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再慢一点

慢一点,再慢一点

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  林  芳

坐在电脑前,敲下这题目时,不由得脑海里蹦出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大概是三四年前,初次接触到这本书,当时就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要追求慢艺术。但是没过多久,这样的想法就被现实给渐渐冲淡了。

“你家孩子开始认字了吗?我朋友家的两周岁就已经认识很多字了。”

“现在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家长不能错过这个关键期,学英语要从娃娃抓起。”

“你们家最近都在学什么?”

……

这些话,我在与同龄人家长的交谈中经常听到。前段时间,我也开始担忧,其他孩子都开始学识字,学英语了,我是否也要开始给孩子准备起来?后来与周校的一次闲聊,他建议:很多事情做早了会“有毒”,但“多阅读”总是没错的。

这两天,我在日本心理学者、教育家河合隼雄的《孩子与学校》这本书中又看到了“慢”的意义。这些天浮躁的心态总算被压一压了。

等待孩子的成长

教育,从字面上来理解,它包括“教”和“育”, 但一直以来,我们都侧重于“教”,把重点放在“教导”上面,而忽视了“育”。文中指出,现代社会中,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出众,社会地位更优越,就早早的用填鸭的方式来硬塞给孩子知识。我想这与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是类似的道理。

但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作者并不赞成。他觉得这是在培养孩子上的“破坏自然”。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曲线,与其急于“教导”,不如培育孩子,等待孩子成长来的更有效。

面对现今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各类辅导班,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很焦虑。因为这些辅导班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科学研究为依撑,我们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个关键期某项知识技能被遗漏。但往往我们都忽略了,这些科学的研究,是把孩子作为整体来理解。作为整体,人的行为即使有一定的法则,但在关注单独的个体时,情况会更多种多样。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一套法则套用在单独的个体身上。我们更该关注的是这个人,让他自发的成长。在自发成长的自由空间里,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的个性也会因此而大放异彩。

自发成长,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作者在强调“育”的重要性同时,承认“教”的必要性。这里的教,我理解成“帮助”。在孩子有疑问,有困难时,我们设法提供一定的思路,引导它,让他靠自己的力量成长。

动态的价值观看教育

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会大不相同。上述作者从“成长”的角度而不是“教导”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其实,在成长过程中,很多细微的小插曲,我们都可以换个观察角度,发现教育中的不一样风景。

本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家普遍认为,健康比疾病更有价值,工作比休息更有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却要在疾病和休息中找出闪光点来。其实,这就是从相反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当孩子在犯错时,我们不纠结于这个错误带来的当下结果,而是透过这个错误看到它背后的意义:通过此次事件孩子得到了某些深刻的体验,通过此次事件,孩子的心理得到了哪些转变。

当我们家长忙于给孩子报名各种早教班时,停下来,想想不去早教能带来哪些呢?若是就纯粹与邻里小孩打打闹闹,那他能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若是在家里玩个玩具,过家家,捉迷藏,那也能培养亲子感情,孩子也是乐趣无穷。

这样一想,让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心态也便没有那么急迫了。

结语

这个时代,大多讲求效率,讲求投入和产出比,但是教育,我们并不能将它列入其中。这就好比一棵树苗,匆匆生长,只会适得其反。它只能将根慢慢的深扎土壤,如此,后续的成长才更有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