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老迈昏庸,听信太监一句话就斩杀两员大将,后无奈逃出皇城
文/冯玄一
说到太监专权,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明朝,可能是魏忠贤。但是,太监之祸在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不是明朝而是唐朝。在唐朝,宦官控制了军队,控制了朝政,主持皇帝废立。魏忠贤那点儿小把戏在这些唐朝权宦看来,简直是小儿科。
唐朝从安史之乱后,太监就开始登上了权力舞台,一直到唐朝灭亡,都没有哪个皇帝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顽疾”。唐朝中晚期,一批批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有自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和王守澄,有经历六代皇帝而恩宠不断的仇士良,还有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这些人在小编此前的文章里都有介绍。今天,小编给大家说说唐朝的另外一个太监,边令诚。
这个太监有什么过人之处吗?有,他不做好事,专门陷害朝廷大员,他曾坑死了大唐三大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
边令诚主要活动于玄宗朝。在安史之乱前,他就是宫里一个举足轻重的太监。此人出身以及如何晋升的,史书上罕有记载。只知道他和唐玄宗身边的另一名著名宦官高力士关系不错,高力士曾对玄宗说,边令诚“识大体,忧社稷”,是个可造之才。
唐代宦官之所以那么牛,权力那么大,主要是因为朝廷让宦官参与了军事。安史之乱后更是让宦官执掌禁军。
边令诚一方面谄媚皇帝,取得信任,一方面参与军事,大肆索贿,坑害将领,是个十足的大坏蛋。
唐天宝六年(747年),唐朝名将高仙芝率军击溃了依附于吐蕃的小勃律国,俘虏了小勃律国的国王。这年八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凯旋而归。九月,大军行至婆勒川连云堡时,与宦官边令诚会师。
当时,高仙芝的官职是安西副都护兼安西四镇节度副使,正节度使是夫蒙灵詧。按照惯例,副将打了胜仗,应该有主帅起草奏章向皇帝汇报。但是,高仙芝却绕过了夫蒙灵詧,直接向朝廷上表汇报战功。这让夫蒙灵詧大为光火,然而高仙芝是有功之人,夫蒙灵詧也不敢拿他问罪,他气愤地骂道:“吃狗屎的高丽奴才”。
此时的边令诚对高仙芝十分崇拜,见高仙芝打了胜仗反而被夫蒙灵詧臭骂,心有不平。回到朝廷后,他对上奏玄宗,把高仙芝的功劳大大夸赞了一番,然后又说主将夫蒙灵詧处事不公,让高仙芝日夜忧愤。最后,他又说了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杀伤力极大的话:“仙芝立功而以忧死,后孰为朝廷用者?”玄宗听到这里,呵呵一笑,便下令撤了夫蒙灵詧安西节度使之职,调回内陆听用。而让高仙芝代替夫蒙灵詧,担任安西节度使。边令诚一句话,就让这位名将的人生达到了顶点。由此可见,这个宦官说话的分量。
应该说,让高仙芝担任安西节度使是个不错的安排。然而,边令诚之所以为高仙芝说话,不是出于国家利益考虑,而是从他自己的好恶出发了,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考虑的。一旦他的好恶和利益出现偏差,结果往往都是坏的。而这样的偏差,又是极容易发生的。
高仙芝因了他一句话得到升迁,同样也因为他的一句话,就人头落地。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令高仙芝与封常清这两位名将率军平乱。他需要这些守将平乱,但是对守将们却不放心,于是发明了让太监监军的制度,从此开了宦官监军之先河。第一个监军,就是边令诚。
然而安禄山刚起兵,势力很大,开战后唐军溃退。高仙芝率军退守潼关。边令诚到了军中,不考虑当前局势、不考虑战争形势,大肆索要贿赂。让高仙芝等将领十分反感。边令诚不懂军事,却要不懂装懂,向高仙芝提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军事建议,都被高仙芝否定了。边令诚由此对高仙芝怀恨在心。回到朝廷后,他对玄宗说:“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年迈昏庸的唐玄宗听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词后,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大唐的两员,就这样被一个太监给害死,令人扼腕。
玄宗斩杀了两员大将,心里的愤怒是泄了,但是战争的局势却丝毫没有好转。很快,叛军攻到了长安城下。
玄宗把禁宫的钥匙都交给了边令诚保管,然后就带着高力士、杨贵妃姐妹,诸皇子、公主、妃嫔和皇孙以及宰相杨国忠等一干亲信逃出了长安。当皇帝把禁宫的钥匙交给自己时,边令诚感激涕零,这是皇上对自己多么大的宠信啊!
可是,一夜之间,皇上的这份宠信忽然就变成了烫手山芋。叛军转眼就到,怎么办?
边令诚是见过世面的,知道此刻最忌讳的,就是犹豫不决。他当机立断,把钥匙封好,直接派人给安禄山送了过去。然后打开城门,把叛军放进了城里。他自己则趁乱逃走了。
肃宗继位后,他还想继续取悦新皇帝。可惜新皇帝有新欢,他已经成了“历史”。肃宗下令,将边令诚斩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