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发展史上最后的亮点 龙泉窑为何在明代以后淡出历史舞台?
明早期龙泉窑在烧造工艺和制品面貌上都沿袭了元代的方式和特点。根据大窑枫洞岩考古发现,洪武、永乐二朝,龙泉青瓷与景德镇瓷器一样同为御用瓷器。除了在国内高端市场占有重要席位之外,这一时期的龙泉青瓷仍是主要的外销瓷品种,以主角身份参与世界经贸和文化交流,其产品流布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明早期龙泉窑是中国青瓷发展历史上最后的亮点。
1464年,刚刚即位的成化皇帝发布了一道命令:“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造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龙泉窑位于浙江,皇帝命令从诏书下达到当地开始,不允许再烧制瓷器,违令者还会获罪。
明 龙泉窑青釉刻花葡萄纹大盘 故宫博物院馆藏
龙泉窑并不是一般的窑口,其烧制的青瓷冠绝天下。龙泉窑曾烧出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被誉为青瓷艺术的巅峰,龙泉窑在明朝初年也曾是皇家“供用器皿”。根据《大明会典》记载,龙泉窑在洪武年间需为宫廷烧造皇家瓷器用具。哪怕到了天顺年间,(成化父皇的年号)仍有内管监督龙泉窑烧制瓷器。为何成化刚做了皇帝,就把龙泉窑废掉了呢?
青釉刻花庭院芭蕉纹执壶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洪武、永乐时期龙泉官器的主要器型:有玉壶春瓶、梅瓶、执壶、大墩碗、折沿盘等。盘、墩碗、梅瓶的胎都比较厚;玉壶春瓶、执壶、小碗、菊瓣纹碗的胎比较薄。胎色较白,少数白中泛灰,胎质比较细腻。多次施釉,从断面看,以施三层釉为多,但一些器物内壁釉较薄,一般只施一层釉。
青釉刻花葡萄纹盘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釉色均匀莹润,质感成熟沉稳,以梅子青为主基调,也有粉青、灰青,少数呈黄色。每一类都分素面无纹与刻花两种,花纹相同的器型规格也基本一致。除梅瓶、玉壶春、执壶等器型削足垫烧外,大部分裹足施釉,外底部挂掉一圈釉,用来垫支具。
明 龙泉窑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 龙泉窑青釉刻花石榴式尊(底部) 故宫博物院馆藏
龙泉窑衰败的原因
1、成本高
明朝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有这样一段描述:“价高而微课逐厚,自后器之出于琉田者,已麄陋利微,而课额不减,民甚病焉。”这段文字说的就是龙泉窑,大概意思是龙泉窑的瓷器卖太贵了没人要,卖太便宜了不划算……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增加陶瓷烧制从业者的负担。
明 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 故宫博物院馆藏
2、工艺差
乾隆二十七年的《龙泉县志》记载:“明正统时顾仕成所制者,已不及生二章远甚,化治以后质粗色恶,难充雅玩矣。”皇家选用瓷器不单单看实用性,还有成色,可能还会用来把玩。据这段文字描述,龙泉窑从正统年间开始质量越来越差,到了成化年间材质差、色泽不好,难怪会被皇家排斥。当然,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质量差的瓷器普通人也不喜欢。
明洪武 龙泉窑青釉刻花龙纹盘
明洪武 龙泉窑青釉刻花玉壶春瓶
3、竞争对手的崛起
除了前面提到龙泉窑自身存在的问题,竞争对手的崛起也是龙泉窑衰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元朝甚至更早的宋朝,江西景德镇的名字开始在瓷器圈里频频出现。提到青花瓷,人们能想到景德镇;提到釉里红,是景德镇人民劳动的成果;还有什么影青瓷、玲珑瓷、粉彩……那么,龙泉窑有什么?龙泉窑只有青瓷,并且从元朝开始成品越来越差。
明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荷纹盘
这一时期瓷业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景德镇一家独大,成为了生产规模最大、产品质量最高的窑场,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官窑也设立于此。其生产的青花瓷成为国内外市场的主流产品,其他新颖瓷器制品也广受欢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明中晚期龙泉青瓷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淡出历史舞台,龙泉窑生产规模开始逐渐缩小。
虽然说竞争对手的崛起导致龙泉窑走下坡路,但根源还是在龙泉窑自身。专注烧制青瓷没有错,青瓷毕竟是龙泉窑的特色,问题在于没有创新。自从南宋烧制出粉青和梅子青以后,龙泉窑几乎没了新的突破,到了后期只能烧制出粗劣的瓷器,那么被历史淡忘也就再正常不过了。但是龙泉窑火并未断绝,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文章图片来源自互联网,分享传播古陶瓷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