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200亿,多位高管同日离职!“中国制药大王”怎么了?

昨天(8月24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就华北制药断供被处罚一事作出回应,表示“此次对华北制药作出暂停自2021年8月11日至2022年5月10日参与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投标资格的处罚,是基于其在1个省内无法供应约定采购量作出的适当惩处。”

此次回应也明确了国家对集采及“断供”企业的态度。华北制药被列入“违规名单”,并不算是顶格处罚,但却是对集采“断供”企业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企业既不能随意报低价,也不能放松药品质量管理,更不敢轻易违约了。

业内人士推测,9个月内不得参与国家集采,意味着华北制药将可能无缘第六批集采的申报,同时信用评价制度上的污点可能也意味在未来的招标采购中将付出更多的成本与代价。这个负面影响首先体现在了资本市场上,8月23日,华北制药因“断供”集采被罚开盘一度跌停。

对于“断供”引发各界的臆测,华北制药自己的解释是:之所以出现供货短缺,一是自身产能不足;二是扩大产能的审批时间需要3到6个月;三是石家庄厂区在2021年年初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停工约2个月。

同时,华北制药在回应公告中表示,布洛芬缓释胶囊销售不会对公司当期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华北制药是集采大户,单是2020年财报就显示,公司有11个主要产品中标。面对公立医院渠道占全国医药市场70%以上的现实,被取消集采供货资格,后续影响可想而知。

其实,华北制药集采“断供”并非市场首例,此前也有过多家药企因产能不足和成本变动导致“断供”,但主动弃标并被处罚的却从未有过。而此次处罚事件引发的舆论焦点更多可能是老牌药企转型发展和集采内卷化的具象缩影。

陷于转型困境的“医药长子”

华北制药作为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也是第一批工业企业,被誉为共和国的“医药长子”,是建国初期四大药厂之一,1994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如今,华北制药风光早已不再,虽然一直在转型,但市场表现却并不如意。

Wind数据显示,自1996年上市,华北制药的26个年中报数据,最高的是2010年,当年中报显示,华北制药归母净利润近2亿,随后的2012年即转为5474万元。2020年中报归母净利润是一个小高峰,达到1.09亿元,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37.78%。

但是,从2014年开始,华北制药负债率却一直维持在6成以上并持续走高,2020年负债率更是达到70.52%。

今年8月12日,华北制药虽然打赢了对美华反垄断第一案,让企业摆脱了重金处罚和销售限制,但却没有带来业绩上的提升,日子并不好过。

8月24日晚间,华北制药披露2021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55.83亿元,同比减少5.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51万元,同比减少99.16%;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亏损3000.75万元,同比下滑405.67%。今日收盘报9.07元/股,最新市值为156亿元,较2020年8月6日高点20.21元/股腰斩,市值蒸发近200亿元。有声音认为,华北制药下滑或许与集采压力有关。

但华北制药深陷转型困境却是事实,一边是业绩滑坡,一边是高管人事动荡。

8月14日,公司公告副董事长刘文富、总经理周晓冰、总会计师兼财务负责人王立鑫辞职。去年10月,华北制药也发过一则人事变动公告,公司董事长杨国占因为工作原因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职务。2017年2月,时任华北制药董事长郭周克也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

有业内人士评论,这次“断供”事件也暴露了华北制药管理层在快速组织扩大生产能力上的短板。“老国企对新政的反应太落后,还是和企业的固有体制有关”。一药企质控负责人表示。

集采的是与非

华北制药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同时,也引发了业界针对集采制度的巨大舆论风波。除了华北制药自身原因外,针对“断供”事件,业内讨论最多的就是集采竞价所带来的市场内卷化。

无底线的降价只会带来内耗,难以共赢。一位神经内科医生向媒体透露,集采把药物价格压低之后,确实会担心药物的质量会不会出现下降。他表示,以现在的一致性评价体系而言,针对的多是药物的有效成分,而没有考虑辅料等因素。

虽然国家医保局规划,集采最高限价是经过评估的药品合理售价上限,企业还是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实际情况却是药企的非理性降价以图占领市场更多份额。第五批集采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6%,齐鲁制药11个中选产品中,最高降幅达98%。

以国内制药“一哥”恒瑞医药为例。8月19日,恒瑞发布2021年半年报,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总营收132.98亿元,同比增长17.58%;净利润为26.68亿元,同比增长0.21%。其中研发投入25.81亿元,几乎与净利润相当。

另外,恒瑞医药在半年报中还提到,公司自2018年以来进入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仿制药共有28个品种,中选18个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72.6%,“对公司业绩造成较大压力”。受业绩表现影响,恒瑞医药股价大幅下跌。自8月20日封锁跌停板后,恒瑞医药仍未能扭转颓势,今日股价收报47.41元/股,市值跌至3033亿元。

国家进行集采的本意,是希望控制药企销售费用投入,让企业回归创新本源,同时去掉医生灰色收入,压低药价,让百姓用药实惠又有疗效,最终促使医院、药企、患者的三方受益。在集采常态化的眼下,如果企业一味地唯低价是取,最终损害的不仅是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有老百姓的利益。有关部门也要正确面对市场现状和断供现象,不断完善机制,用好市场这只手。

参考文章:

[1] 药智网:《华北断供被罚,恒瑞失标被喷,集采下的药企为何左右不是?》

[2] 财经大健康:《集采“断货”重罚未停歇,华北制药仍会面对山东省失信评价》

[3] E药经理人:《乱搞!好好的大品种被作死了!“共和国长子”断供该反思的仅是集采吗?曾经的四大原料药巨头怎么了?》

[4] 风云药谈:《“国采断供”因为价低?国采不“背锅”!!!》

[5] 健识局:《华北制药断供风波调查:盲目参与集采种下的恶果》

[6] 每日经济新闻:《华北制药“断供”集采:这是道“生死命题”有企业净利缩水9成出局;有企业“砸锅卖铁”入场》

[7] 澎湃新闻:《华北制药上半年净利润大跌99%,“中国制药大王”怎么了?》

[8] 时代周报:《集采失信被“拉黑”,华北制药市值蒸发超17亿》

来源:思齐俱乐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