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Caroline Huang 黄陈怡文

完成上一篇“人物”栏目之后,想起还有一个在6月间见到的人, Caroline黄陈怡文老师。6月底,学校邀请Caroline为家长、老师做了两场讲座。

对Caroline并不陌生,8、9年前,刚到学校工作,连续几年暑期培训都有她的课,讲课室管理、讲家规及实行、还有亲自教授的儿童英文课等。当时我有专业的师范教育背景,但对教育实践还是初步认知,对东西方文化也知之甚少,她的课给了我不同于书本的鲜活印象,以及对理想课堂的更高展望。

Caroline出生长大于台湾,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后赴美深造,获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学位,专攻双语言认知发展与多文化教育。婚后育有四个孩子。她的四个孩子,均是接受现代私塾教育,即在家教育。大女儿毕业于妈妈的母校,二女儿毕业于加州大学。两个儿子中学在读。

这次参加的是Caroline讲座的老师专场。主题为“以爱为本——课室经营与学生管理的艺术”。

Caroline先是提到重视学生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想办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要批评或忠告。注意说话技巧。认同学生的情绪。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学生需要更多被尊重,这个时候要花时间聆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可能有时心情不好而无法专注于课堂。对老师来讲,课堂上需全神贯注,100%的投入,学生有情绪时格外需要老师的耐心、自我控制。

比如学生说,烦死了,怎么还做练习。

老师先接纳孩子的感受,“常常练习真是有点烦”,同时说明,“练习的过程的确是枯燥的,好结果需要不断的练习”。

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有一些技巧。

比如对于不专心的学生,可以个别提醒,也可以通过正面强化,在这个孩子不专心时,表扬另一个、另一些孩子,“某某同学(或某一组同学)现在听得很专心”,使他同时被提醒,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不要把时间花在纠正学生的行为上

对于老师来讲,课堂上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自己的职业要求与学生的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

老师需要保证自己的上课流程不被干扰。有时,老师可以描述自己的感受,同时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感受。

她举了一个例子。

她刚工作时,是在波士顿一家公立学校。一次,班上的一个小男孩做了错事,后果是当天取消休息时间。等到休息,别人都出去玩了。他看到老师在班里,跑过来问:老师,我可以帮你干点什么?然后,帮忙做了一些事,还跟老师承认了错,表示以后不会再犯。休息时间还未到,他问老师:可不可以出去玩一会儿?Caroline当时心就软了,想着小男孩认错态度不错,而且他也需要活动一下,就同意了。

事实是,小男孩后来的行为并没有收敛。

那次事件后,她认识到一点:Love must be tough,可以理解为爱必须是艰苦的,也就是说,哪怕是出于爱,管教仍需坚持从一而终。

每个班级要有班规同时要把违反班规的后果写在班规后面。可能有时我们不容易“丑话说在前头”吧,但规矩必须正式地提出来

为什么后果不同于惩罚?

提出后果,是让孩子明白“因果观念”,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的后果。后果是事先讲明的是公平的,不是老师发泄自己怒气的突然选择。

违反班规的后果,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大家一起想办法。老师听孩子归纳、总结,开始不作任何评价写下全部意见然后透过理性做选择

谈到这一点时,Caroline补充了上面的一句话:Love must be tough, but not mean.爱必须是艰苦的,但不是刻薄的。

处理学生问题时,训练学生描述听到的或看到的,使他们逐渐看到言语之外的事实,用正面的态度去分析。

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老师需提供一些环境或机会,帮助学生解脱定型角色,让他们展示自己,可以得到重新评估。

老师与家长是合作关系。老师在其中扮演沟通者。与家长沟通时,描述正面的事情,讲述需要做的事情,交流相关信息时有事实依据。

对常常遇到的孩子撒谎问题。Caroline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让家长知道并重视,私底下继续跟进,找到问题的根源。这个过程也是教育和帮助家长的过程,让家长明白,解决孩子的问题家长先要坦诚,如果因为担心丢脸等原因不深入沟通,对孩子并无益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