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谈陈嘉映:间接性才是人的“宿命” 2024-05-15 21:57:56 嘉映和我同属“文革一知青”的一代人,就从他的《泠风集》谈起吧。该书中的“摘自旅行人信札”部分,我读得特别仔细和投入。这是作者1981年为作研究生论文遍游南方大半个中国时所写的笔记和书信。我并不羡慕他游的那些名山古刹,我缺少他那种骚人墨客的思古幽情和中国古典文学修养。我感到惊叹的只是他那么早就已经了悟了人生的真谛:“悟得一切皆空抑或悟得万法若若,我总以为还是后一种悟性要来得更透彻一些”,“了悟一切皆空的人,未始没有,但我们凡人,谁真能悟到一切皆空?更须一问的是,谁始终悟到一切皆空?若始终悟到,那还是悟吗?我们尚在贪生之时,干嘛多讲求死之念?饿了要吃,困了要睡,这是万法若若。但饿了仍不受嗟来之食,这也是万法若若。最怕的是口说一切皆空,实则只把他人看空了,于是自己的生活反倒实得没有了转环的空间。生孩子过日子,就要说修道、作诗是空;修道、作诗的,就要说常人的生活空洞。生孩子要好好生孩子,作诗要好好作诗,这就是万法若若了。”显然,这段话直击祖宗六祖慧能的要害,炼成那锋利匕首的无非“始终”二字。历来讲“顿悟”的人,都回避这两个字。连鲁迅都说,人最怕的不是醒来,而是醒来以后无路可走。“顿悟”了“以后”做什么?这是最要命的问题。嘉映那时正研究海德格尔,也许正是海氏的“时间”概念给他提供了走出禅宗陷阱的线索。顿悟以后还有时间,还有生命,还有未来。只要人活着,未来就不可知,你怎么知道未来仍然是一切皆空,而不会“无中生有”,不会产生奇迹呢?除非你现在就死。但死了也就谈不上思想,更不可能“了悟”什么了。既然如此,就没有什么“顿悟”,只有冒死而活着、冒险而创造的生命过程。这实在是一种很“硬”的思想。“海德格尔说,人生存在未来中。这种人恐怕太坚强了。那么,沉湎于往事的心灵,诚是些柔弱的心灵!这段惆怅不去,就永远是个孩子。”嘉映在上个世界90年代末写的《初识哲学》中回顾当年:“那个坚冷的年代,的确要求心里有某种坚冷的东西和它对抗”。我想他的意思不是说今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温柔的年代”,不再需要那种“坚冷”了。嘉映是以翻译和研究海格著称的。现今弄“海学”的人不少,往往一开口就是反理性、反科学、反逻辑,就是诗化语言和后现代。但嘉映没有这种毛病。要说“诗化”,他是很有本钱的,他的文字朗朗上口,诗意盎然,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里面顶尖级的文体家。但同时他的表述极其清晰明白,决无装神弄鬼,倒不乏下层百姓的直截了当和机智。这除了显出他曾受到英美日常语言学派和分析哲学影响的痕迹外,也许与他质朴的性格及长期的底层生活有关。他治海德格尔哲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力图使海德格尔回到常识,回到平常人的生存智慧。而常识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日常的理性。“人讲道理,人有理性,而道理和理性把人引向间接的生存……人失去了一部分直接性,这也许是一件让人叹息不止的事情。但这是人的宿命”。“自从人有了语言,自从人生产工具,我们就开始通过中介和世界打交道了”;“理性和科学不是一切。为了防止科学主义统治我们的生活,我们绝对有必要认清事实和论证的局限,从而能有效地发扬科学精神,坚守理性。相反,用非理性冒充讲道理,用作伪掩盖事实,不但不能减轻科学主义的统治,反而与科学主义联手加深了这种统治”。所以嘉映不但批评“后现代主义”表面上对抗科学主义,实质上却在与科学主义“共谋”,而且对人们津津乐道的海德格尔后期思想颇为不以为然。书中最后十来页讨论了“海德格尔语言思考的一些疑点”,提出了八点质疑。据我看,这八点最基本的是两点,即:一、“既然明知道独特的东西讲不出来的,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保留在心里,而非要尝试把它讲出来”?二、“离开了概念语言,思考究竟还有没有自己独立的言说方式”?这两点实际上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原则:把凡是(用概念语言)能说的都说完,对不可说的则应保持沉默。与维特根斯坦不同的是,嘉映在这两点的基础上还归结到第三点:“海德格尔再三声称,存在需要人,语言需要人,但是在他的思想脉络里,我们始终不知道为什么需要,因为他始终不去留意‘世界的’或‘世俗的’语言具有何种建设性的意义”;“如果语言自己就会说话,我们就不知我们凡人能对语言做出何种贡献。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之言那样自足,我们简直看不出为什么还需要人的言说,哪怕是诗人的言说”。这就是说,嘉映的根本视角还是不那么时髦的“人学”、“人本主义”,以及由于坚持人本主义而坚守理性的基本立场。我们之所以非要把不可言说的东西说出来,并非因为某种(如维特根斯坦)语言运用的错误,而是因为我们是人,是“理性的动物”或“说话的动物”,只有说出来我们才“存在”。“概念语言”虽然不能概念“诗”的语言,但无疑诗也不能完全取代思的概念。海德格尔自己虽然也作诗,但毕竟只是偶尔为之,他的大量作品仍然是概念语言。更何况诗所借重的语言本身根本说来无一不是概念,即一种与世界打交道的作为“中介”的符号。诗的直接性是以语言的间接性为前提的,而间接性是人的“宿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End 赞 (0) 相关推荐 蓝江 | 杏子鸡尾酒里的哲学:境遇中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咖啡馆》书评」 根据排版需要 对部分高亮与段落分布进行了修改 杏子鸡尾酒里的哲学:境遇中的存在主义 蓝 江 一个昏暗的午后,我独自斜靠在书房的座椅上,呷一口已经半冷的咖啡,随手拿起了旁边的一本书,封面的色彩略显黯淡, ... 文徵明行书自作诗(入门连岭翠),纸本。嘉... 文徵明行书自作诗(入门连岭翠),纸本. 嘉德2011秋拍,成交价2127.5W.@逐真 @李汀婉 社会批判论 |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 编辑:学长 01 赫伯特·马尔库塞 01.地位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美国德裔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02.生平 马尔库塞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 191 ... 「哲学」是什么?人类一无所知!【近现代哲学乱谈】(上) 文稿1w字,视频42min.我强烈不建议你直接看文本,你会错过我在视频中插入的原文引用和图示引导,文本仅供后期查阅用. 一.给我一个机会好好说:哲学到底有什么 今天我们简单聊聊近现代哲学. 讲之前,先 ... 思想者的性格 | 邓晓芒评陈嘉映和赵汀阳 转自第一哲学家公众号 ID: firstphilosopher 陈嘉映:随处可见的底层智慧 陈嘉映和我同属"文革-知青'的一代人,就从他的<冷风集>谈起吧.该书中的"摘 ... 陈嘉映:海德格尔其人其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9.26-1976.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其人其事 文|陈嘉映 一.海德格尔简传 说 ... 陈嘉映:浅谈成对的概念 关于成对概念,现在流行着一大套说法,例如:本质/现象.主观/客观等二元性是西方哲学特有的痼疾:西方人重分而中国人重合,一个主要证据就是西方哲学采用两分式的思维而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应当克服二元性,能够 ... 著名学者陈嘉映谈科普阅读 全文字数:2300 字 预计阅读时间:5.5 分钟 读书就像生活,一人一条道,很难总结出通用的方法.无论何时,冠者五六人,列坐其次,各自讲讲自己的读书经验,都是乐事. 青少年时期,小说.诗歌是我读书的 ... 陈嘉映谈李泽厚:作为思想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没人能超过他 李泽厚或许是将很多人引入哲学殿堂的第一人,在李泽厚之前,那些令人感到陌生的哲学理念或许只是一鳞半爪地被偶然拾取,李泽厚之后,随着他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中国哲学开始 ... 陈嘉映:他教给我们什么 | 今天一起读维特根斯坦 他教给我们:我们是怎么看待快乐的.怎么看待世界的.怎么看待友谊或者爱情的.--我们总是看不见这个世界的真相.维特根斯坦的意思是这样的:哲学通过消除掉这些迷惑,最后看到我们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 陈嘉映:快乐四论 文|陈嘉映 ▍快乐与利益 把快乐和善好等同起来,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被称作"快乐主义".快乐主义者并不否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一味快乐,而是不得不经常去做很不快乐的事情 ... 陈嘉映:真理、科学、知识分子 陈嘉映,1952年生,曾先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从感觉开始><无法还原的象><哲 ... 陈嘉映:善“不与恶做对” 多半时候,一句话里用上的是一对反义词中的一个,两个同时用就不成话--我们不说天冷热了,向前后走.直接说出来的是反义中的一端,反义的对称性在台后给予语义支撑.这种不在现场的(in absentia)语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