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3125136050@qq.com
两个九岁女童的超常体能
作者 秦获幸
上世纪一九六八年九月初的一天,华县先后有两个同是九岁的女童,各自抱着婴儿,冒着小雨,在高低不平的河堤上,行走十多里……
一九六八年九月六号,华县原毕家公社秦家村西头放淤闸决口,全公社九个大队的群众分别从方山河西岸,构峪西岸,罗纹河东岸向南山根下安全地带转移逃生。
一路上男女老幼,逃难大军,各色人等,各种形态,不一而足。
这一天凌晨,本公社北刘大队河头生产队的在外职工张先生,家里只有妻子李氏和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况且都不过十岁。李氏安排九岁的二女儿抱着只有四个月大的三女,跟着逃难的村民沿着构峪河西岸往南逃生,她随后再抱着小儿子,拖着大儿子逃难出去。这张姓二女儿抱着小妹妹,跟着逃难人群,从河头村上了大坝,来到构峪河西岸。这构峪河西岸年久失修,高低不平,宽窄不等。连阴雨使低处泥泞不堪,高处光滑难走。小姑娘抱着小妹妹滑了一出跤又一跤,栽了一次又一次,鞋子都滑掉了,只能光脚走。唯一的信念就是不能把小妹妹甩掉了。一路上有佩戴着值勤红袖章的解放军战士,看着小姑娘可怜狼狈的样子,有一个军人就帮她抱着婴儿,送到下一位值勤的战友手里。在这过程中并不是每个战士都要接力转抱,他们也有各自的任务。至少还有几位战士帮着送一程,各自只能在自己的值勤范围以内。就这样,张小姑娘总算来到了东柳枝街的构峪桥头。无独有偶,同一天在本公社毕家大队石家生产队社员老石的家里,也有这样的安排。不过这是让九岁的大女儿,抱着才四个月大小的二儿走上离村数百米的构峪河西岸,和张姓小姑娘有着大同小异的经历。张姓小姑娘还要继续往西走,在柳枝街西头的西南角伏中小学有难民接待站。张姓小姑娘抱着小妹妹走在老西潼公路的沙石路面,光脚疼痛难忍。偏巧路边有一位农民伯伯十分同情,就把自己的一双大鞋让小姑娘拖着向伏中小学走去。小姑娘到了伏中小学,放下小妹妹,自己排队去领馍馍。至少一个小时左右以后,她的妈妈才抱着小弟,拖着大弟弟也赶到了伏中小学接待站。由于张先生在西安工作,当晚在伏中小学更无法安顿。妻子李氏就带着四个月儿女从柳枝车站搭乘火车去西安投靠丈夫张先生。到西安以后电车,公交车都下班了。况且,张先生的单位在西郊,当时还不通电车。说明了情况,一位好心的电车部门工作人员找到了公交车的工作人员,才把他们送到西郊的工作单位。当母子们来到张先生单位大门口以后,门卫就给办公室打电话,说是张先生的家属来了。当时单位里正在开会,张先生接到电话还不相信,门卫只好让家属本人打电话。妻子李氏拿着电话哭哭啼啼,说是屋里遭了水灾,房都泡倒了……张先生这才相信!负责人马上宣布散会。全单位的男女职工全都来到大门口,只见母子五人浑身泥泞,狼狈不堪。大家赶快分头进行安置行动。女职工在家里为母子们寻找衣服,有些职工烧水让他们洗澡……张先生夫妻二人一夜都没有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单位上安排了好几辆汽车到华县毕家地区救灾。当时的方案是张先生夫妻各坐一辆车,先期暑假到西安的大女儿坐一辆车。凡是在华县县城以东碰见河头村的人一律上车。后来又知道大批难民通过部队的汽艇和大木船统一运送到时村农场,车队来到这里,主要接送河头村的社员安置在张先生三兄弟的工作单位粮站里,这里有更好更充足的食物供应。其他的则安置到县里的航校接待站……大灾过后,灾民返乡搞生产自救,政治运动照常进行。清理阶级队伍进行到一个新阶段,村里有些不甘寂寞的红色运动,提出要给张先生家补定漏划地主成份。好多社员知道以后,大骂那些左疯子的良心都叫狗吃咧,人家老二老三弟兄俩个把咱村里救出去,这一回来还给人家兑摸事哩!(这张先生排行为二)。人的善恶,有无感恩之心,在关键时刻,就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