础理论是本
站到更高层次会发现各家学说是描绘了一个完整问题的不同侧面。
个体化是针对某个个体治疗的个体化,用的理论和经验是共性规律,不能混淆视听。各家学说是学术发展初期的表现,理论成熟的标志是第三方评价或客观评价介入下形成的理论共识。
比如,找出补中益气汤、越鞠丸、葛根芩连汤、大秦艽汤的共性
就是因为基础理论不够客观化,才有各家学说。
就因为没有从全局俯瞰,才会有盲人摸象,所以才会有您所说的 “ 站到更高层次会发现各家学说是描绘了一个完整问题的不同侧面。”@齐向华山东
中医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而不是相反,《伤寒论》序说的很明白
科学的发展规律:实践→理论→实践→更高的理论
没有个性哪来的共性?
我们已经有确切的实验证据,证明经络组织液通道与淋巴管的分布有相当大的重合
抛开李的行医资格和疗效,其中有效的机制可能是对体内病毒的灭活,然后通过经络组织液通道进入淋巴,在淋巴结中形成抗体
这些都可以检测的
这个可能性有,但不是全部。
经脉系统就是一个复合体。
中医圈还没走看懂经典中医是如何论述(免疫部分),就开始大量使用西医免疫学名词,这样很容易混淆概念。
网络上关于中医免疫相关内容全是猜测附会,无人能看懂是在讲什么?
数据在哪里可以找呢?
都是自己说不清时,为了证明自己所讲内容合理,硬性把西医免疫学名词拿过来拼凑。
中药一定有调节免疫作用无疑,但是如何讲明白自己的原理,估计现在很难。
单就解剖学层面而言,诸多的免疫器官只提到脾脏,其他免疫器官根本就不提。更深的免疫机理如果做中医理论诠释?还没有人去想。
淋巴管也属于管状体液通路,是否属于经脉系统?如何界定?中医圈研究者能想下去吗?
中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肯定有,但很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都不可以产生抗体。
经脉是一个符合体,但不是简单地相加的
怎么符合?以何种机理符合起来?不能一句形容词就能说清楚啊!
用西医的名词解释也不是太大的问题,问题是要能够有证据和反覆验证的,解释完整。
是复合体 而不是符合体。[调皮]
英文好的直接看我的MP3,这是参加今天美国针灸学会年会的发言稿,另外可参考后面两篇文章
问的问题是中医理论如何自己解释?不是西医免疫学问题,西医免疫学已经体系化机制化。
@水文波 在哪里可以看到?
关于经络通道与淋巴管的关系,我们已有更多的实验结果,但需发表文章后才能公布,见谅
是的,中医与现代科学的接轨特别是实证科学难度很大,只要有一点蛛丝马迹,也要高度重视
要建立中医人体五藏与西医人体结构之间的映射,“结构”和“功能”的内涵需要明确界定。
人体结构的内涵
即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有6种内涵:
①物质结构
由物理学定义的基本粒子构成,以静态观察到的客观实体为判定依据。人体的物质结构有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和分子6个层次。
②能量结构
即物质结构的存在形式,以动态观察到的生物信号为判定依据。包括化学能和热能:
化学能存储于糖、脂肪、蛋白质等供能物质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分子的化学键中,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可转化为机械能(如运动、呼吸)、电能(如心电、脑电、肌电及其形成的磁场)、光能(如红外线)、声能(如发音)和热能;
热能是物质性部分所有分子的动能(包括平动能和转动能)之和。
③固定结构
即有固定位置或毗邻关系的结构,如消化系统、神经组织,由组织型体细胞为构成要素,常常是慢变量,是生物医学关注的重点。中医将人体的固定结构分为五脏(六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官窍和经络6个部分。
④流变结构
即没有固定位置或毗邻关系的结构,如体液、生物电,以物质流和能量流为构成要素,常常是快变量,是传统中医学关注的重点。中医将人体的流变结构分为精、气、血和津液4个部分。
⑤调控结构
即为人体各种功能的平稳实施而参与调节的结构,体现了传统中医学的整体性。如神经系统(包括感觉器)和体液调节系统。调节方式可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⑥关系结构
即太阳与地球之间、月球与地球之间、人体与环境之间、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如表达太阳与地球之间、人体与环境之间作用方式的阴阳关系结构,表达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作用方式的五行关系结构。
人体功能的内涵
人体的功能是指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所发挥的有利于生命维系的作用或效能,传统中医学称神。有5种内涵:
①功能性质
即功能的种类,如呼吸和消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由固定结构决定,且以固定结构的改变为判定标志。
②功能实现
即人体各种功能的启动和运行,如呼吸功能在人出生后才启动和运行,由固定结构、流变结构共同决定,且以流变结构的改变为主要判定标志;
③功能协同
即人体各种功能的有效运行,由固定结构、流变结构和调控结构共同决定,且以调控结构的改变为主要判定标志;
④功能节律
即人体各种功能的节律性变化,如血压的日节律,由固定结构、流变结构、调控结构和关系结构共同决定,且以关系结构的改变为主要判定标志;
⑤功能态势
即人体各种功能的目前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如呼吸功能可处于呼吸平稳的健康状态,可处于呼吸困难的疾病状态,由呼吸平稳发展为呼吸困难是向坏趋势,由固定结构、流变结构、调控结构、关系结构和影响因素共同决定,且以影响因素的改变为主要判定标志。
要建立中医五藏与西医人体结构的映射,需要明确是哪种内涵的结构与功能的映射。
[其他消息: 群聊的聊天记录]
人体宏观组织器官的功能是通过微观流动性物质表达出来的。
前者在西式医学中属于《解剖学》,后者属于《生理学》或者《分子生物学》。
我个人理解《中医形态学》涵盖了上述三个学科的内容。[玫瑰]
对“流动性物质”,经典中医学特别注重它们的“连接”和“传输”,故有经络、经脉、经水和经筋。
我也觉得有道理。但分子生物学的成分比较少
总得回答谁连接并传输了那些“流动性物质”吧?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工程系胡金莲 [握手][玫瑰]
[抱拳][强],《中医形态学》的内容涉及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
流变结构的输运途径及功能后面详述。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ThumbsUp]
版权说明:“中医基础理论 | 创新建构与大讨论”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启明教授组织,相关内容授权石榴号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