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离婚的100个理由:没想好这几个问题,请别轻易结婚

01
在网上看到一则关于《90后离婚的100个理由》的帖子,列举了100个看着好像风轻云淡又无比扎心的离婚理由,比如这些:
没办成婚礼只是因为筹备结婚过程中的意见不统一,最后不欢而散;
受不了“妈宝男”而分开;
婚前小公主,婚后成保姆;
不能理解对方和对方的兴趣;
因为家务分工不明确而离婚
民政部的一组数据显示:
2017年上半年,中国有558万对新人结婚,185.6万对旧人离婚,离婚率达到33.3%。
也就是说每三对结婚,就有一对离婚。
年轻人的观念越来越开放,不再像老一辈的婚姻那样过分讲究隐忍和凑合,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如果只是因为生活中一些琐碎小事轻易说散就散,婚姻就失去了其庄严和神圣性,于自己于对方,都是任性、不负责任的。并且就算是一段短暂的婚姻,表面或许表现得很洒脱,其内心多少都是痛苦难受的。
02
尽管婚姻对我们一生的影响深远,但很多人还是有意无意地选择匆匆步入婚姻,我们往往更愿意把精力花在筹备婚礼上,而筹备如何过好以后的婚姻生活却常常被忽视。
如果说为人父母应该经过考试,那么恋人结婚也应该有一场婚前培训吧,让伴侣双方在婚前能有深入透彻的准备,这样一来许多问题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例如:
1、婚姻幸福,只靠相爱是不够的。
在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中,说到许多人婚姻出现裂缝并导致最终分道扬镳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完整的爱”。
“完整的爱”由亲密激情承诺三部分所构成。
假如伴侣双方只存在亲密这一因素,那么只能称之为喜欢,少了激情和承诺,所爱的对象便和你珍爱的某个物件差不多,可能有兴致欣赏、把玩,却无意表现忠诚;
只有激情的爱就像是疯狂的火焰,来势迅猛,却也短暂,潮起潮落后空无一物,斯腾伯格称之为糊涂的爱;
只有承诺的爱称为空洞的爱,没有激情、没有亲密,而只是靠着诺言和责任感苦苦支撑着。这有点类似我们老一辈的婚姻状态。
热恋期的人们不难拥有这样三者具备的“完美爱情”,可是一旦进入婚姻,随着生活中琐事的增加和感情的淡化,激情便会随之消退,甚至亲密感也会降温。当我们从这种最热烈的感觉中走出来时,那些我们在相爱时很少注意的分歧就会暴露得越来越明显。
建立一段稳定、持续的爱情并不光靠亲密,而是需要恋爱双方耗费更多的努力来调节这三者间的关系。
2、结婚前,一定要先看对方的父母。
每个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着自己父母的影响。无论父母身上的优点还是缺点,大多数人都要比自己想象的更像自己的父母。
比如沟通方式,举个例子,如果你留意到对方父亲在和母亲沟通过程中经常有意无意地打断母亲的讲话,自顾自地讲。那么你就可以想象你身边这位未来的伴侣大概会是什么样子了。
因为我们从小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那些不太好的沟通方式自然习以为常,并且自己也很难发觉这种沟通方式的问题,相反,我们还会认为这很正常。
直到我们走出家庭,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后,我们可能才会发现自己沟通方式的不足,但即便如此,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不自觉地习惯性使用。
黄晓明曾在“鲁豫有约一日行”节目中谈到很感谢自己的父亲。结婚前,Angelababy去见黄晓明的父母,她发现黄晓明的父亲每次在外面吃到好吃的,都会打包一份回来给他的母亲。正是因为父亲对母亲的这份好,让Angelababy有了嫁给他的决心。
因为Angelababy觉得,有这样的父亲做榜样,儿子自然也会有这样的优点,她因此确信,黄晓明是一个可以托付的男人。
两个人合不合适,要不要走进婚姻的殿堂,结婚前就应该先打探清楚,尽早去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性格、人品,看看对方父母的婚姻状态和相处模式。
3、家务,是两个人的事。
“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在家带孩子做家务”,这大概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中国男人和女人都认同的明确分工。
2018年,一份报告显示:男女双方工作时间都长,但中国男性家务时间仅48分钟,而女性每天要投入155分钟,是男性的3倍还多。
时代在进步,女性地位在提高,越来越多女性在各个工作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女性意识在提高,儿男性的观念还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里时,我们就会发现,家务分工不合理会成为破坏夫妻关系的杀手。
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双方对家务的认知问题,比如,可能很多男方会认为,让他的朋友知道他在家里洗碗会很没面子;而女方却认为洗碗是成熟男人的标志。于是洗碗这件事就会成为双方感情的重担。那么,双方在婚前就需要好好商量并达成共识,了解双方各自的特长和喜好,形成互补,做好各自的角色分工。
或许有些人在婚前完全没有做过家务,但要明白,家是两个人的,如同一个脚踏车,左脚与右脚一起踩才能前进,没有人喜欢做家务,也没有人开始就能做到满分。生活本来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两个人都能共同享受这些简单的小幸福,那日子才会过得有人间烟火。
3、金钱观不同,危机重重。
两人生活在一起很自然就会涉及到日常生活开销,两人的钱财怎么分配、谁做主等问题。如果双方的金钱观不同,一个主张节俭,另一方倾向于消费更多,那么产生的分歧就会很多,比如每个月收到账单时,可能节约的那方就会有所抱怨,金钱往往是击垮一段感情的最主要因素。婚恋中,见过太多由钱引起的争执和冷战。
美国知名的财务顾问帕尔默夫妇曾他们的著作《影响夫妻关系的5种金钱人格》中写到5种金钱人格:
省钱王:能省则省。
消费狂:不管有钱没钱,就是买!买!买!
冒险家:追求消费或投资的刺激。
求稳者:肯花钱,前提是要万无一失。
随性者:花不花钱全凭感觉。
一个人的金钱人格可能不止一种,而是两种以上的组合体,当你不了解对方的金钱人格时,很容易就会消费观不同而引发抱怨或指责,也许你只是就事说事,但在对方眼里,质疑、攻击我的金钱人格,就是针对我个人人品,所以金钱问题比其他问题更容易引发争吵,也更伤感情。
帕尔默夫妇提到,如果不了解彼此的金钱人格,不从这个层面着手去处理生活中的财务问题,就会很容易引发这几种不良习惯,也称为财务不忠:
  • 财务分离,夫妻双方各自设账户,这本身很好,但问题在于,这个或这些帐户是否透明,如果不透明,就会让对方有被欺骗的感觉。
  • 过度消费和债务,如果消费狂和冒险家不能抑制自己金钱人格中的冲动天性,过度消费,这时夫妻间就开始有了小秘密,开始撒谎、隐瞒、甚至借钱填坑,不停用一个错误掩盖另一个错误,形成恶性循环。
  • 缺乏计划,或对财务计划不认真实施,这会让“求稳者”焦虑、抱怨,产生矛盾。
  • 过度控制,如果婚姻中一方牢牢掌握着所有的钱,另外一方一定会出现财务不忠。
  • 金钱秘密,一方背着另一方藏钱。
婚姻中引发的金钱问题,并不仅仅是穷或是小气、挥霍,更多是因为这些问题背后所潜藏着的金钱人格。
4、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原生家庭的事。
如果你认为婚礼之后就是你们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你错了。当你结婚时,你也与对方的原生家庭连接在了一起。即使是离开父母组建自己的家庭,双方的父母都仍然期待着能在你们心中拥有重要地位。
他们也许各自都带着一些固有的行为模式,让你觉得不舒服或很厌倦。比较典型的还是婆媳问题。
有数据调查显示,自2009年以后,80后“独一代”的离婚率日趋上升。而这其中,70%是因为双方父母不合理干涉导致。
必须承认,伴侣的父母是与你不同的个体,当你发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和你有很大差异时,你该如何与他们建立积极正面的关系呢?
磨合是一个过程,首先要学会站在他们的立场去倾听,通过倾听,你会更了解明白伴侣父母的观点,理解他们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们对自己的观点有多坚持。
大多数人内心深处其实是不愿意或没有耐心聆听别人倾诉的,而我们耐心听对方讲话的目的,经常是为了找出对方的破绽来证明自己立场的正确,这就导致了无休止的争论。
其次是学着用协商的方式处理分歧。而以请求的方式进行协商的效果,会大大好于你以要求的方式进行协商。
当然,如果面对的一边是不懂得退出的父母,另一边是不懂得如何拒绝的子女,那么毫无疑问这场婚姻将变成角斗场,往往都是惨烈收场。你必须重新考虑是否应该继续这段感情,开始这样的婚姻。
03
相信每个人结婚都是因为爱情,没有人是奔着离婚去的。大量数据和事例表明,导致离婚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我们缺乏对婚后生活的各种准备,以及欠缺在亲密关系中与伴侣一起携手面对生活的能力。
不管生活工作,我们都愿意接受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却对装备自己进入婚姻生活的意识非常忽视,总以为凭着相爱就能一头栽进去一直到老,可惜的是,婚姻也像两个人经营一家公司,综合能力的不足注定会让自己磕磕撞撞,甚至公司倒闭收场。
婚姻不是摆在市场上那些廉价的菜,别轻易地结婚,也别轻易地离婚。
学习、掌握更多能让自己婚姻幸福的能力,才是正经事,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完美伴侣”。
最后,喜欢大家给小楼点个“在看”,欢迎“分享”文章,一起修行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