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血三国之童谣泄天机
东汉一朝沿袭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十分重视儒家经学。中央政府在首都洛阳设立太学,置有五经博士,专门研究《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汉灵帝熹平年间,朝廷派蔡邕等人把儒家的经典刻成石碑,陈列于洛阳太学门前,参观临摹者络绎不绝,街巷为之堵塞,可见东汉经学之盛。受此风影响,大批文人学者终身致力于对经典的研究和注解,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百花齐放,渐渐发展成一门新的学科,这就是谶纬之学。
东汉张衡制作的浑天仪
所谓谶纬,是指方士和儒生附会儒家经典著作,制作出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谶纬学发源于秦代,兴起于西汉,在东汉达到极盛。它在民间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童谣。童谣往往隐含着对未来将要发生之事的预测,而且基本上都得到了应验,确实很神奇。
古代观象台遗迹
汉末三国流传最广的预言就是“代汉者,当涂高也”。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导致了淮南军阀袁术的覆灭。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割据江淮的袁术自恃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豪门大族,又得到了象征天命的传国玉玺,于是准备称帝自立。袁术字公路,他认为他名字里的这个“路”字与“当涂高”里的“涂”字暗合。因为古代常用通假字,路途的“途”与滩涂的“涂”可以互用,所以袁术觉得自己命合天机,便悍然称帝。结果却引起了天下公愤,众叛亲离,最终凄惨殒命。其实“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的寓意早就被人破解,这个人就是当时益州阆中人周舒。周舒断言:“当涂高者,魏也。”并进一步解释说:“正对着宫殿前的大路,巍峨高大的建筑是宫阙,阙又叫做象魏。所以取代汉朝的必然是魏国。”二十五年以后,曹丕受禅称帝,建国号大魏,这句预言果然应验了。
醉心于谶纬之学的新朝皇帝王莽
汉灵帝驾崩之时,民间有童谣说:“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少帝刘辨即位后,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密谋诛杀宦官,并征召西凉军阀董卓率兵入京,胁迫袒护宦官的何太后。宦官们不甘心俯首就擒,就杀死了何进,劫持少帝向洛阳北边的邙山逃去。董卓到达洛阳的时候,正值皇帝流离失所,就率领部众消灭了宦官集团,在邙山下迎接少帝刘辨和陈留王刘协。董卓见刘协聪明伶俐、应对得体,就废掉刘辨改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古代方士使用的罗盘
董卓拥立汉献帝后,被封为相国,权倾朝野,威震天下。常常擅杀朝中大臣,纵容部下劫掠百姓。董卓甚至居住皇宫,奸淫妃嫔公主,弄得天怒人怨、人神共愤。司徒王允秘密联结董卓的义子吕布,准备趁朝会诛杀董卓。此时洛阳市井流传童谣说:“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又有道士在布上写下“吕”字给董卓看。董卓不明白其中的含义。过了几天,董卓到未央宫朝拜汉献帝,随行的吕布在大殿上亲自杀死了董卓。众人才明白“千里草”是个“董”字;“十日卜”是个“卓”字,这句童谣是说十天之内董卓必死。至于道士在布上写字,正是预示着吕布诛杀董卓。
汉末军阀吕布被曹操斩首
董卓被杀后,天下大乱,地方官员各自保据一方,混战不休。冀州的袁绍和幽州的公孙瓒为争夺地盘连年争斗,公孙瓒屡战屡败,就退回易京固守,准备和袁绍打持久战。先前有童谣说:“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公孙瓒认为易县之地正好符合童谣的说法,就在此修筑碉楼城堡,囤积辎重粮草,来抵抗袁绍的进攻。但是公孙瓒曲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他没有始终坚守易京,保存实力,再图大举;反而凭借攻破黑山黄巾军的余威,主动出击,大肆扩张,分散兵力,设置幽、冀、青三州刺史,和袁绍大打阵地战。结果被袁绍趁虚攻陷易京,公孙瓒阖家自焚而死。
刘备三顾茅庐拜请经天纬地的诸葛亮
三国后期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也是一个极信谶纬的暴君,经常和巫师求神问卜,预测自己的前途和国运。方士尚广投其所好,造作谣言说:“庚子岁,青盖当入洛阳。”孙皓听后十分高兴,认为自己受命于天,将在庚子年攻破晋朝的都城洛阳,从偏安江南的小皇帝一跃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君主。于是孙皓大肆淫乐、残暴不仁、宠幸宦官、不理朝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出五路大军横渡长江天堑征伐东吴。东吴军民早就不堪忍受孙皓的暴虐统治,纷纷倒戈投降,晋军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东吴首都建邺城下。孙皓无计可施,只好抬着棺材,光着上身,自己绑缚自己,出城投降晋军。随后,孙皓被押送到洛阳,做了司马炎的阶下囚。这一年正好是庚子年,孙皓真的进入了洛阳城,只不过是以俘虏的身份应验了那句谶语。
东吴末帝孙皓
民间童谣之所以这样神奇,并不是冥冥之中真的有一股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世间万物。而是当时的能人智士在长期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将要出现的局势做出的合理分析,是历史经验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运用。这些能人智士得出初步的预测结果,然后通过市井儿童之口向外传播,激起社会舆论,进而达到影响政局走势的目的。所谓“天机”,就是这样被泄露出来的。
晋军攻占东吴都城建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