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功就如烧开水

我们都知道:烧开水,只有一次性把水烧沸腾了,这样的水才具有“喝”的价值。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开水的用途,或泡茶或喝凉白开。假如只把水烧到90度,既达不到泡茶的要求,冷却之后也不能像凉白开一样能直接饮用。

练功也是如此,只有在明师的指引下,通过言传身教使得习练者对武学有完整系统的认识,从初始就经历科学规范不断递进深入的练习,在一步一景中把功练上身,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阶段,根据环境明确需求,结合价值取向等诸要素,来选择自己的最终方向:或用于养生,或用于技击,或用于修养,或用于……。

而站桩,是完整武学训练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训练内容。从技击的角度来看,发力的练习要吻合于实战的模式的需求才有实际意义,一时的哗众取宠终究不能长久;松与紧的转换也得根据实战中双方的势态技法运行的需求来决定,而不能靠主观的臆想来衡量技法的运用,以及要求对手按照我的需要而进行运行。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练习站桩更需要系统完整,因为身体是个有机的整体,气血的运行自然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所以,功法练习明白这些规律,并严格遵循这个规律进行相应的修炼,如此才能实现修炼的既定目标。

武术的核心价值是技击,这是谁都不可回避的。在对抗中,除去掌握技术构架的技法运行,实战经验的积累,步法的灵活运用,双方距离感的判断,抗击打能力的强弱,技战术的合理安排,以及心理素质的优劣...等等,都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缺少的那些往往是实战对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这些擂台对抗所必备素质的养成,就得靠平时规范系统的不断练习来实现。传统武术非常重视整劲的练习,而站桩则是训练整劲最有效的方式。在规范的桩功练习中,要求上悬下坠,左右横撑,前抵后靠,渐渐获取机体基本的六面劲,从而使机体达到五弓俱备的浑圆状态。然而,要让脊柱和四肢具备技击所需要的螺旋崩弹,丹田同时要具备内转惊炸的功能,这就得有完整系统的醒丹田、强丹田与用丹田的训练体系,经历规范科学的不断深入练习方可逐渐在身上得到丹田功力的体现。

撑筋拔骨练习伴随着整个功法训练的始终。比如:只有把髋关节和后胯打开,才能真正做到“圆裆落胯”;通过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关节腔松开,再通过膝盖外撑内裹的练习,才可使双腿具有螺旋的弹性,在身体重量沉入地下的同时,方可以真切体会到地力的传导;后胯,胛脊,玉枕被喻为脊柱的三个隘口,只有这三处松开了,才可以进一步盘活整根脊柱...随着“撑拔”训练持续深入,逐渐让全身的骨缝有效松开,在发力练习中方可实现:通过尾闾勾住丹田,让丹田的惊炸之力由脊柱传导给四肢,从而逐渐训练出技击所需要的崩弹爆发之力。再通过“合四象”的不断盘练,让肩和胯的配合逐渐趋于完美,把这股崩弹之力磨练的更加完整,从而逐渐达到“六合”的整劲要求。

这些内容靠演戏与模仿是不能入“境”的,只能是通过踏踏实实的训练才能上身,并逐步得到完善。

于养生而言,通过撑筋拔骨的练习来疏通经络,松开全身骨缝,以及通过“合四象”来盘练筋膜,健身和强身的价值也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人体要健康,就要使机体经络畅通,筋骨强健,肾精充盈,元气旺盛。而气血是通过经络进行全身的循环,所以,经络的畅通才是健康的前提。再通过对丹田,双肾,会阴等相应部位进行科学练习,让逐渐炽盛的肾精元气通过畅通的经络不断滋养着筋骨和各个器官组织,从而实现祛病,养身,健身,强身的目的。

如果说后胯开了,算入了静态桩功的门,那么“动态混元”就是技击运行的入门训练。提跨碾步是“动态浑圆”的基础练习,只有在任何的步法运动中做到“胯行”,保持住“六面劲”不丢不散,在“前后,左右,开合,上下”的发力训练中,始终能悬住丹田,让全身的骨缝处于松开的状态,身备五弓让身体的各个部位更好的融为一体,才能在发力时做到: 尾闾突然往前勾住丹田,引爆丹田的惊炸力。这种在动态混元中,由极“松”到极“紧”的劲力发放,才能产生武学所要求的“束展二字一命亡”的击打效果。

从强身的角度来说,动态浑圆的练习可以有效地训练人体的协调能力,机体的敏锐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气血在周身的运行。同时,还可以很好地检验在静态桩功中的练习成果。比如,在动态中,若不能保持住浑圆状态,使桩架散泄或不能体会到地力的传导,则反应出以往对“松”和“沉”练习的并不达标。在以后的站桩练习中,就能更清晰自己的训练方向,从而使自己的练功效果可以不断扩大。

“自古无师不通圣,功成回来好看书”。只有在明师的指引下,对整个武学有客观清晰的认知,再经历规范合理的练习,才能逐渐由“体悟”上升到“心悟”的升华。有了整体的高度,才有“好”与“不足”的评判标准,这时再去阅读古人遗留下来的著作,才能入其“境”,悟其“道”,方可真正“继承”古人的智慧,不断给自己增加“营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