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感于邪

俱感于邪:

故俱感于邪

在上则右甚

在下则左甚

天地阴阳

所不能全

故邪居之

因而同样

感受外邪

在上是,右耳目疾病,表现更明显

在下是,左手足疾病,表现更明显

这是由于

天地阴阳的偏

继续解读

阴阳调和与

阴阳失调的重要性

文章以大量的笔墨

通过自然界

相关的现象

天不足西北

地不满东南

解读体内阴阳

继续强调

治未病的

重要性

【点评】

用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映射人体的阴阳变化

天不足西北

故西北方阴

而人右耳目

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

故东南方阳

而人左手足

不如右强也

字面上不难理解

原理上就难理解

中国地势,东南低,西北高

西北地多天少,“天不足西北”

东南天多地少,“地不满东南”

人呈靠北朝南位(常规位):

左侧靠东,“阳者其精并于上”

右侧靠西,“阴者其精并于下”

左耳目,获得精气大于,右耳目

故“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右手足,获得精气大于,左手足

故“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根据“天人相应”学说的推测

实际上与人的生理不很相符

多数学者认为临床意义不大

用此原则,指导临床

用于温热药治疗疾病

东南西北划分

重要的一条

以我国地理

气候的差异

作为依据的

相同的时间

温度最高的为南

温度最低的为北

升温多于降温的为东

降温多于升温的为西

不论

一年中

的何时

南方温度

总是最高

南方定为南

北方定为北

东方的温度

常年高于西方

早于西方升温

东方定为东

西方定为西

这是我国地理

东南西北的

划分依据

人秉

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与自然习习相通

既是自然的,全息产物

也是自然的,缩影

因此,人的

结构、生理、病理

皆与自然相似

系统之间

相互影响

系统越大

影响越大

人在地球

环境对人

影响最大

地球有东南西北之分

人有,东南西北之分

地球处于

太阳系中

太阳系的

中心太阳

最高温区

心为人体

阳中太阳

最高温区

星球是宇宙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单位

人的东南西北划分是:

左足为东,左手为南

右手为西,右足为北

人体这样的方位划分

左为东南,右为西北

东南的阳气,并于上时,则下虚

西北的阴气,并于下时,则上虚

左手足,不如右强

右耳目,不如左强

(注:人的东南西北划分

与人的最高温区心脏有关

心是阳中太阳

主人一身之火

它偏于左

在三部九候的内部

左侧体温高于右侧

在三部九候的外部

右侧温度高于左侧

右腋温度

较左腋温度

高0.2度左右

现象缘于此)

②帝曰:何以然:

然,这样;

何以,为什么

③岐伯曰:

东方阳也

阳者

其精并于上

并于上则会

上明而下虚

使耳目聪明

而手足不便:

见前段注解

④西方阴也

阴者

其精并于下

并于下则会

下盛而上虚

耳目不聪明

而手足便也:

见前段注解

⑤故俱感于邪

在上则右甚

在下则左甚

此天地阴阳

所不能全也

故邪居之:

俱,都;

【整段翻译】

西北地多天少,西北方属阴

右耳目也不及,左边的聪明

东南天多地少,东南方属阳

左手足也不及,右边的灵强

黄帝问道,为何会这样

歧伯说:

东方属阳

阳性向上

人体的精神

集合于下部

集合于下部

则下部强盛

而上部虚弱

耳目不聪明

而手足便利

左右同样,感受外邪

邪在上部,右侧较重

邪在下部,左侧较重

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全

人身亦有,阴阳左右之不同

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居留

——

天有精

地有形

【点评】

总结天人相应的理论

天有精

地有形

天有八纪

地有五理

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天有八纪,就是指:

二分、二至、四立

也即就系是:

立春、春分、

立夏、夏至、

立秋、秋分、

立冬、冬至

代表一年中的

二十四个节气

地有五理

即指五行

来自于: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本

清阳上天

浊阴归地

天地动静

神明纲纪

生长收藏

终而复始

【整段翻译】

天有精气

地有形体

天有八节之纲纪

地有五方的道理

天地是万物

生长的根本

无形清阳,上生于天

有形浊阴,下归于地

天地

的运动

与静止

由阴阳的

神妙变化

作为纲纪

而能始万物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终而复始

循环不休

——

惟贤人

上配天

以养头

【点评】

以自然现象的变化

论述天人相应理论

惟贤人

上配天

以养头

下象地

以养足

中傍人事

以养五脏:

惟贤人,只有懂得养生的人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

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

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嗌,咽喉

【整段翻译】

懂得道理的人

上部的头来比天

下部的足来比地

中部五脏来比人事

以调养身体

——

天的轻清,通于肺

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咽喉

风木之气,通于肝

雷火之气,通于心

溪谷之气,通于脾

雨水之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

肠胃为海

【点评】

继续解读

天人相应

六经为川

肠胃为海

九窍为水注之气:

六经,三阴三阳

为川,人体的经

都是从上往下的

就像河川一样

贯通人体上下

以天地为之阴阳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

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右之:

左青龙

右白虎

左主肝气为升

右主肺气为降

下雨:下降过程

名之:命名,称作

暴气象雷

逆气象阳:

形容气机走向

与天象的关系

④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

则灾害至矣:

故,所以

治,治理,治病

不法天之纪

法,动词

指不依照

天体运行

的规律做

【整段翻译】

六经犹如河流

肠胃犹如大海

上下九窍

以水津之气

贯注

如以

天地来比类

人体的阴阳

阳气发泄的汗

就象天的下雨

人身阳气,象天地疾风

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

逆上之气,象阳热的火

所以调养身体

不取法于自然

疾病就会发生

——

【点评】

上医治未病

等病入五脏了才治

那样再高明的医生

也基本上无力回天

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

善治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脏:

疾病侵入

治病要先

从轻开始

病及五脏

就不好办

治五脏者

半死半生:

病入五脏

生死机率

也就各半

——

【整段翻译】

所以外感,致病因素

伤害人体,急如疾暴

善于治病,邪在皮毛,给予治疗

技术较差,邪在肌肤,才矛治疗

又更差的,邪在五脏,才矛治疗

假如病邪

传入五脏,非常严重

治疗效果,半死半生

——

天之邪气感

则害人五脏

【原文】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善用针者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

观过与不及

见微得过

用之不殆

——

【点评】

天之邪气感

则害人五脏:

感:

感受,外感,

感染,下同

心肝脾肺肾的病

与自然界的邪气有关

水谷之寒热感

则害于六腑:

六腑的病

是吃出的

地之湿气感

害皮肉筋脉:

现代人

多受寒湿

轻者导致,肌肉酸痛

重者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善用针者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左病右治

右病左治

以我知彼

以表知里

观过与不及

见微得过

用之不殆:

见:观察了解

微:表象或病初起

得:知道

过:病症所在

不殆:不危险

【整段翻译】

自然界中,的邪气

侵袭人体,害五脏

饮食或寒或热

就会损害六腑

地之湿气

就会损害

皮肉筋脉

所以善于

运针法的

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

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

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

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

以自己的,正常状态

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

以在表的症状

了解里面病变

判断太过或不及

就能在疾病初起

便知道病邪所在

进行治疗

不致使病情

发展到危险

善诊者,察色按脉

【原文】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审清浊

知部分

视喘息,听音声,知所苦

观权衡规矩

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

而知病,所生以治

无过以诊

则不失矣

【点评】诊脉观病

①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审清浊

知部分:

别:辨别

部分:病存在的部位

②视喘息,听音声,知所苦:

喘息:呼吸

所苦:痛苦之处

观权衡规矩

而知病所主:

权衡规矩

脉学术语

冬秋春夏

四时相应

的脉象

以春应中规,言阳气柔软;

以夏应中矩,言阳气盛强;

以秋应中衡,言阴升阳降,气有高下;

以冬应中权,言阳气居下也;

病所主:病的病发生在何处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

而知病所生以治:

尺寸:脉学术语

寸口脉分三部的名称

桡骨茎突处,为关

关之前(腕端),为寸

关之后(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的

脉搏分别称:

寸脉、关脉、尺脉

从鱼际

至高骨

却行一寸,名曰寸口

从寸至尺,名曰尺泽

故曰尺寸

寸后尺前,名曰关

阳出阴入

以关为界

诊脉的寸关尺示意图

无过以诊

则不失矣:

无过:没有过错

不失:没有过失

【整段翻译】

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

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

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

审察五色的

浮泽或重浊

知病的部位;

观察呼吸

听病人所发声音

可得知所患病苦;

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与否

来去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

诊察寸口的脉

从它的浮、沉、滑、涩

来了解疾病产生之原因

诊断就没有差错

治疗就没有过失

——

病之始起

【原文】

始起,可刺

其盛,待衰

因其轻而扬之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栗悍者,按而收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

气虚,宜掣引之

【点评】

①始起,可刺:

始起:开始,初起

刺:针刺,刮痧

②其盛,待衰

待衰:等待衰退

因其轻而扬之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衰而彰之

轻:病邪浮浅,病位在表

扬:是顺病势,向外发泄

病邪浮浅的表证

向外发泄

的“解表法”

从汗解除

重:病在里,病邪内结

减:用泻下或其它攻削

例如:

腹中瘀血结块

“破血消症”药

攻削逐渐消除

衰:病邪将尽,正气未恢复

彰:扶助正气,正气旺盛,病邪尽去

例如:

水肿病逐水药

肿势大体消退

改用温阳健脾

如胃苓汤:

(苍尤、厚朴、

陈皮、甘草、

桂枝、白朮、

猪苓、茯苓、

泽泻)

用以加强脾的

运化水湿功能

消除余肿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形不足者,形体虚弱

补之以味,厚味补益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高: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

凡是停留

在这些部位

的痰涎食积

等有害异物

可用“吐法”

把它消除

越:特指吐法

下:在下的病邪

引:

通利二便

病邪下出

竭之:病邪枯竭

中满:

气阻滞于内

而胸腹胀满

泻:

调利其气

胀闷消失

例如:

气与痰湿

阻滞中脘

胸腹胀满

可用“和胃理气”法

饮食积滞

脘腹胀痛

可采用“消导”之剂

⑥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栗悍者,按而收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

渍形:汤液或

熏蒸浸渍取汁

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表证

此法散邪气

其栗悍者,按而收之

栗悍:慓悍,邪气急猛

邪气急猛

适当措施

以遏其势

以缓其急

病势收敛

病情缓解

审因论治

“按”:制止,抑制

按,止也

“收”:收取,抓捕

收,取也

收,捕也

“收”引伸为“攻”

实者,实症

⑦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其:患病的人体

血实宜决

气虚宜掣引:

掣引,导引,

挽回,升提

气虚形成

各有不同

故治疗时:

缓中补虚、

甘缓调理、

辛温升提、

苦辛开泄

等等不同

治疗虚证

之法

一般而言:

气虚欲脱

危重病人

应当峻补

元气虽虚

病邪未尽

不任重补

当用缓补

即“掣引”

【整段翻译】

病在初起

刺法即愈

病势正盛

稍微衰退

刺之即愈

病轻,发散轻扬

病重,使用消减

气血衰弱,应用补益

形体虚弱,温补其气

精气不足,补以厚味

病在上的,可用吐法

病在下的,可用疏导

病在中的

为胀满的

可用泻下

邪在外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

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

病势急暴,按得其状,以制伏之;

实症,则用

散法或泻法

观察病的

在阴在阳

辨别刚柔

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

确定病邪

在气在血

更要防其:

血病再伤及气

气病再伤及血

血实,宜用泻血法

气虚,宜用导引法

两点重要:

第一

人体的阴阳

中国的地理

阴阳的关系

西北多阴

东南多阳

天不足西北

故西北方阴

人右耳目

不如左明

地不满东南

故东南方阳

人左手足

不如右强

第二,强调治未病

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

善治者

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

半死半生

第一点:

人体划分

东南西北

天人应象

充分体现

临床上的

指导意义:

左足归肾,左足之病,多从肾从水论治

左手归心,左手之病,多从心从血论治

右手归肺,右手之病,多从肺从气论治

右足归肝,右足之病,多从肝从血从津论治

双手之病,多从心肺论治

双足之病,多从肝肾论治

右耳目之病,多从气论治

左耳目之病,多从血论治

同时提出

左病右治

右病左治

第二点:

治未病论

病到五脏了,再去治疗

其实就晚了,生死各半

病在皮毛时,就要治疗

把疾病杀死在萌芽状态

阴阳,中医两大精髓之一

因此,但凡学习中医的人

都要,认真研究阴阳学说

阴阳的重要性:

“治病必求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