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过程中,社工如何做到无条件接纳?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李欢
单位 | 重庆市禾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几年前,从书本上,我学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之一:“接纳”,它是社会工作重要的价值观和实践原则,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初步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接纳”意味着社会工作者不因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种族、生理及心理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对他们采取歧视或者拒绝提供服务。而我对“接纳”的理解是在一次一次的服务中加深的。
只是生活啊!
小冰刚来,大腿上纹着彩色的“恭喜发财”四个大字,穿着黑色抹胸裙子,看起来十分成熟。身材高挑,在散乱的头发下埋着一张憔悴的脸,但依旧挡不住女孩俊俏的模样。“像这些女娃儿,肯定经常在外头乱来。”这是社工听到的对她的评价,但社工并未放在心上,而是在面谈中重新了解,始终倾听,保持不批判的态度。
社工发现,她从小寄人篱下,难以感受家的温暖,远在广东打工的父母有没有办法陪伴、引导和监督。加上她成绩不好,家里经济比较困难,所以想早点出去打工挣钱,减轻负担。
但16岁的她,还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而外面的世界的确丰富、繁杂。有人向她表露喜爱,给她关心,甚至给她一些礼物,她好似找到了“港湾“,但遗憾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戏谑,她更痛苦了,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在手臂上割下一道道伤口,和血流出,好似痛苦被释放了。
她跟着妈妈在工厂打过工,在快手平台做过直播,16岁的她,渴望独立,但难以与社会相处,难以朝着一个目标稳步前行。说这些的时候,她没有愤恨,是带着笑容的无奈,最后的一句“想妈妈了”,是社工协同救助站工作人员送她回家的契机。
内心深处,只是渴望家的温暖
因为偷了一部苹果手机,被判监禁一年,刑满释放的他,身无分文,回不了家,派出所带他来到了救助站。依旧如此,社工不带任何偏见,以纯粹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为目的,和他展开面谈。在面谈中了解到,28岁,贵州黔南人,家里条件不好,父母离异,母亲再嫁到重庆,带着他和妹妹生活,但他与继父关系不好,没什么感情,在新家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于是早早出去打工赚钱。
“那个时候做的很多事,很后悔,但当时没人跟我说,都是自己一个人,我妈就是一般的农民,也不懂什么,身边的朋友也都是那样。” 在价值观建立阶段,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当时和朋友闹了一点矛盾,我就出来了,没钱吃饭,也没地方去,那片是拆迁区,我以为那家没人了,就去看看……”,他告诉了社工他盗窃的始末。
除了“做这些事情最对不起的就是我妈,我以后不会那样了。”这样的懊悔,我也听到了他对家庭温暖的渴望:“以前跟妹妹关系比较好,现在她也出嫁了,我也不好再打扰她了,也就没有家了。”
这里来的每个人都有故事,只是这些故事深埋在他们心里,他们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和言语,所以他们大多沉默、躲闪。同时他们的“标签”和形象,也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当感受到由心的尊重和接纳,他们像打开了内心的闸口,倾诉了许多,也会和社工一起反思自己的过去。
在服务中,不带有偏见的倾听是接纳的第一步。社工在首次面谈过程中,不管服务对象说的是对是错,多么天马行空,都应该认真倾听完服务对象的讲述和心声。
而理解和尊重是接纳的核心,社工要尽力体会他们的感受和处境,做到从心里接纳他们,从肢体语言、表情、言语、语调等,由内而外地表现出理解和尊重,由此,信任和关系建立便水到渠成,后续服务成功的机率大大增加。此外,接纳和帮助,兴许能抚慰他们糟糕经历带来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