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明:1961年的那一次京剧名角大反串,难得再见!

1961年2月13日( 大年除夕夜) 晚上, 北京京剧团全体演员、乐队以及舞美等工作人员, 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 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节联欢晚会, 演出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除了歌、舞、杂技节目外, 最为精彩的是大轴戏, 就是由全院名角通力合作, 反串演出的京剧《大蜡庙》。

侯喜瑞像

这出戏的舞台监督是侯喜瑞老先生。演出阵容是这样的:

扮演费德功的是马连良( 老生反串武花脸) ,

扮演朱光祖的是谭富英( 老生反串武丑) ,

扮演金大力的是张君秋( 青衣反串大花脸),

扮演小张妈的是裘盛戎( 铜锤花脸反串彩旦) ,

扮演黄天霸的是赵燕侠( 青衣、花旦反串武生) ,

扮演褚彪的是小王玉蓉( 花旦反串武生) ,

扮演贺仁杰的是李世济( 青衣反串武小生),

扮演秦义成的是李多奎( 老旦反串老生) ,

扮演施士伦的是马富禄( 小花脸反串老生) ,

扮演费兴的是陈少霖( 老生反串小花脸),

扮演关泰的是李毓芳( 青衣反串大花脸) ,

扮演米龙的是赵丽秋( 花旦反串武二花) ,

扮演窦虎的是李淑玉( 花旦反串武二花) ,

扮演张桂兰的是张洪样( 架子花脸反串武旦),

扮演小姐的是周和桐( 架子花脸反串青衣)。

马连良

那天下午五点半, 马连良先生就来到俱乐部后台,同后台的人们寒喧一阵之后, 就走进化妆室扮戏。马先生虽已年逾花甲, 但精气神非常饱满, 没多大工夫就勾完费德功的脸谱。他很谦虚地对站在身旁的周和桐说:

“勾脸戏我在科里唱过, 但演反面人物, 我还是头一回来, 这, 您得替我兜着点啊!

马先生的费德功一出场, 就获得了全场的“碰头好” 。他从亮相、台步、身段到眼神, 都非常准确地把费德功的阴险、毒辣、贪恋酒色的大恶霸的特性表现了出来。尤其手里那把特别的大扇子,耍得又溜又帅。待到“双膀臂力压泰山, 全凭袖箭镇淮安, 结交绿林英雄汉, 谁不闻名心胆寒”四句念白一结束, 观众席里又发出一片震耳的喝彩声。

谭富英

谭富英反串的武丑朱光祖, 堪称一绝。当时谭先生已年近花甲, 其扮相不仅俏、美、边式, 而且一招一式, 均不失“开口跳” 的架势, 真是抬腿有尺寸,举手是地方。“ 探庄” 那场戏里, “ 鸾带” 踢得干净利落, 踢腿能到鼻尖。上桌的一个“ 高台” 亮相, 台底下就是“ 炸窝” 的满堂好。不难看出这也是老先生幼年在科班打下的扎实武功基础。据谭元寿同志对笔者讲: “反串武丑戏, 这也是谭门的祖传, 从前只要是大反串, 我老祖( 谭派艺术创始人谭鑫培先生) 就专门来武丑这一行。”

赵燕侠

反串黄天霸的赵燕侠, 扮相英俊, 功架优美。出场的马趟子和跑圆场, 还真有点大武生的派头和气质。她穿厚底, 一个稳健的“垛泥” , 就得到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她与谭元寿( 扮演费府家将) 的刀枪开打,不仅套路娴熟, 配合默契, 而且又冲又快, 甚是火爆。

李多奎

著名老旦李多奎先生, 当年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在奔走公堂告状的路上, 突然来了一个离台板一尺多高的“吊毛” 。这个动作对年轻演员不算什么, 可对李老来说却不是件闹着玩儿的事。他唱了一辈子老旦戏, 还从来没有起过这么高的“范儿” 。当时台上台下的观众, 都替他捏了一把汗。站在下场门的裘盛戎赶紧走过去, 既亲切又半开玩笑地说: “多爷! 您今儿怎么玩上老命了?是不是不打算过年啦?”李老面带笑容, 非常幽默地对大伙儿说: “别看我岁数大点,说真的, 没有两手绝的, 也不敢应今儿晚上这个活!”

马富禄

马富禄先生可谓是全才的名丑, 亦文亦武, 多才多艺, 而且老旦戏演来也很有特色, 尤其那条又亮又甜“响堂” 的好嗓子, 颇受观众的欢迎。这次他反串老生应工的施士伦, 场上念、做都很规矩、讲究, 简直听不出来他是唱小花脸的。

张君秋

张君秋演的金大力, 也一反平日的胭脂粉相, 一张紫红色的脸谱勾得庄重、好看, 举止豪迈、粗犷,俨然一副“愣头青” 的喜人形象。

裘盛戎

裘盛戎扮演的小张妈, 更是别具一格, 论台风和神采, 还真有点筱翠花的味道。但他的表演不是活泼、俏丽的花旦, 而是诙谐、风趣、引人发笑的彩旦。在“抢亲回府” 劝说小姐( 架子花脸周和桐扮演) 那场“ 戏里, 裘盛戎曾插科打浑地说: “ 我说小姐呀, 你可用不着这么害怕, 我们大爷是不会要你的, 因为咱们俩都是唱大花脸的!” 这几句临场“ 抓限” , 逗得人们捧腹不已。

小王玉蓉

小王玉蓉扮演的褚彪, 体态大方, 身手矫健。尤其胸前那口二尺多长的“白满” , 表演得洒脱自如。这一点可以看出, 她有着比较扎实的“髯口功” 。其他几位串演的角色, 也都有声有色, 惟妙惟肖。从那此起彼落的掌声、笑声和赞叹声, 足见这些艺术家们的演技水平, 的确已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

这场珠联璧合的反串戏, 已经过去了二十五个春秋, 侯喜瑞, 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 李多奎,陈少霖, 马富禄, 周和桐等表演艺术家也都先后谢世,但他们的丰采和技艺, 仍然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追忆这场空前的《大蜡庙》, 不觉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老一辈艺术家们所以能够跨行应工, 装龙象龙, 装虎象虎, 难道不正由于他们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舞台经验的结果吗? 过去, 有些同志不赞成甚至反对反串戏, 认为这是不严肃的。但我以为, 反串戏不但娱乐性很强, 它满足了观众期望看到自己喜爱的演员的多方面才能的审美要求, 而且是一个考验与锻炼演员的好机会。作为一个好的戏曲演员, 应该在谙熟本行的基础上, 掌握其他行当的艺术手段, 这不但演传统戏需要( 比如《辛安释》就需要花旦反串花脸,《大英杰烈》《木兰从军》就需要反串小生) , 而且更为新编历史剧与现代戏的排演所需要, 我们不是看见许多有才华的演员, 在塑造新人物时, 都已经在不断突破与逾越了自己本来的行当了吗!

来源:戏剧报(1986-0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