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朋:小人想帮君子,君子却骗了他,他一气之下,乱了天下

知道什么是宁罪君子,勿罪小人吗?这就是。

一:汉宣帝的安排

汉宣帝是个好皇上,他一切都好,唯独有两个小毛病,用情太深以及心肠太软。

用情太深,一辈子就喜欢“故剑情深”,即贫贱时相濡以沫的爱侣许平君, 也正是因为深爱着许平君的缘故,导致许平君的孩子刘奭出生不久,就被册立为皇太子。

此后,明明知道这孩子是枣核子盖面板——八面没材料,甚至哀叹,江山传给刘奭可能会变糟,但还是因为许平君的原因,始终下不了废掉刘奭的决心。

就这么一天一天的拖到前49年,汉宣帝病重不起,知道将到大行的时候,即将大行怎么办?

由着刘奭胡乱折腾汉家社稷吗?当然不,必须得给刘奭留几个辅政大臣,然而,这几个辅政大臣该找谁呢?

就这么想啊想,想啊想。

忽然灵光一闪,拿定主意,选三个人:外戚史高、以及太子的老师萧望之、周堪。

分别任命,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管内廷;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一起负责外廷。

之所以如此安排的原因是:史高呢,本事不行,但背景深厚,外戚中很有些威望,有他坐镇内廷,可以防止士大夫控制皇帝。

萧望之、周堪是当世大儒,士族首领,他俩好好合作,能防止外戚做大;

如此双方制衡,实在完美的不得了,安排妥当,汉宣帝放心的龙驭宾天,留下其时己经25岁的刘奭继位当了皇帝,是为汉元帝。

二:汉元帝的毛病

汉元帝之“元",在谥法当中的解释是:

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

道德纯一曰元;遵仁贵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

等等,总之,勉强算个上谥,也就是说,汉元帝在后人眼里,还算不错,比如,就这位皇帝,一辈子没怎么杀人。

皇帝,能做到这一步,克己忍让的功夫那是相当了不起的,然而,汉元帝再好,他也有两个大毛病。

懒以及没主意。

懒,连老婆都懒得找,非得爹娘老子硬塞个下王政君,更遑论打理朝政,没主意呢,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懒得跟他争辩。

如此一来,江山就完完全全的交到史高、萧望之、周堪等人手里,倘若他们齐心合力,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然而。

西汉立国以后,朝堂上就一直有三大势力相互纠缠,分别是外戚、勋臣、士族。

到宣、元二帝时期,勋臣死的死,老的老,因为自然规律的缘故,渐趋式微,翻不起多大的波浪。

剩下外戚和士族, 还在坚定地纠缠着。如今,史高代表外戚,萧望之、周堪代表士族。

如果汉元帝有点本事,还是能够在两派势力当中寻找平衡的,但,他不是懒以及没主意吗,如此一来,外戚和士族就直接对上,并且闹到不可开交的程度。

三:找帮手

闹得不可开交怎么办?

简单,找帮手,打破平衡,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先下手的,还是读书人鬼点子多,萧望之、周堪先动手了,他们会找谁?

宗室,因为自吕雉专权以后,宗室跟外戚就一直不对付,出于敌人的敌人可能会成为朋友的缘故。

萧望之等先向宗室伸出橄榄枝,向汉元帝建议,提拔宗室当中很有威望,对士族有好感,也喜欢读书,编写过战国策的楚元王刘交之玄孙刘向当散骑宗正给事中,散骑宗正给事中是干嘛的?

留在皇帝身边,专门监督皇帝的过失,直白点说,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皇帝。

萧望之直接把人安排的皇帝身边,一出手就是狠招,史高怎么办?

说他无能,也只是表面现象,懒得搭理而已,如今刀子架到脖子上,史高,好歹也是见过风浪的人,还能继续无能吗?

当然不能,必须设法扳回一局,可怎么扳呢?

就这么想来想去,没用多大功夫,聪明劲儿冒上来,看上了一个当时几乎没人注意的群体,谁?

皇帝身边的宦官,这些个宦官,萧望之是看不上眼的,为嘛,宦官就是皇帝的奴婢,萧望之等大儒,由于自持身份的缘故,能跟奴婢打交道吗?

当然不会,但他不会,不意味着别人也不会。

都是皇帝身边的人,但论起亲近程度,八竿子打不着的刘向,能比得上整天 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宦官吗。

主意拿定,连忙找到中书令,专门伺候皇帝批复奏章的宦官头子石显,双方一拍即合,结成联盟。

四:厉害的石显

前面也说了,汉元帝有点懒,正因为懒,原本该他批复的奏章就全交给石显处理。

石显原本还是很尽心的,可自打跟史高结盟以后,好吗?

凡是萧望之赞同的,就反对,凡是萧望之反对的,就赞同,时间一长,萧望之受不了了,最近皇帝怎么有点不讲理,不讲理怎么办?

赶紧打听打听,原来是宫里一帮子宦官捣乱。

宦官捣乱怎么办?

萧望之的火当时就咕嘟嘟冒上来了 ,连忙给皇帝上书,认为:权利应该交给贤良方正的君子,而不能交给心怀叵测的小人。

事实证明,萧望之太高估自己在皇帝心目当中的地位了,还以为,汉元帝是当初当学生的时候,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办?

所以,这回给皇帝上书,矛头直指石显、史高,骂他们是心怀叵测的小人,原本,虽然也下刀子,但还肯遮掩遮掩, 可现在,完全撕下脸皮,打响了宗室、士族与外戚、宦官宣战的第一枪。

史高、石显怎么办?

当然不会束手待毙,他们的主意也高,向皇帝建议,提拔刘向当了宗正,虽然可以全面负责刘家的事,权力好像比以前大了点,但关键是,离开皇帝身边,以后再想给皇帝说说话就不那么方便了。

不方便怎么办?

萧望之、周堪急了,这一急不要紧,一个叫郑朋的小人看到机会,主动上门了。

五:郑朋上门了

郑朋,没人知道他哪里人,只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小人。时刻寻找着发达的机会。

如今一看萧望之等吃了瘪,郑朋知道,自己出头的机会到了,什么机会?

雪中送炭,帮萧望之等扳回一局,以后还不是好处大大滴。

可怎么扳呢?

事实证明,只要想干,就不愁找不到办法。

汉武帝时起,老百姓可以直接给皇帝上书,郑朋就利用这个机会,写了封告状信,大意是:

大司马史高私下安插门客,遍布天下,有不轨之心,而且史家还和其他家族勾结,害人无数,罪行累累。

一句话,不法、谋反,一出手就是狠招。

汉元帝一看就有点踌躇了,史高,不挺老实的吗,能有这么坏?

自己没个准主意,就赶紧找老师周堪商量,周堪能说史高的好话吗。

再说这位夫子,正为如何搬到史高发愁,如今瞌睡遇到枕头,自然大喜过望,急忙告诉郑朋,让他到金马门等候召见。

到金马门等候召见是什么意思?

金马门,学士侍诏的地方,等于已经许诺,扳倒史高 ,可以赏他个一官半职。

郑朋很开心,于是,就在觐见萧望之时,很积极的对他说:

你是想当管仲还是霍光,想当管仲,只做个忠臣,当我啥话没说,想当霍光,好的很,我来替你冲锋陷阵。

已经表明,愿意死心塌地的为萧望之服务,而且还隐晦的告诉萧望之,除了写告状信之外, 他还有别的后手。

萧望之一听,开心坏了,这就简直就是苍天助我,才送来这般妙人,送来这般妙人怎么办?

很郑重的嘱咐郑朋:好好干,以后好处一定大大滴。

有萧望之亲口许诺,郑朋以为,自己的前途一定铁板钉钉,于是,开心的走了。

但,谁能想到,郑朋出门没多久,萧望之忽然后悔了, 他后悔什么?

六:君子骗人了

郑朋是小人,萧望之是君子,君子跟小人合谋,即便侥幸成功,传到社会上,别人会怎么看?

一辈子攒下来的,名声还要不要了。

就这样萧望之越想越是后悔,越想越是头疼,头疼怎么办?

嘱咐周堪,以后离这人远远的,见面也必须得装不认识。

如此一来,郑朋火了,好吗,我在前面冲锋陷阵,你在后面还没过河就把桥拆掉,这完全是不给我活路,不给活路怎么办?

要不怎么说小人常戚戚呢,你做的了初一,就别怪我十五,主意拿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转变立场,投靠史高。

说有扳倒萧望之、周堪的主意,史高一听,当时就心花怒放,连忙引荐给汉元帝。

汉元帝一看,早上不还是萧爱卿的人吗,怎么不到两盏茶的功夫,又变成史爱卿的帮手了,良心呢,立场呢。

郑朋嘿嘿一乐,什么史高不法、谋反的话,全是萧望之等教我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挑拨皇帝与外戚的关系,好自己独揽朝政,控制皇帝。

汉元帝一听,两家过家家不香吗,为什么要一个人玩耍呢?

一个人玩耍,我的平衡之道还怎么掌握,不行,这事儿得查查,派谁查?

如今最信任的,也就只有宦官了,可一说起宦官。

早跟史高好的就像一家,还能指望他帮萧望之说话。

于是呢,萧望之就这么垮台,尝到了欺骗并得罪小人的后果。

他会不会后悔,谁知道呢,反正打这儿起,史高、石显逐步掌握大权,尤其是石显,以后为祸汉家天下数百年的宦官专权就这么开始,而且越来越不可收拾了。

参考资料:《汉书》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