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行为:一种表达自己遇到困难的语言|如何理解和解决自伤?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2021)
文章编号:F20210717
心理信息共享专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 496 篇文章
本文重点:
1.自伤行为远比“操纵”和“呼救”复杂得多,但并不意味着这个人有自杀倾向。
2.自伤行为可视作一个人明确表达自己遇到困难的一种语言。
3.理解自伤对每个人的作用是寻找替代方法的关键,指手画脚并不能解决问题。
自伤是一个流行的话题,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非专业人员,都可能对它产生污名化和误解。
对于新手从业人员来说,尤其是如果他仅参考流行文化的立场,第一次碰到自伤案例会比较难于处理。你会看到,如果他要帮助自伤的来访者,他需要检查自己对这件事的冲动,并且重新概念化到底发生了什么。
明确地说,自伤意味着非致命伤害,也称作非致命自伤行为。
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这样的画面:
一个心烦意乱的孩子在和父母吵架后拿起剃刀,在自己的前臂上划出记号,但实际上人们自伤的原因各种各样。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父母,甚至于很多救助者,都会陷于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的两类误解:
当然,如果说自伤行为没有一点引起注意的成分是错误的,但如果仅通过简化的结论来概念化这一现象,危险就在前方。
这很容易让你对这个人不屑一顾,简单地将他们视为操纵者,并通过对抗加以干预,让他们知道你已经看穿了他们。
“别演戏了,还有更多吸引注意的方式”,你可能这样想,甚至这样说。
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自伤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而不仅仅是行为。
当问一个人为什么要自伤时,尤其对方是孩子,通常他们会说“我不知道”,或者“我压力过大了”。
他们可能确实不知道,或者可能是情绪压力。对此进行谴责,摇手指责对方和只是为了得到关注的假设只会减少任何纠正这种行为的合作机会。
自伤者看到这个人对自己的行为不满,他为什么还要试图让这个人理解他并一起为解决这个事情工作呢?
相反,如果你这样问“如果这些伤口(烧伤,划伤)能说话,它们会告诉我什么?”
自伤者告诉你的内容将是令人惊讶的。这样将开启关于自伤经历的对话,这比“你当时怎么想的?”或者“你想要得到什么?”之类的问题要更有成效。我们很快就会了解到自伤说出了人们难于表达的东西。
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并不善于用精确复杂的语言表达,通过做一些事情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躁动是有道理的。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如果情感不能有效地在意识层面表达出来,它们会以某种方式来体现。
有一些会发展成没有生理基础的神经症状(如转化障碍、癔症、歇斯底里等),而有一些会以付诸行动的方式体现出来,还有一些则会通过自伤行为表现出来。付诸行动或自伤的程度与情绪躁动的程度成正比(如,行为越频繁,越痛苦,情绪挣扎就越严重)。
可以明确的是,自伤的目的是要说出自伤者无法清晰表达的东西。没有证据表明误解二,即故意自杀与此有关。
父母说“他们企图自杀“时,我总是感到很困惑,当我问有什么证据时,看到的是一个几乎不明显的自伤疤痕。
“你用了干净的剃刀吗?”我问一个年轻女士,“那当然”她说。如果有人计划切割致死,那么所用工具的清洁无菌也就无关紧要了。相反,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以外科手术的预防措施和精准性进行自伤的人。
自伤与死亡无关,但也可能导致意外的自杀,例如,他们不小心割得太深。这也可能显示他们情绪剧烈骚动,从而导致自杀。
非致命性自伤行为所表达的虽然是一种毁灭性的方式,却也算得上是一种接地气的方法。他们不止一次解释道,在感到抑郁或精神错乱时,他们会为了感受什么而切割、烧伤自己。
一位年轻人曾对我说过,自己的情感如此麻木,“我觉得自己内心已经死了,而身体的疼痛让我从情感上转移开,流血表明我还活着”。
这听起来这并不具有适应性,但它的确起到作用,这可能有生理学层面上的缘由。
当我们简单地搜索一下自我伤害和内啡肽成瘾的过程,就会产生很多值得思考的
东西。
一些自伤治疗专家提出,在自伤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让人变成一个“恶魔”,自伤是一种成瘾行为,因为人本质上是在自我治疗。
一些研究人员(Fontecillo 2016)认为成瘾治疗模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自伤。如果这是真的,那就更清楚为什么有的人很难停止这种行为了。
不管它来自哪里,我们真的不能在没有任何替代方案的情况下,要求自伤者停止对他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必须了解自伤的作用,并协助自伤者寻求可替代的更安全的落地方案。
许多人对自伤留下的伤疤感到尴尬,但他们需要这种伤疤带来的效果。一些人开始纹身和穿孔,这是一种更容易被社会接受的强迫伤害形式,但这会变得昂贵,并常常留下遗憾。其他基于感觉的落地方案,从冰块到瑜伽到锻炼等,通常也很成功。
一旦来访者和咨询师在自伤的作用上达成一致,探索其他方法来获得“我还活着”的感觉,或与游离状态作斗争,就成为心理咨询的重点。
当然,自伤性行为通常是紧跟着压力,抑郁或者严重的焦虑而来的。因此,在会导致抑郁或焦虑的压力预防上用一分力,抵得上在自伤行为的消除上用十分力。
自伤行为令人恐慌,特别是有些人不习惯和有这样行为的人一起工作。然而,重要的是不要对自伤行为危言耸听,而是要深思熟虑地回应。不要对自伤的坦白做出教条的反应,像“你在想什么!?”带有判断口吻问出这样的话,很可能会使他们闭口不谈。相反,参与他们经验的讨论会产生可以一起工作的结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