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的消极体验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消极体验

摘 要: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往往会产生几种典型的消极体验。首先是参与科研的项目内容太过简单机械;其次是读研期间未撰写和发表论文很惭愧;最后是接近发表但未能坚持到成功很遗憾。

硕士研究生通过参与含金量较高的科学研究项目和课题,能够在整个科研过程中保持与导师、相关学者以及优秀学长的知识交流和思维碰撞。这有助于提高硕士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其严谨周密的科学研究思维;同时也能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从而掌握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建立开阔的学术视野。但是,这些理论上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都能实现。通过对A校b院教育学硕士生的访谈,能够发现学生们在参与科研中也存在一些消极体验。

一、参与科研的项目内容太过简单机械

调查中一位教育技术学的硕士生提到,自己在科研中被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每天要帮老师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这种工作很机械,其运算程序做的就像是机器人的工作,让谁来做都能胜任。所以会觉得虽然做了那么多,但没有什么进步空间。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在参与科研时,也容易有这种感受,认为每日琐碎的资料搜集整理,既花费很多时间,也很难感受到变化和成长。对于硕士生而言,一般都很期待能够分担导师的工作、在做项目中贡献一点力量,毕竟从中也可以锻炼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但研究生如果长期从事技术含量过低的活动,也会心生不满。这种低创新要求的科研活动,被研究生称为“杂活”。但是一旦被分配了这样的任务,学生们往往还是会选择积极适应。尽管项目比较无聊,但是结项的时候导师会把他们的名字写进参与者名单,将来找工作就可以把“曾参与科研项目”写在简历里,能够为就业加分。

二、读研期间未撰写和发表论文很惭愧

A校b院对硕士生的论文发表没有硬性要求,导致很多硕士生对于论文发表的态度比较“佛系”,认为发论文要随缘。因为论文发表需要学术水平的积累,必须具备能力才行。如果没有能力而乱写和拼凑,甚至花钱买刊,那就违反了发表初衷,导致学术不端。在这样的心态下,硕士生们轻易不投稿,自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研三找工作时才发现,好的单位或者高级岗位,对发文章往往有要求。如果完全没有发表过论文,就显得没水平,会让对方感觉你没有发展潜力、没有培养前途。所以不发论文会损失不少求职机会,让人心生遗憾。

论文发表的佛系态度有利有弊。硕士生们将不发论文归因于“自我感觉积累不够,不愿制造学术垃圾”,拒绝“为了发表而发表”。他们对于学术的态度比较敬畏,是抱着对学术负责任的态度。这有助于端正学术风气,减少了学术不正之风。但另一方面,“文章不写半句空”也要因阶段和水平而异。在硕士生阶段,阅读创造价值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将专业阅读和问题研究相结合。研究生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用阅读和写作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尽管文笔还显稚嫩,学术水平还有缺陷,但学术“新手”总要有个成长过程。而且如果选题恰当、得到师长的学术指导,的确可能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这样才能在短暂的三年“证明自己的研究生没有白读”。

访谈中还发现了“同伴比较”加剧了遗憾感。主要是本科同学间的比较,本科时大家的专业水平差不多,但研究生三年读下来,论文发表方面却可能拉开很大差距。在进行原因反思时,有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归因:一方面是消极的自我暗示,写文章时总是觉得自己不行,内心非常沮丧,就坚持不下去。消极的自我暗示作为一种有害无益的主观想象,会降低主体对自我的要求和期待,从而导致个体放弃对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学校在论文发表方面的氛围不够,学校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就容易随波逐流。相反,如果A校有硬性规定,逼着大家去发论文才能毕业的话,学生们的论文发表数量肯定会多一些。

三、接近发表但未能坚持到成功很遗憾

良好的“问题意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许多研究生都不乏一定的问题意识,但如何将问题意识转化为实际的科研成果,却有不同的能力和表现。硕士生有时在做作业的时候,可能突然会产生一个想法,希望针对某个问题写篇论文,也不浪费之前做的准备。可是一旦作业交上去,这种想法就变淡了,时间久了甚至会彻底忘掉。当然,这主要不是健忘,更多的还是偷懒,不想给自己增加额外的任务和压力。所以,如果当时做作业的时候能坚持拓展和深挖,一鼓作气把初稿写出来,三年的结局也许就完全不同。也就是说,硕士生应该有想法就写出来,这既是指不要浪费自己的思想火花和文献积累,也是说想发文章就立刻开始写,不要拖黄了。时间久远、灵感逝去,必然导致论文写作半途而废。

与此相反,有些硕士生能够“坚持到发表”。调查中有学生每次上完一节课就会写一份上课感想,将自己课堂上产生的多个灵感进行整理和积累。时间一长,就能挑选出自己最有兴趣的灵感进行深入挖掘,然后围绕它搜集资料,进行专题阅读,最后撰写成文。可见,学术的创作灵感稍纵即逝,研究生在平时的课堂和课下学习及交流过程中,一定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并且做到积极思考、及时搜集资料,然后将飘渺分散的思维变成文字。日常积累材料、及时捕捉灵感、不断完善思维逻辑,再加上文笔表述的不断完善,都可能将论文发表的目标尽早实现。

但是,学术发表之路对于初学者来说毕竟荆棘丛生,最终发表论文者只是少数。在追求论文发表的过程中,有些人坚持下来了,他们将平日在课堂上、讲座中、读书会上获得的灵感,及时记录和整理出来,并积极搜索相关资料,不断进行文献整理与分析,在导师的指导下,有些人写出甚至发表了论文。也有一些人利用研究生的三年时光,专注于基础积累,着眼于为将来的学术道路做铺垫,选择养精蓄锐,暂时不发表论文,等成功进入博士生阶段再厚积薄发。但是,更多的学生只是观望或者浅尝辄止,在学术发表的道路上早早放弃。

总之,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也会产生消极情感体验。项目内容太过简单、未能撰写和修改论文、接近发表但未能坚持到成功,都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感、惭愧感和遗憾感。

(0)

相关推荐

  • 如何判别研究生论文质量

    作为大学研究生导师,论文评审(投稿和学位论文),几乎是每年的常规程序性工作.除了对自己的学生论文严格把关外,还要对校内外研究生论文进行评审. 博士生论文与硕士生论文的评审标准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不同层次 ...

  • 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的载体是课题,关键是导师

    硕士研究生的"研"字底色亟待增强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08-12 10:36作者:张端鸿(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发起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学习 ...

  • 397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的积极体验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积极体验 摘 要: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往往会产生几种典型的积极体验.首先是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很有收获:其次是论文写作化思想为文字很有成就感:最后是发表论文的过程虽然 ...

  • 387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中的消极感受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学习感受:消极 摘 要: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感受存在一些消极状态.首先是"趋异",学前教育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差异悬殊:其次是"递减",入学后大 ...

  • 379陈何芳:硕士生综合测评制度的“冷遇”

    关键词:硕士生:综合测评制度:冷遇(效果:教师:学生 摘 要:硕士生综合测评制度通常会遭遇三个方面的"冷遇".首先是效果适得其反,现实中的制度异化因奖惩滥用而导致行为扭曲:其次是教 ...

  • 401陈何芳:硕士生受益于哪些同伴交往

    关键词:硕士生:同伴交往 摘 要:硕士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都受益于同伴交往,涵盖了一些典型情境下的特殊缘分.首先是图书馆学友因学术梦想而互动成长:其次是项目组学长因同门学缘而传承相继:再次是宿舍的同伴因 ...

  • 402陈何芳:硕士生眼中的“好导师”是怎样炼成​的

    关键词:硕士生:"好导师":炼成 摘 要:硕士生导师要想成为学生眼中的"好导师",必须加强各方面的修炼.首先是更新观念,从师道尊严到强调"学术育人&q ...

  • 404陈何芳:硕士生“师生匹配”的困境与出路

    关键词:硕士生:师生匹配:困境:出路 摘 要:硕士生的"师生匹配"并非易事,现实中存在着双重困境.一方面是新生未做信息搜寻或信息分析失策而有碍师生匹配,另一方面是院系招生和导师分配 ...

  • 407陈何芳:硕士生成长需要怎样的“管理保障”

    关键词:硕士生:成长:管理保障 摘 要:硕士生的成长需要院校层面优化管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等方面给予制度和资源保障.其一是师资管理,强调招收.培养.留住和用好优良师资:其二是导师管理,要求增强&qu ...

  • 408陈何芳:硕士生消极学习状态的乐观解读

    关键词:硕士生:消极学习状态:乐观解读 摘 要:硕士生常常会陷入消极学习状态,但可以从乐观的视角进行解读,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与动力.首先,动机不纯不影响受教育权:其次,态度不端正不是道德问题:再次,学 ...

  • 409陈何芳:硕士生“迷茫”和“无能”感的乐观解读

    关键词:硕士生:"迷茫":"无能":乐观解读 摘 要: 硕士生常常会产生"迷茫"和"无能"的感受,需要开展一些乐观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