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家小讲堂》第十课——让人害怕的秋季燥咳
即可收听完整音频~
难熬的暑热终于过去了,立秋后的早晚明显凉爽了许多,但是烦人的秋燥却如期而至,眼干、口干、咽干、皮肤干、大便干......
夏天那么大的太阳都没有把我蒸干,反而到了秋天就像脱水一样...
更恼人的就是这个季节的咳嗽,不少人会出现喉痒、干咳、少痰等症状,怎么也好不了,其实这便是秋季最常见的燥咳。
什么是秋燥咳嗽?
古人有云,春天多风而主风,夏天高温而主暑,长夏多雨而主湿,秋天雨少而主燥,冬天寒冷而主寒。
秋季五行属金,天地之气开始不断收敛,气候就变得干燥。清代的医学著作《医学传灯》说道:“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风,全是一团燥烈之气,干而不润。”
秋燥就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出现口鼻咽干、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各种秋燥病症。
中医认为燥邪干涩,最易耗伤人体津液。在人体五行中,肺为金,金秋即对应“金”肺,因此秋季燥邪最易伤肺,尤其伤及肺的津液,从而出现咳嗽。
一般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热,一偏于寒,因此秋燥咳嗽临床上分为温燥、凉燥两种类型。
温燥咳嗽
刚刚立秋后,早晚明显凉爽,但白天的气温依旧很高,俗称的“秋老虎”正在横行,天晴少雨,气候干燥,人们就容易感受“燥邪”。
此时的燥邪多为温燥,也叫热燥,主要伤阴,即损害人体的津液,所以发病的状态表现为热证。
凉燥咳嗽
入秋后,气温明显有了变化,有时虽然白天太阳下有点热,但一站在阴凉处,就能感受到阵阵秋风,甚至还有点儿凉,其实这个时候凉燥就已经在我们身边了。
而此时人体的津液已经开始往回收了,收敛的时候寒邪也会被我们收到体内,直接侵袭到我们的肺。
到了深秋,开始向冬天过渡,气温越来越低,此时的秋风已经不是凉爽,而是寒冷,津液带着寒气收敛,这时候身体也会感觉干燥,不过这不是温燥,而是凉燥。
【敲黑板】当辨证为凉燥咳嗽时,川贝炖雪梨一类的凉润药物是不能服用的,如果错误地服用了,就会导致寒邪被闭在体内很难出来,损伤中焦脾胃,咳嗽迁延不愈,甚至一个冬天都在咳嗽。
恒古不变的——补脾胃
无论是凉燥还是温燥咳嗽,在快痊愈的阶段,最需要做的就是补脾胃。
之所以有外邪来袭,定是脾胃功能不足引起的正气不足所致,而咳嗽时间久,正气也会有所伤,所以在咳嗽最后的恢复期补脾胃,不但可以加快咳嗽痊愈,还能补正气,防止再受外邪侵袭,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补脾胃最推荐的就是怀山药,据《本草纲目》记载,怀山药性味平、甘、无毒,有益肾气、强筋骨、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治泄精健忘等功效。
做法:怀山药30克(5岁以上孩子的量,小儿酌减),熬水代茶饮或加入小米稀饭煮烂食用。
【小贴士】鲜品怀山药只有开采季节才有,日常可用怀山药片或怀山药粉代替。大便不成形,可以连山药肉也吃掉;大便干燥,仅喝怀山药水;大便干燥严重,可加入适量可通肺气利便的杏仁一起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