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往事——两个保姆的故事一段遥远的宿债
小时候的记忆不管过了多少年,那些人那些事,总会不经意间在你的眼前飘过,恍恍惚惚,如梦如幻。当时不清楚这些记忆中所有的故事,当时不知道这些故事中蕴藏的内涵。长大懂事了对一些事物感到好奇,就有一种去探究的意愿。现在,媒体发达途径众多,只要你想了解,深入下去就会有结果。比如有这样一件当时在舟山民众中牵扯到千家万户的事。
当年22军根据中央指示驻守海岛,许多山东籍老同志与江苏、浙江入伍的女战士们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开始了家庭生活。
那个年代实行供给制,夫妻俩都没有薪水,日常吃、穿、住及孩子出生后家里请了阿姨(保姆),费用全部由公家支付,一直到1955年以后,供给制改为薪金制。
部队中的小家庭一般都有阿姨,政策允许一个孩子可用一个阿姨,两个孩子可有两个阿姨,这个政策在当时不但帮助了那些刚刚为人父母的年轻军人,也无形中帮助解决着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1950年时舟山一小岛老照片
那一年一万多家庭瞬间破碎
1950年5月17日解放大军进驻舟山定海之前,解放军强大的攻势和压力,加上苏联的援助失去了制海权和制空权,迫使蒋介石最终下定决心,为保存实力秘密撤军台湾。
当时蒋军在舟山共有四个军125000人,为扩充兵员,临走前在舟山许多岛上疯狂抓丁,致使上万名男丁被迫充军。一时间上到五十多岁老头,下到十三、四岁儿童,青壮年男丁更是无处躲藏。一时间哭爹喊娘,呼夫唤妻,遭至一万三千多个家庭瞬间支离破碎。
蒋军秘密撤离舟山时的定海码头
5月13日至16日蒋军秘密撤出舟山群岛,迅速带走原有兵丁及岛上百姓近15万人,包括一部分国民政府工作人员和自愿去台湾的有钱人。短短数日内这种大规模的妻离子散给岛上民众带来极大灾难,致使父母与儿子、丈夫与妻子、父亲与子女之间隔绝长长三十七年的光阴,演绎了一出出人间悲剧。也把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留给了刚刚建立的新政权。
舟山群岛只要有人居住的岛屿,经蒋军如此抓丁洗劫后,留下大量妇女成了家中维持生计的主要劳力。在那个年代,没有文化,缺乏体力,拖老带小,一家人生计何在?
这时候许多定居海岛的老战士、成家立业后的小家庭,孩子们陆续出生了,正需要请人帮助管理家务,照顾小孩。
就这样许多失去了丈夫的妇女走进了解放军军人的家庭。
年轻的杏元阿姨
杏元年轻,有一张说不上漂亮却比较清秀的脸庞,结婚时间不长,还没有孩子。没有任何征兆的家庭突然间破碎,同样年轻的丈夫,像被一股疯狂涌来的冲天巨浪,瞬间卷入大海一样,只知道他在海的那一边,却从此再无音信,无影无踪。可是生活还得继续,家中还有爹娘,毕竟她还年轻,前面的路还很长。
杏元阿姨大约在燕子家待了有四年左右,那时候燕子在幼儿园,进进出出的杏元阿姨,常常带着弟弟,小男孩喜欢她,整天围着她转。可她毕竟还年轻,为那远在天边毫无希望的婚姻守着寡。可天长日久总得有自己的小家庭啊。后来经人介绍她改嫁给了一个部队的基层干部,据说小日子过得还可以,婚后有时也会来燕子家串门儿。
命运让杏元这个年轻的女人第一个丈夫嫁了个国民党的兵,第二个丈夫嫁了个共产党的兵。在社会大变革中,人的命运就像风筝一样随风飘荡,自己无从选择,也难以把握。
大块头阿姨
大块头阿姨其实也只是比别人显得丰满肥硕些,因为那个年代胖的人不多,加上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人对她一致“大块头”的称呼,就更显出她的胖来。她个子不高,大大的脸庞,顶着一头似乎总也理不顺的烫发。就叫她胖阿姨吧。
胖阿姨的家在乡下,是定海人口中的“岙里人”。两个儿子,大的叫四海,小的叫龙海。四海文绉绉,留着乡村小男孩贴在额头的整齐头发,比燕子大几岁。龙海没有哥哥文静,板刷似的头发根根竖着,充满活力一刻也不消停。孩子们常来看妈妈,他们一来大家都高兴。
燕子曾跟胖阿姨和小哥俩,去过几回她们在乡下的家。从北门外的舟山医院步行往西,穿过山岗、树林、小河,兴冲冲走在乡间小路上。
路很远,总是在走着走着,感到走不动的时候,到了。
一座平常的乡间农家小院儿,砖木结构的房子泥巴的地,房前种蔬菜,屋后有竹林,家里好像还有个笑眯眯的老奶奶。
1965年燕子全家跟着父亲离开海岛来到上海,胖阿姨也随同一道。那段时间她想儿子偶尔会流泪,三个月后胖阿姨离开上海回了海岛。
临别依依不舍,多年的朝夕相处她已成为燕子家庭中的一员,可是大上海再好,孩子们不在身边总不是自己的家。
抹一抹泪,她走了,燕子和妈妈一直送到十六铺码头,看着她上了船。
在舟山长长一段时间里爸妈工作忙,家里买菜、烧饭、洗衣、孩子们的生活琐事基本都由阿姨打理,阿姨十分尽心,天长日久朝夕相处,孩子们也在心理上对阿姨有了满满的信任和依赖。
那个时候在许多军人家庭中与阿姨的相处不是雇佣关系,是十分自然而平等的,哪怕无意的过失铸成大错。燕子的弟弟被开水烫伤了脖子,妹妹从花坛跌落摔断胳膊,延误了救助时间而不得不送去上海医治。当时两个阿姨都吓得不轻,深知过错,爸妈当然着急,也有责备批评,但并没有以雇主的姿态严厉训斥,也没有造成相互关系的疏离,倒像一家人之间保留着非常自然的恩义交融。人与人之间是以心换心的,之后她们更尽心了。
时光流逝,二十多年过去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海峡两岸开始了中断三十七年的交流沟通,许多台湾老兵几经磨难回乡省亲,舟山群岛一度返乡不少台湾老兵。
一位来自定海的朋友讲起了胖阿姨。也不知哪一年她嫁给了一个在蔬菜农场工作的鳏夫,把自己变成了阿发嫂。
没曾想几年后从前的丈夫竟从台湾回来了,思来想去她又回到那个男人的身边,挂金戴银在当时的定海城着实风光了一阵。可是打点好胖阿姨和自己的孩子们以后,那个男人又返回了台湾。三十多年的光景,男人在台湾又成家有了孩子,他还要打点另一个家。
据说回台湾不久男人就撒手西归了。是历经多年的思念后心愿已了?还是......?那就尘埃落定吧,两岸亲人们默默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局。
两个孩子早已有了自己的小家,胖阿姨又回到阿发身边继续当他的阿发嫂,但她与阿发之间已有了这段感情上的过节,过去虽不富裕但还温馨的光景已经过去,凑合着过吧。郁郁寡欢的胖阿姨几年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胖阿姨在时局的变迁中,饱尝着命运的捉弄。从家庭的结局,海峡两岸经历三十多年的分离而破碎的家庭,终于能够团聚,了断了前半生的宿债。但从生命的角度,她和她的前后两任丈夫都重履了一遍情感的煎熬和生离死别,其中的无奈与悲哀,又有谁能分担一二呢?
有言道,时代的一粒尘土掉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此言不假。
珍惜此生的缘,走好余生的路
这是两个与燕子家有关的舟山阿姨的故事。
也许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沿革,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把握不了的。但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际遇和缘分,以及那藏在每一个瞬间和细节中的美好,是我们应该也可以把握并珍惜的。
不同的经历也好,相同的遭遇也罢,构成了这个色彩斑斓的大时代。特别是走过了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 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甚至更为惨烈的事实都在告诉我们人生的不易。
让我们珍惜生命中所有的友情、所有的美好,走好余生的路。
摄 影:迟 明 尊
老照片由网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