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彝录「汝窑鉴识秘藉」香灰胎篇(2)
鉴识,就是区分,就是认定,需要绝对的不同,和绝对的相同。任何含糊不清的区分、认定,都可能通向错误。
汝窑鉴识者需要反复不断地提纯认知。因为人们总是被自己所熟悉的知识欺骗。相比之下,逻辑更可信赖。
“汝窑是什么”,是汝窑所有认知的前提,界定汝窑不能是先验的,而应是批判的。考古,大部分是在按图索骥,图如果不清晰,肯定索不到骥。宝丰清凉寺窑,就是比着含含糊糊地一张图,找到的一头驴。
宝丰汝窑博物馆
今天,学藏两界流行着“狭义汝窑论”,“广义汝窑论”,“官汝、民汝、临汝”等等,许多理论和说法。
每每评论一件汝窑,大家总忘不了给它分分类。2018年10月苏富比拍卖的所谓汝窑洗,其宣传为:“典型清凉寺的”。
那其实是个“看食盘”,也叫牙盘,宗庙“时祭”用器,不是什么“洗”。它的确是汝窑,但却和清凉寺窑没有一点关系。
两宋时期,凡文及汝窑,不分三六九,汝窑就是汝窑,没有任何划类,也没有高低之分。
两宋时期,汝窑一词,如果是指窑器(有时也指汝州的窑场),皆不含糊地在指某种固定的,大家统一认同的一种窑器。
台北故宫汝窑图集的封面,放大看卷足漏胎处。
旧汝州民窑,包括清凉寺等贡窑,产出的,今人口中流行的所谓“汝窑”,宋时都被称为“青窑器”。这是细读两宋文献,不难得出的结论。
汝窑,根据史料推论,应该是北宋官窑产出的窑器,是汝州窑工“和雇”(一种仅存在于北宋时期的官府于工匠的合作方式)于京师官窑窑场,专给皇家烧造的窑器。
汝窑大多的独立特征都来源于,“礼神”和“黄河”两个元素。汝窑的香灰胎特征,既和北宋皇室的诉求有关,也和在开封府辖内的黄河冲积平原上置窑烧制有关。
清宫旧藏汝窑胎中的“黑芝麻点”实则是一种夹炭工艺,是一种在缺氧氛围下,1200也难以热解的焦炭细颗粒。
北宋官窑的窑器制胎多采用浆泥,而非坯泥。需要具有悬浮性的瘠性材料,焦炭的真密度为1.8~1.95kg/cm3, 视密度为0.8~1.08kg/cm3,焦炭的气孔率35%~55%。是北宋官窑浆泥模制胎体不可替代的选择。
注:瘠性材料在陶瓷生产过程中起骨架作用,防止胎体在干燥过程中变形、开裂。一般坯泥用的瘠性材料不适合浆泥。在没有良好的悬浮剂情况下,北宋官窑的浆泥模具制胎不得已采用了焦炭。
浆泥单面吸附制胎工艺,除了北宋官窑,历史上绝无仅有,因此,这种均匀分布黑芝麻点的香灰胎特征,当前,可以说是一个汝窑的踹门证据。
目前的坏消息是,我们正处在清凉寺等汝州民窑青窑器冒充汝窑的时代;但好消息是,所有的造假者至今都没有动“香灰胎”的歪脑筋。
汝窑瓷片断面看香灰胎
以香灰胎鉴识汝窑,只能鉴真,不能鉴假,因为只有部分汝窑,明显地具有这种特征。
不要看见黑点就惊呼汝窑,要想把真正的香灰胎和胎泥中由于其他原因产生的黑点区分开来,需要掌握许多香灰胎本质地东西,才可在疑似香灰胎表象面前有分析判断能力。
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在元概念上清晰,不然,我们走的越远,偏离就会越大。中国汝窑的学术研究,一直在古玩行几百年铺设的词语体系上,似是而非地跳舞,最后跌进清凉寺这个沟里,也实属正常。
香 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