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劳动最光荣,家长又为何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打工?
Note
全文1900字 阅读7分钟
8月24日,教育部召开了发布会,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及体力劳动是否过时的问题,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表示:体力劳动永远不会过时。
他表示,即使是在当今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时代,我们生活中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主要是通过劳动创造的。
而体力劳动则是劳动的基础。
当前,青少年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
相信不少家长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都说过这种话:“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打工!”
也有许多家长,会在孩子上高中的时候,让他们利用暑期时间出去做兼职,一方面锻炼自身能力、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则是所谓“体验生活”。
这种体验生活往往会先让孩子尝到打工的辛苦,与在校学习时那种相对安逸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最后达到让孩子在打工与学习之间选择后者的目的。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家长们的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因为没有人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书呆子。除了书本上的知识,生活经验对于孩子们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转念一想:打工为何在当今社会如此遭人摒弃?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不是告诉我们“劳动最光荣”吗?
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劳动人民似乎不再是一个光荣的称谓,工人农民也不再被大家以“老大哥”来对待了。
如今,我们在社会中和别人说自己是一个“打工的”,则有可能会招致冷眼。
更有甚者,如北京公交车“正黄旗大妈”的惊人发言:“臭外地的,到北京要饭来了”。
而我们对这件事的关注可能并不是在于她为什么敢说这种话,而是,她为什么把很多人的心里话说出来了?
不得不承认,当今的社会中充满了傲慢和偏见,这一点不论在中年人群体还是年轻人群体中都广泛存在。
而在家庭教育中,越来越少的孩子家长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名普通的打工人,去干那些不需要学历的低薪工作。
而真正接受的家长,则是对现实妥协被迫接受了这个事实:他们的孩子并不能考上大学。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为何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会如此低下?虽然这样非常不好,但这却是一个难以根治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体力劳动不仅仅面临社会地位低的窘况,低薪、低保障、低福利待遇的现实也让许多家长看清: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走到这一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孩子父母的意识主流,这其实并没有错!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
但为了激励孩子积极向上,而刻意贬低他人的生活真的好吗?
先不要急着发出疑问,家长们的心情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仍然存在两个误区:
1. 高学历真的就不用劳动了吗?
“高学历者不用劳动就能躺着赚钱”可以说是教育界毒害许多青少年和家长的经典悖论。
这一说法来源于说话人对高学历者具体工作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
虽然高学历的人从事的往往是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但是脑力劳动也是相当耗费体力和精力的,而且缺乏劳动实践的人往往并不能胜任这些工作。
面向高学历者的工作,也会对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虽然高学历者的薪资待遇是低学历者所羡慕的,但是高学历者在工作上面临的难题与压力,肯能也是低学历者没有办法承受的。
正所谓没有付出,何来回报。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可以好逸恶劳,而是自己更有资格去做更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事情!
2. 坐不进办公室就不算是好工作
“好工作就应该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打打键盘、喝喝茶、看看报纸”,这可能是很多60后家长会和孩子们说的话。
这一说法放在当今看起来是既好笑又可气,但是,考虑到时代因素。60后的家长们正处于一个时代发展的变革阶段,他们见证了脑力劳动在获取利润方面的雄起。所以才会将他们带有时代眼光的观念传达给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今,时代变了。“内卷”的现象不断被年轻人所提及,如今坐在办公室里敲电脑的也不见得有很高的薪资、也不见得有很舒适。
另一方面,这种“善意的谎言”如果没有及时地由家长自己说破的话。今后在孩子今后走上社会之后很可能会带来一种落差感,让孩子逃避现实。
著名育儿专家王人平就发微博说:应倡导父母、老师不要用劳动去惩罚孩子,不要人为把劳动和学习独立起来,不要轻视体力劳动和普通劳动者。
王人平表示,如果用劳动去惩罚孩子,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等于告诉孩子劳动是卑贱的、不好的、讨厌的,这只会让孩子更加憎恨劳动。
当然,可能这本来就是父母想要的。但父母想没想过,孩子今天能因为厌恶劳动而学习,明天也会因为厌恶学习而做其它的事。
其实,学习也是一种劳动,而劳动的过程中也有学习。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劳动,传递给孩子劳动本身是光荣的,劳动者值得尊敬的信念。
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孩子爱上学习、爱上劳动、爱上生活,就不要劳动或学习去惩罚孩子。恰恰相反,要给孩子展示出学习、劳动的趣味、意义和价值。
让学习、劳动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孩子们的需要,成为孩子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