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胡跃宁 /城市密码(三)
城 市 密 码 (三)
胡跃宁(四川攀枝花)
百年树下的百年故事
走进拉鲊村村口,一棵高约26米,挺拔昂立,雄壮魁梧的攀枝花树映我眼帘,估计要六个孩童伸臂合围方可抱住,舒展的枝干约好几丈宽。这么一棵傲立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端的攀枝花树,在花开时期,一定能开出上万朵鲜艳夺目的攀枝花花朵吧?一棵盛满鲜花的攀枝花树啊,一树的火红,似熊熊燃烧的火炬,那该是怎样的一个鲜红,怎样的一个闪耀;看到这样的一棵火红攀枝花树,将给人以怎样坚毅的力量和坚强的勇气;给人以怎样的一个热情的希望和胜利的信念。
无需询问,无需猜测,这棵高大、挺拔的攀枝花树的年龄是在几百年以上,确切的树龄是无人能回答出来的。
一棵古老的攀枝花树,就有百年的历史,就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我只能笑着暗自地疑问自己:攀枝花市的市名是不是因他而得名的呢?
往前走,在一老屋旁,另一棵壮硕的树种出现在我眼中,此树左右分枝,向上伸展,繁茂碧绿的树叶纵满树枝,浓阴洒地,树高大约也有20多米,无论是树干,树叶我都是第一次见过。怀着一颗好奇心询问李云金社长,此树的树名和树龄?谁知他哈哈一笑说:这棵树叫酸角树,别看它只有1.6米胸径,可树龄也上百年了。几百年?我追问道。哈哈,不好意思,这个我真的还不知道,你只有问问李老长辈了,看他知道不。谁知,李老长辈开口更加幽默风趣,哈哈哈……这棵酸角树的树龄嘛,恐怕只能去问我爷爷的爷爷了,哈哈哈……
走着走着,一棵树身直径估计约有2-3米,树枝都约有1-2米粗壮的树被锯断成若干节摆放于公路边。如按树龄判断,应该是在4、5百年以上了吧。
攀枝花树,攀枝花树,一看就是一棵怎样挺拔傲立的攀枝花树。如今却被截成这般残像,令人不忍多看,看着实令人心疼,令人心寒。
李老长辈看出我们大家的表情,深沉地对我们讲解道:因为虫害所致。我们采取了很多补救错失,都未能挽救回他的生命,只好……看到,或听到此树命运村里的老人们,都垂泪痛哭,悲痛嚎叫,有的老人都气生病了,唉——
对于古树,我们很多年前就加以保护了,并编了树号。这棵树实在是被虫侵害太深,形象一点解释的话,就像人得了癌症到晚期已无法挽回其生命了。对于他生命的终结,我们也深感悲痛与无奈。像是自疚、自责、自愧,王云金社长,李老长辈都无不痛心地向我们述说。
走到一院坝,进去是一栋三层楼的庭院,院中同样挺立着一棵古老的古树。又是一棵古老的古树,这棵树不用问,因为从树干到树叶我认识——黄葛树。我又笑着问李老长辈:李老长辈,你能告诉我你家这棵黄葛树的树龄了吧?
哈哈哈……不仅是李振开老长辈,就前来的王云金、李正山、毛开秦、李正金等上了年岁的人都只能哈哈哈大笑后说,这些树龄,恐怕也只能去问我们爷爷的爷爷啰,哈哈哈……
那我再问你们,像这样的百年古树,在我们拉鲊村有多少颗?李振开老长辈说,估计有二十来棵。
这些置深于大地参天的百年古树,树根盘根错节伸向大地,吸取着土壤里的营养,回馈于大地的便是坚毅挺拔的身躯,树干坚硬且茂盛婆娑的树叶,见证着拉鲊的历史。
大树底下好乘凉,那四方桌上,除了摆放着有他们自己炒制的花生、南瓜、葵瓜子外,还有刚从树上打下的酸角,才从木瓜树上采摘的木瓜,从地里摘回的西红柿。
历史的长河从这里摆开,历史的故事从这里讲起,历史序幕从这里开启,历史面纱一层层的揭开。
如果说刚才听到的诸葛亮五月渡泸及所知的史迪威公路是两个抽象故事的话,那刚才在山上所见的牌坊石头,进村看见,抚摸的百年古树,就是可触摸到的历史。那牌坊和倒下的古树都无声的叙述,述说着这个古老拉鲊村的繁荣兴衰。
倒下的牌坊、古树是历史的过去,那现仍然昂立的参天古树,愿他们百年常青,守护着我们这块可爱的土地与家园,给我们的村民们带来更多的福祉。
一列由攀枝花驶向云南的火车拉响长长的汽笛,由远及近传来,那悠扬的汽笛声,那车轮撞击铁轨发出轰隆隆的铿锵声音,一下就把我们带进了久远的历史长河......
200年前的鱼鲊(江北岸的会理县鱼鲊乡)和拉鲊(江南岸的攀枝花市拉鲊村)同属一个祖先,共有十来户人家,同饮一江水,同以捕鱼为生。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天,灿烂的光芒洒在这两岸俊秀的山谷,赤膊的男人们,那健壮的胸肌突显他们的威猛与壮实,那同样是男人阳刚的展示。
他们对天欢歌,船如鱼儿般在江面上游,一会儿游上,一会儿又游下。突然,一个巨大如 “小山”的东西出现在他们的眼中,大家齐心协力,费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金沙江中捕获一条大鱼,重约200斤左右。大家一阵欢呼、欢叫、欢笑、欢跳、欢腾后又犯起愁来,无论怎么讲,怎么做,这么大的一条鱼,就是两村的人合在一起弄,一起吃也是吃不完的。
那么该怎样处置呢?聪明的长辈们想出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将鱼分成两段,由江两岸的晚辈们分别腌制。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捕不到鱼时有鱼吃,二是为检验彼此的腌制技术和勤劳程度。结果,北岸的村民将鱼腌制出了如烟熏烧烤般金灿灿,黄橙橙,让人垂涎欲滴,色泽上佳的鱼干片,味道好极了,故取名叫鱼鲊(就是会理那边);南岸的村民因懒惰,放着的鱼不爱打理,结果将鱼腌制臭了,为了处罚和鞭策,故取名拉鲊(攀枝花仁和区)。
“拉鲊”二字在彝语中音同“拉渣”,意思是不勤劳,做事拉遢。
为了挽回面子,拉鲊村的村民们发誓要改变家园的面貌。于是,他们辛勤地劳作,发奋地耕耘,几年间就将山河、田园、村庄拾掇得俊美俊秀,清秀典雅。
通过改变,拉鲊村的村民们总结出这么一条谚语:发财只为吝巧取,贫困只为破拉夫。
时间来到276年的乾隆时期,在攀枝花市仁和区的大龙潭乡一个叫“灰耙(pa)烂”的村,有一倪姓大户人家。
一个家族的族训、族规是通过宗亲会活动,修家谱、族谱形式形成文字,传承下,教化族人,从而影响每个家庭,可以说,良好的家教,严格的家规是族规的具体实施。家规、家风是慢慢形成的。倪家的家训、家教、家规、家风极好,在这样一个家庭下教育成长的孩子,自然会受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善本理念的熏陶。
倪家长女天生丽质、文静、乖巧。成长中越发外秀慧中、知书达礼、熏质兰心。长到17岁就远嫁拉鲊村,与一位秀才李姓名盟盛的男子完婚,生儿育子。
李家是从福建定州上杭县关田乡坝塘村迁来。李家的家谱为:治国安邦,永世昌盛,万盛宗世,阳阴振兴,义德学文成武。
这李家是一个勤劳且善于经营的人家,妇女在家纺织,相夫教子,男人则随马帮贩盐,贩布匹,经营航道。这样的家族自然事业发达,人丁兴旺。那端庄、聪慧、贤惠的倪氏女子远嫁李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道光十二年,一位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武官叫李茂(李盟盛之子)。这个李茂不仅外表英俊且带有书生儒雅气质,待人谦逊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同样受教于母亲知书识礼,待人接物都讲究一个礼节、礼数,涵养极深。其父在他10岁那年去世。母亲李倪氏在失去丈夫后,独自将他抚养成人,并终身未嫁。李倪氏活到68岁去世。长大成人的李茂功成任云南大理提督。
为感恩培养自己并铭记母亲的恩德,李茂将其母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尊孝守德的美德呈报朝廷,并获得朝廷恩准。因皇帝有所感动,亲笔写下“圣旨”二字。
为立此牌坊,从写碑文到请石匠艺人选石,打磨,再到精雕细琢。那谭石匠雕刻,黄石匠安装,二人共计食用了“一旦二斗”的辣椒面(约九年时间光景)。
道光12年间,在拉鲊村,终为李倪氏立孝牌坊——旌表李门倪氏节孝坊。
据老人们讲述,这牌坊两边所立的石狮子口,在风吹来时会发出“吼吼吼”的响声。在牌坊下有一棵“鸟木果”树,后人们在每年的火把节到来时,都要杀牛,举行仪式祭拜。前来祭拜的人,只有长辈及有身份的大人物,或家族明媒正娶娶亲的人方可走过牌坊正中门,其余的人只能走侧门,还须取得李氏家族同意方可通过。
这“旌表李门倪氏节孝坊”在历经一九五五年九月的一次6.7级地震,在造成人员死亡,房屋破坏、倒塌的情况下,可牌坊在地震中安然无恙。
推倒了,推倒了,皆因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一场浩劫,一场破四旧的运动,“旌表李门倪氏节孝坊”被推倒了,裸露山野,风吹雨淋,烈日暴晒。这是文明遇到无知、野蛮践踏的写照。
令人欣慰的是,历史被从新认识,文明唤起人们的感知,攀枝花市文物专家们及村民们在山野找回了这距今190历史,道光十二年的“旌表李门倪氏节孝坊”,并引起高度的重视,意有找匠人、艺人恢复牌坊原貌,找回那段曾风光、消失的历史。
勇士辉煌化金星
我以为,有关拉鲊的故事讲到此就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谁知毛开秦(曾用名:秦开原)起身热情地邀我们去他家。
毛开秦,今年66岁,拉鲊村次格地组人。
毛开秦开口说道:不知你们了不了解我们这里村的村名不?他手一指:从金沙江上游口“迤资”村叫起,下来就是“拉鲊”村,再就是我们这里叫“次格地”村。在顺江往下叫“上格达村、下格达村、花棚子村、迤芭丽村、迤布苦村(鱼洞村)”。听听这些村名,就像听山歌一样,充满了情趣和诗意。
毛开秦现膝下有一儿一女,都因工作在外且各自成家,有孙儿、孙女各一个。他现在最为享受的就是盼望儿孙回家探望老俩口的时间,那也是安享幸福晚年的好日子。
他是拉鲊次格地消失的“次格地小学”最后一任教师兼校长。来到校园遗址,他感慨万分,叹息连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们那稚嫩的朗读声仿佛又在他耳旁响起,一幕幕的往事情形浮现在他眼前,让他的说话声都带哽咽。
是啊,次格地小学,昔日朗朗读书声的地方,如今只有长满荒草,残存断墙裂壁的土堆同样在哪里呻吟、哭泣,述说着一段曾经热闹、喧嚣的历史。四周有七八颗树龄在几十年的榕树,像一个个幼小长大成人的青壮年男子汉一般,忠实地守护着他们的校园。
不是我为了陪你们,我自己一个人是不会到这里来的,看着这些,让人心里难受。毛开秦无不伤感地对我们说。是的,一个人永远都会对他所倾注的情感事业和景象产生联想,那是他曾经的精神财富。
回望,只能给自己心灵留下一丝的忧愁和伤感。
大龙潭乡拉鲊村次格地组11号,一个由红砖抹水泥围成的小院,几个用攀枝花图案焊接的铁门。推门进去,就是一农家二层楼的小院。进到院内,两只小羊羔发出“绵绵,绵绵,绵绵”的,像是对客人的问候声,甚是惹人喜欢,一棵约10几米高的酸角树上,挂满金黄的酸角,与望梅止渴一样,一股清口水涌于口中,酸牙净齿。有堂屋卧室,有洗澡间有公厕,彩电、冰箱、电脑、空调,闻不到旱厕的臭气,听不到猪拱鸭叫鹅鸣声,完全是现代新农村的新面貌。
毛开秦的妻子将茶叶杯中的茶在饮水机上冲开后端入我们手中。接着毛开秦爽朗地向我们说道:除了让你们看看我家的变化外,最主要的是想让你们看看哪个——他手指指向屋外。
顺着毛开秦手指的方向看去,我们才注意到院内,一排三间相连的小平房出现在眼中。无论是土筑,扶有泥土的白石灰墙体,还是木头搭建的房梁,还是房梁上盖着的青瓦房顶,都是我记忆深处的“干打垒”平房,倍感亲切。便情不自禁的问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么一排老式土屋?
那是1964年铁道兵修建成昆铁路时所造的。毛开秦自豪地说道。
生于次格地,长于次格地的毛开秦,在那些古老苍天的陪伴中,同样见证着次格地的历史变迁。故事也就从这老式土墙平房,一段不寻常,鲜为人知,有关人民子弟兵与老百姓军民鱼水情的“成昆铁路”铁道兵讲起。
儿时的毛开秦读书在云南的永仁县。山间无路,有路也是由放羊、人踩出来的,也就可称为羊肠小道,沿着山坡,沿着悬崖,沿着河边(后他带我们去亲历见证过,看见所说的“路”到都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稍有不慎,就会 人仰马翻,连人带石一同掉进波涛汹涌的金沙江中。
公元1964年的某一天,正当青春年少的他,看到村里来了一群身穿绿色军装,头戴闪烁鲜艳耀眼光芒“红五星”的解放军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他们个个生龙活虎,精神抖擞,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只为修建一条叫“成昆铁路”的铁道兵。为了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占用老百姓的民房。铁道兵战士们先是搭帐篷露营,随后就地取材,动手挖地基,筑土墙,搭房梁,盖青瓦,将从金沙江边捞回的沙,加混凝土搅拌后抹上墙体,再抹上一层白石灰,就修建出一排排“洋气”的土房,也就是官兵们美观、整洁的营房。
成昆铁路的施工工地上,那场景,红旗飘飘,人声鼎沸,大山间开山炮的爆破声,机器马达的轰鸣声,劳动的歌声、欢笑声响彻云霄。战士们肩挑背抗,推车、拉车,好一派热闹沸腾的劳动的场面。那时,村民们看到为早日建成成昆铁路的官兵们奋力拼搏在工地,除了送茶水、绿豆汤到工地慰问外,为感激,表达内心的感谢铁道兵们,就是杀牛宰猪,还组建文艺队,自编自排文艺节目,到火热的工地去慰问演出。
老百姓的深情厚谊种进了铁道兵们心中,为了答谢乡亲们的关爱之情,铁道兵将自己闲暇休息时间种出的玉米,红苕装在货车上,将车前扎上一朵鲜红的大红花,唱着“军队和老百姓,嗨嗨军队和老百姓,打鬼子保家乡,咱们是一家人,咱们是一家人啊!”的歌曲,敲锣打鼓将官兵们的劳动果实送给乡亲们。
那是怎样的一个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军民一家人的动人、感人画面啊。
最让人痛心、揪心、伤痛,让人怀念的是那个不知名的小战士,昨天还生龙活虎地在村里帮老百姓打扫卫生,翻地种菜,今天中午还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欢笑交谈,下午怎么就倒在那每日掘进的隧道里,长眠于青山翠绿中。
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啊!他们是人民的儿子!
每年的清明节,村里的人都要去铁道旁的烈士陵园去扫墓,敬献鲜花,寄托着对这些长眠于成昆铁路旁的无名烈士,寄托哀思!是他们,就是在牺牲后,还像一名坚强的战士,站立于铁道旁,守护着成昆铁路的安全畅通。
为了保护铁道兵们住过的营房,留下过去那段属于军民鱼水情的好时光,唤起一段美好的回忆,毛开秦在修建自家小院的时候,特将这三间当年铁道兵住过的营房保存下来。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望,也是对心灵守望的一种慰籍。
新华网北京8月30日电,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地发生6.1级地震,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50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
这个震中所在地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50公里处,正好是拉鲊村的次格地组。整个拉鲊村的431户房屋,1818名村民仅有6人轻伤。然而,最为值得庆幸的是,铁道兵们修建的房屋和所修建的成昆铁路一样,在其它房屋开裂或者垮塌的情况下,这营房和铁路却安然无恙。可见当时的解放军战士做事都很认真,是经得起时间与历史考验的,像他们坚毅的身躯,顶天又立地,永远都值得称赞!
在我们村里,有几个上了年纪的人,都是当年修建成昆铁路时留下的铁道兵,随军转为民工。他们都是以前曾经修建铁路,生龙活虎的战士,现在仍然是一名忠诚的铁道卫士,养护保障着成昆铁路的安全。
据他们讲,那些曾经参加过修建成昆铁路的老兵们,准备相聚一场,重走成昆路,重返拉鲊。不知这是不是真的,现在算起来,那些老兵们都该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不知这样的愿望能否实现。要能实现,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说道这儿,毛开秦的脸庞露出美美的笑意,沉浸在一片美美的幸福之中。
但愿他们的愿望能成实现。
呜——电力机车机头正牵引着一列“绿皮”车厢向前方行驶。旅客们专注地注视着窗外铁路沿线的风景,车厢里响起了列车女播音员那甜蜜、圆润的声音:旅客们,窗外就是风景十分美丽的拉鲊村,我们的列车将在拉鲊车站停车,停站2分钟。这是那次我到云南黑井旅游回放的一幕。
呜——悠扬的汽笛声又远及近传来,轰鸣的电力机车牵引着一节节长如蛇的车厢由攀枝花向云南驶去,或是有云南向攀枝花驶来,车轮撞击铁轨发出的铿锵声从古老的古树、老房前通过,从那条流淌百年金沙江江边向遥远的方向驶去;那从拉鲊大桥上飞速驶过的汽车;那从农家屋传出的电视音声;那停在农家庭园或门口的轿车;那农家屋顶置起清洁、节能的太阳能;那正聚精会神滑动手机屏幕的村民们,我们可清晰地看到一幅“古代与现代”文明相碰撞,相融合一体,赋有动感、立体的新时代的新画卷。
呜——一列飞速运行的红色列车呼啸而来,将我拉回到现实中。
历史离我们已久远,现实却朝着未来前进的方向飞速地驶去。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