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矛尾鱼-世界上仅存的腔棘鱼
矛尾鱼 是腔棘鱼目矛尾鱼属的鱼类,是目前仅存的腔棘鱼,本属中有2种。原以为腔棘鱼已经完全灭绝,直至1938年玛乔丽·考特内·拉蒂迈在南非发现活体矛尾鱼(西印度洋矛尾鱼)。因矛尾鱼与几百万年前,甚至更古老的祖先有十分相似的外貌特征,故被称为“活化石”。
腔棘鱼是肉鳍鱼总纲腔棘鱼目(学名:Coelacanthiformes)的鱼类,包含了最古老的有颔下门分支。腔棘鱼所属种类被认为已于至少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完全灭绝,直至1938年在南非发现矛尾鱼后,这个认知才被打破,现存的两种矛尾鱼因此也被称为“活化石”。腔棘鱼最初出现于泥盆纪中期的化石纪录。它们分布在古新世及中新世不同的水体中。
肉鳍鱼最早出现在距今4.23亿年前的志留纪的晚期。大部分于距今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灭绝。
矛尾鱼长度可达2米,重量高达90公斤。
矛尾鱼体呈长梭形,躯体粗,头大,口宽,牙齿锐利。颅骨具特殊的颅间关节。在头下下颌间有1对很大的喉板。
矛尾鱼与人类的比例参考
躯体覆盖大而薄的椭圆形圆鳞,鳞片露出部分具很多小嵴或疣突,因而体表粗糙,体后部和鳍基部鳞较小。侧线完全。背鳍2个:第一背鳍鳍条强度骨化,具嵴,呈棘状;第二背鳍与胸鳍、腹鳍、臀鳍外形相似,呈柄状,鳍条着生在很厚的肉质鳍柄上。偶鳍内骨骼排列分节为非对称式。
矛尾鱼的模型
尾鳍外形近似矛状,3叶,由一个中心小叶将整个尾鳍平分上下两部。脊索终生存在,其上、下方有小块硬骨。肠内具螺旋瓣。鳔很小,无呼吸功能,只起调节鱼体在水中比重的作用。
矛尾鱼一般栖息在90-200米的深海,最深更可达至700米。在南非苏达瓦那湾的矛尾鱼在日间会栖息在水深90-150米的洞穴中,夜间则会上升到55米水深的地方觅食。
水深及阴暗并不影响它们的生存,最为重要的是水温要在14-22℃间。它们会上升或下沉至此水温的环境,以确保氧的吸入量。
矛尾鱼的眼睛有反光膜及很多视杆细胞,就算在深水中视觉也很锐利。它们未曾在日间被捕捉到,所有标本都是在夜间捕捉的。
矛尾鱼是机会主义者,主要猎食乌贼、鱿鱼、线鳗、细小的鲨鱼及其他深海底的鱼类。它们可以头向下游泳,甚至向后或腹部向上游泳来寻找猎物,完全发挥喙腺的功能。科学家怀疑它们可以随意减低代谢率,以接近冬眠的状态下沉到较难生存的深海处。
矛尾鱼是卵胎生的,雌鱼每次会生5-25条幼鱼。幼鱼出生后就已经能够独立。它们的繁殖行为不详,但相信它们要到20岁才达至性成熟。妊娠期估计为13-15个月。根据其内耳石年轮估计,矛尾鱼寿命为80-100岁。
西印度洋腔棘鱼分布在南非及东非海域;印尼腔棘鱼则分布在印尼苏拉维西岛附近海域。
西印度洋矛尾鱼
Latimeria chalumnae
西印度洋矛尾鱼,又称东非矛尾鱼,于1938年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西南沿海,在水中鱼体是蓝色的,但捕捞上来后渐变成深灰色。
2000年,该物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危。
属名 Latimeria 是首次辨认出此种的科学家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的姓,种加词 chalumnae 指“查朗那河(Chalumna river)的”,首次被拖网渔船拉上岸的地方(河口)。
印尼矛尾鱼
Latimeria menadoensis
印尼矛尾鱼,又称苏拉威西岛矛尾鱼,1997年,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鱼。外表像西印度洋矛尾鱼,但却不是蓝色的,而是棕褐色。经基因测试发现这个标本在基因上与西印度洋矛尾鱼略有差异。后来被正式描述,是为矛尾鱼的另一个物种。分子分析估计两个物种的分支时间大约在2,500万年前。
主要分布在苏拉威西岛附近,南沙群岛和菲律宾群岛也有微量分布。
本种并非经济鱼类,也非渔业捞捕对像,其确切种群数量未知,但每5到10年间会有1、2尾鱼误遭捞捕上岸,自有记录以来不超过30次,显示其种群数量稀少,且栖息范围有限,生长与繁殖周期长,又会受深海防鲨网、鱼钩等误捕,因而2003年开始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易危物种。
发现矛尾鱼
1938年之前,虽然外界(科学界)不知道这个物种的存在,但是南非当地人却认识这种鱼,并称它为“gombessa”或“mame”
首次发现 1938年12月23日
真正捉到的第一条矛尾鱼是在东非沿海。1938年圣诞节前的一天,“涅尼雷”号渔船的渔民们像往常一样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科莫罗斯群岛鲁麻河入海口处捕捞,渔民们不仅收获颇丰,还捕捉到一条奇鱼让大家兴奋不已。这条闻所未闻的怪鱼全身上的鱼鳞似铁甲,尾鳍似短矛,不知什么来头,就有人戏称它为“大海蜥蝎”。4个小时过去了,躺在甲板上的怪鱼毫无异样,用手一动,它竟愤怒地把牙咬得喀嚓作响,以示抗议,样子有些吓人。“涅尼雷”号抵达南非东伦敦港,年轻的博物馆研究人员娜汀梅·拉蒂迈女士闻讯赶来,将这条1.5米长,57千克重的怪鱼运回博物馆,给它拍照、绘图,将其制成了标本。
1939年1月正在英国度假的生物学家史密斯教授收到了一封寄自南非的信,寄信人正是拉蒂迈女士。拿着信中夹带的速写图,史密斯教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叫了一声:“这不是生活在4亿年前的矛尾鱼吗?”他急急忙忙地找出了古生物化石图鉴对照,结果一点没错,这正是矛尾鱼。可是,人们只在古老的岩层里发现过它在4亿年前生活时的化石。“难道还会有活着的矛尾鱼?”教授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以他自己的话说,有点像疾风震撼的感受,使人颤栗不安,并且眩晕,兴奋之情不可言表。根据化石测定,矛尾鱼4亿年前生活在淡水域里,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灭绝。捕获矛尾鱼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全球各界的注目,引发了生物学家关于传统生物进化理论的大辩论。同时,史密斯教授亲自在报纸上刊登启事:重金悬赏捕捉第二条活的矛尾鱼。
首次发现之后的关键记录
1952年12月21日,在科摩罗发现第二个标本。从那时起,大科摩罗和昂儒昂群岛上已经有超过200只矛尾鱼被捕获记录。
1988年,拍摄到矛尾鱼在大科摩罗自然栖息地的第一张生态照片,汉斯·弗里克拍摄。
1991年,在莫桑比克附近发现的第一条矛尾鱼。
1995年,在马达加斯加,图莱亚尔以南30公里处首次记录到矛尾鱼。
1997年9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矛尾鱼新种(Latimeria menadoensis)。
2000年,在南非伊西曼格利索发现矛尾鱼。
2001年,在肯尼亚海岸附近首次发现。
2003年,坦桑尼亚渔民捕获的第一条矛尾鱼。
2004年,加拿大的研究员威廉·索默斯在马达加斯加海岸附近捕获了最大的矛尾鱼标本。
2007年5月19日,印度尼西亚渔民在布纳肯国家海洋公园附近的苏拉威西岛捕获了一条1.31米长、51公斤的矛尾鱼,它在隔离池中存活了17个小时。
2007年7月15日,来自桑给巴尔的两名渔民捕获了一条长1.34米、重27公斤的矛尾鱼。这条鱼是在坦桑尼亚海岸附近岛屿北端捕获的。
2019年11月22日,在夸祖鲁纳塔尔南部海岸,技术潜水员的视频记录了一条估计为1.8米、100公斤的矛尾鱼。
2019 年,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南海岸拍摄的矛尾鱼
我第一次见到矛尾鱼是在上世纪90年代(其实大部分中国读者也是在那个时期见过,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不信你往下看),在漫画《七龙珠》中见到的,当时还不知道这个物种叫做什么,也没有在意,只是一条巨大的鱼。很久很久之后,我和李墨谦老师聊天中,偶然提起此事,他说那条大鱼就是以矛尾鱼为原型创作的。
书中的场景 因为一条烤鱼而引发的故事,悟空和弥次郎兵卫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