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5000步卒对抗匈奴11万铁骑的骁将,为何投降匈奴?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间,在大力扩充帝国版图的同时,也真正实现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抱负。汉武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跟一大批名将的辅助密不可分,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虽然最终战败并投降匈奴,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永垂青史。此人,便是曾以五千步卒对抗匈奴11万铁骑的骁将李陵。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出身将门世家,祖父是长期担任右北平太守、令匈奴人闻名丧胆、号称“飞将军”的名将李广,

李广有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李敢。前两个儿子早死,其中李当户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就是李陵。

第三子李敢,也就是李陵的叔父,对匈奴战功赫赫,但怨恨卫青逼死了父亲李广,趁卫青不备想实施暗杀,没有得逞,卫青只是受了重伤。卫青本来就心中有愧,于是把这件事隐瞒下来。

不料卫青的外甥“冠军侯”霍去病知道了这件事,趁着李敢陪同汉武帝到甘泉宫打猎的机会,暗施冷箭,射死了李敢。霍去病当时正当显贵宠幸,武帝隐瞒了真相,说是野鹿撞死了他。

李陵出生时父亲李当户已去世。但他毕竟出身名将之家,跟他祖父李广一样,擅长射箭,长大后曾任建章宫护卫队长。后来,汉武帝封他为骑都尉,率领一支5000人的军队,在张掖、酒泉一带巡防。

天汉二年(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率领3万骑兵从酒泉出发,讨伐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命李陵作为辎重部队的首领,配合作战。也许是李陵看不起什么贰师将军,也许李陵因为父亲和叔叔的死,憋着一肚子怨气,想为李家正名,李陵提出要以五千步卒深入大漠,对阵匈奴单干。汉武帝虽然答应了他,但对他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没有骑兵,甚至没有后援。

李陵率领他的5000步兵,越过居延要塞北行,开启了他的悲情之旅。

起初行军很顺利,直到李陵军在浚稽山遭遇了单于的大部队,3万多匈奴骑兵将他们包围在两山之间。

大战开始。匈奴骑兵见汉军人数不多,直扑汉军营寨。李陵不慌不忙,指挥若定,“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并下令“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一下子千弩俱发,匈奴人一个个应弦而倒。第一回合就杀死匈奴兵数千人。

匈奴单于被震住了,立马再召集8万骑兵围攻李陵。

面对悬殊的兵力,李陵率军以一当十,又杀死3000多匈奴兵。随后边战边退,转战了四五日,又杀敌数千人。

当李陵率军退入一处山谷后,他从一名匈奴俘虏口中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匈奴人认为这几千汉军是“诱饵”,因此,他们准备山谷一战将是最后一战,这里离汉朝边塞不远,如果不能取胜,就撤回去了。

也就是说,只要李陵打赢这最后一战,他的部队就安全了。

根据班固《汉书》记载,这是一场极其艰难和悲壮的战斗,人数处于极度劣势的李陵军一天打了几十仗,又歼匈奴二千余人”。

就在单于被打得没脾气准备撤退的时候,厄运降临了。李陵军中一个叫管敢的人因为不堪忍受校尉的侮辱,竟然在这关键时刻投奔了匈奴,并向匈奴人透露了李陵的底牌:“李陵并无后援,箭也用完了,现在只有李陵和成安侯韩延年各率800人前行。如出动精锐骑兵追击,一定可以歼灭他们。”

这一次,李陵军的所有退路都被截断了。面对着22倍于己的铁骑,李陵且战且退,一天之中竟然射光了五十万支箭,杀敌万余,他们拼死朝着南方突围,箭用完了,就把战车的车辐砍下来,拿在手里当武器。

最后,李陵矢尽车毁,受困峡谷。匈奴人从山上滚下巨石,李陵军死伤甚多,陷入绝境。兵败之前,李陵曾哀叹道:“如果再给将士们每人数十支箭,我们就可以脱险了。如今我李陵力竭被俘,看来也是天意!”

对于李陵来说,这就是命,从祖父一辈就缠扰着这个家族的宿命。也许是年龄的差异,使祖孙两人作出了不同的抉择,李广一生中最后一战迷路失责,时年已经60多岁,对于命数只有叹息和接受,在绝望后选择了自杀;而李陵此时才35岁左右,血气方刚,并不甘心就此服输,保住性命或许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李陵被俘后假意投降,并打算利用敌兵防备松懈之际逃回内陆,同时将匈奴境内的虚实情况汇报给汉武帝,期望以此来免除刑罚。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李陵在匈奴待了一年多后,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从捕获匈奴俘虏那里获悉:李陵教单于练兵来防备汉军。武帝在没有进一步核实的情况下,听信了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将李陵夷其三族。

在汉武帝发动的声讨李陵投降的运动中,只有司马迁站出来替他说话。

司马迁说,李陵为人诚实,时刻准备救国家于危急,有“国士之风”;率5000步兵抗衡单于8万大军,战斗惨烈,虽败犹荣;他虽然投降了,但可能是假降,终有一天“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的声音是微弱的,但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汉武帝对司马迁不合时宜为一个投降将领说话,表现得十分恼怒,下令判处司马迁斩刑。根据当时的法律,司马迁若不想死,只能拿钱赎罪、贬为庶人,或者选择宫刑。

可怜一贫如洗的司马迁,为了完成那部旷世巨著《太史公记》(后人习惯称《史记》),最终选择了被阉割,忍辱一生。

道听途说,不辩真伪,枉杀李陵全家老小,消息传至漠北后,李陵痛不欲生,在万念俱灰下,李陵真的投降了匈奴,彻底与汉朝断绝了关系。

其后,汉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用5000步兵为汉朝抗击匈奴,因没有后援救助而兵败,汉朝为何负我要诛灭我全家?”使者说:“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李陵说:帮匈奴练兵的人是李绪(另一个投降匈奴的汉人),不是我啊!

李陵同时代还有一位旷世英雄,西汉中郎将苏武,他作为汉朝使节出使匈奴,以示友好,谁料匈奴单于出尔反尔,藐视汉朝。苏武在李陵投降匈奴的前一年就遭到匈奴人扣押。匈奴单于费了很大精力逼迫苏武投降,但多年来,苏武始终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放羊。

李陵在受单于之命去劝降苏武时,他这样说:“不久前,令兄苏嘉随武帝外出,不小心将车辕碰坏,武帝认为是大不敬,苏嘉最后被迫伏剑自刎。令弟苏贤奉命追捕犯人,令弟抓不到凶手惶恐中服毒自尽……至于他们的孩子,生死未知。在暴君治下过日子,你的家族遭遇跟我家的遭遇几乎如出一辙。”李陵接着说:“我刚投降匈奴时,常常像发疯一样,觉得自己愧对汉朝,痛苦不堪……当今皇上年岁已高,朝令夕改,喜怒无常,大臣无缘无故被诛灭者达十多家。在汉朝,自身安危都无法保证,还谈何忠君保节呢?”

对于李陵批评汉武帝的说辞,苏武坚持认为,君臣如同父子,只有绝对的服从,不应谈论对错。李陵的劝降没有成功。

多年后,因汉朝与匈奴重新缔结和亲关系,在极寒边地守节19年的苏武终于获准归汉。李陵亲自为苏武饯行。

酒宴上,李陵怅然泪下:“我李陵虽然怯懦,如果汉朝当初能宽容我,我一定伺机为汉朝建立功业,这是我至死都不敢忘记的。但是,汉朝诛灭了我全家,我还有什么要顾全的呢?”酒宴的最后,李陵“边歌边舞”,泣不成声。

苏武,一个绝对忠诚的人,不管自身和家族遭受怎样的痛苦,哪怕这些痛苦是他尊崇的皇帝加给他的,他也始终坚定归汉的信念。而李陵,一个相对忠诚的人,当他发现帝王权力的暴戾和任性之后,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相传苏武回归汉朝之后,曾写信劝李陵重回大汉,不过李陵拒绝了,并且写了《答苏武书》。李陵在《答苏武书》中写道:“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的确!李陵一步错,步步错,从他决定投降的那一刻起,他就只能作为一个异域之鬼,陪伴他的只有大漠孤烟,而他曾经的大汉再也回不去了。

汉昭帝时,曾派使臣到匈奴接李陵回国。李陵心中很痛苦,最终以“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为由,婉言谢绝。

由于李陵的家人全部死于非命,且鞮侯单于可怜他的遭遇,便将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并封他做右校王,成为镇守西部边陲的最高长官。等到匈奴征服西域古国坚昆后,又将李陵封于此地,并允许其世袭。李陵在匈奴20余年,最终在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

虽然时人都以李陵为耻,但后世却有很多以李陵后人自居的。南北朝-隋唐时期,陇西李氏作为衣冠旧族,被奉为一等门第,很多家族都追认李广(或李陵)为先祖,北魏皇族鲜卑拓跋氏自认为是李陵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家族自称是李广之后;有来自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李唐“认亲”;在唐朝大放异彩的诗人李白,也可能是李陵后人。但是,这些追认行为,多多少少带有“自称”或“假称”的成分,年代久远,真假难辨。

据考证,坚昆是黠戛斯的古称,而且自称是李陵后裔之人黑发黑瞳,具有汉人混血特征。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后裔,有一定可信度,据说,黠戛斯人是如今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祖先;

李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悲剧人物。兵败被招降让他背负了千古骂名,李陵的悲剧与他自身性格有关,但是汉武帝因失察将李陵全家灭族,逼着李陵彻底放弃了归汉的愿望,汉武帝后期滥杀无辜的暴政统治决定了李陵只能在胡服裘帽下了此一生。

李广到李陵祖孙三代血液中流淌的壮勇果敢但又冲动鲁莽的强大基因,是他们悲剧的起始;将门世家的荣耀成为他们身上的枷锁;他们与生俱来的高傲使得他们不善于和最高决策者沟通,不愿意和同僚沟通,不屑于和刀笔吏沟通;他们不懂政治,也没有大局观。最终这样的性格特质决定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也决定了他们整个家族的命运。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小调查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感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