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下体内打结技巧汇总
腔镜打结与开放手术器械打结最大不同点是,器械位置及方向受到Trocar支点与角度的限制,自由度不如开放手术器械打结。所以,切记在打结之前,必须摆好线型(如U型、C环、D环、驼峰),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腔镜器械自由度的不足,极大地减少空打次数,提高打结效率。
器械一般为左手分离钳,右手持针器。
缝线选取应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形成线圈或驼峰状,有利于打结。极度柔软的丝线是不适合腔镜体内打结的。
缝线长度以12~15cm较为适合。一般实际上打结所需的长线尾长度约5cm~6cm,短线尾的长度2cm~3cm,长线尾应适度宽松以利绕线,短线尾应足够长,以使其不会意外地从组织中拉出,但又不能太长,以免影响夹线。
左、右操作器械要相互靠近成结的位置,不要在远离成结点操作。
切记在打结之前,必须摆好线型(如U型、C环、D环、驼峰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腔镜器械自由度的不足,提高打结效率。
绕线时张开持针器有助于防止线圈从其尖端滑落,但也增加缝线卡在针嘴间的概率,可视具体情况运用。
要用分离钳的尖端夹住短线尾近末端处。
打结时左右操作器械及结、线尾,三点一线,不要呈三角关系。
成结的时候要注意短线尾的长度基本保持不变。
利用分离钳的弧度,将分离钳尖的凹面朝向持针器,如其凹面向下或朝向与持针器相反方向会增加难度。
左、右器械一起移动可以提高打结的效率。
应用C环打结技术时,C环或反向C环的构型是后续绕线的基本步骤,同时必须考虑缝合的方向。
如果从右向左缝合,则右手器械必须抓住长线尾形成向左凸、向右凹的环路(C环);缝线在左手器械上缠绕,然后将短线尾拉过环,形成一个半结。接下来,左手器械必须抓住长线尾形成向右凸、向左凹的环路(反向C环);将线在右手器械上缠绕,然后将短线尾拉过该环,完成第二个半结。
如果从左向右缝合,应该先用左手器械形成反向的C环做第一个半结,再用右手器械形成C环做第二个半结。
以从右到左缝合,右手持针器、左手抓钳交替打结为例:
右手持针器抓住缝线并穿过组织,在尾侧留下一条短线尾。右手持针器在穿过后重新抓紧与针头相邻的缝线。然后,右手持针器抓住长线尾,并形成一个“C环”。左手抓钳放在环的上方。右手持针器将长线尾缠绕在左手抓钳的不动的尖端周围。左手抓钳在抓住短线尾,然后向左拉,以完成第一个半结。在抓住短线尾之前,将左手抓钳的颚保持张开状态可能有助于防止线圈从其尖端滑落。对于第一个半结,编织缝线应使用简单的方结,而单丝缝线应使用外科结。
A. 右手持针器抓住长线尾,并形成一个“C环”。围绕左手抓钳缠绕缝线
B. 抓住短线尾并将其通过线圈拉回
C. 完成第一个半结
D. 左手抓钳创建一个“反向C环”,在右手器械上绕线创造第二个半结
E. 通过线圈拉回短线尾
01:21
该方法的特点是:旋转抓住长线尾的器械使缝线呈驼峰状。
A. 右手持针器抓住长线尾
B. 旋转抓住长线尾的右手持针器,使与右手持针器相连的缝线部分呈驼峰状
C. 左手抓钳从驼峰底下、右手持针钳上方穿过,打第一个半结
D. 左手抓钳抓住长线尾
E. 旋转左手器械,使与左手抓钳相连的缝线部分呈驼峰状
F. 右手持针器从驼峰底下、左手抓钳上方穿过,打第二个半结
套管位置如下:右侧套管在左侧套管稍上方(9点和2点)。两个套管之间的距离为2厘米足以执行此操作。
右手持针器抓住长线尾的中心。左手抓钳抓住长线尾距离末端5厘米处。拉动右手持针器,将左手抓钳推入长线尾下方,以缝线和左手抓钳的杆身形成“D环”。然后,右手持针器放开长线尾,并插入环中抓住短线尾的末端,将短线尾拉回,以形成方结的第一个半结。
接下来,右手持针器再次抓住长线尾的中心,形成“反向D环'。右手持针器再次插入环中,抓住短线尾的末端,将短线尾拉回,完成方结的第二个半结。
01:20
如果在开始第二个结时第一个结变松,则可以通过拉动长线尾直到其笔直来将第一个锁定方结转换为滑结(至少在单丝缝合材料的情况下)。然后可以将线结沿着长线尾向下推到合适的位置,并在长、短线尾上施加压力将其转换回方结,以确保线结的稳定性。
A. 以相反的方向拉动长线尾
B. 形成滑结
C. 收紧滑结
D. 滑结转换回方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