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五年,任务艰巨——安徽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及“十四五”展望

安徽省一直高度重视种业的发展,“十三五”以来,种业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01

行业集中度提升

安徽省10家种业企业实现育繁推一体化:

总资产占全行业48%

种子年销售量为全省2/5

销售收入将近本省行业收入的一半

如宇顺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取得多个红稻品种审定及不育系认定,特色红米原材料销售渠道遍及全国,成为蒙牛、燕之坊等知名品牌原料供应商;预计2020年线上销售突破800万元。

02

品种选育水平提升

安徽省每年培育并推广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约50个,且新两优6号、丰两优香一号、丰两优四号、皖麦52号、隆平206、皖豆28等均已成为全国主推品种。

03

良种供应能力提升

“十三五”期间,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新增2.67万hm2,总面积达16万hm2(约占全国13%),年生产良种9亿kg,比“十二五”增加1亿kg。

特色农产品种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萧县和砀山辣椒制种量占全国70%;南陵紫云英种子繁殖量占全国20%;安庆市12个瓜蒌品种获得鉴定登记,种苗销往全国各地。

04

行业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同时,成立种子管理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种业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先后采用了“三方协议保种、首席专家对接保种、小群多点保种、场户联保、保种效果第三方评价”等管理措施。

.

然而,要实现种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研判形势 明确方向

当前 安徽省种业发展面临五个困境

困境一

种质资源保护压力大

保护意识薄弱,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如阜阳市对地方主要农作物、特色经济作物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均无扶持政策;太和县还未建立起稳定的现代种业财政支持制度。

已采集的种质资源未及时进行入库管理。

管理存放混乱,部分种质资源腐烂、丢失。

对部分种质资源认识不足,基础性研究薄弱。

鉴定设施不完善,部分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停留在表面阶段。

种质资源流失风险增加。

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仍处在原始分布状态的种质资源,正面临消失的风险。

种质资源保护的配套政策不健全。

各机构对种质资源的管理多以独立收集,内部评价,自我使用为主,共享机制不畅,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加大了资源保护工作的成本。

困境二

种子企业实力弱

发达国家的种业企业正以其强大的竞争力挤压国内种业企业的生存空间,国内部分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融资等方式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

安徽省种子企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全省种子市场内企业虽超600家,但大多规模小水平低,部分种企甚至以次充好,诱发企业“诚信危机”。

中小企业设备差,专业化程度低,没有经济实力进行科技研发,大企业科研投入不足,对科研人才重视不够。

育繁推一体化水平低,大部分种子企业不具有育种能力,如农业大市安庆九成种企都是代繁型企业。

安徽省种业品牌仅有“丰乐”等个别品牌是驰名商标,其余种子品牌都是区域品牌,培育度低,影响力小。

困境三

育种人才流失

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对农业从业者的认知停留在种地的表层,缺乏相应的尊重与理解。

种业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多集中在遗传育种、栽培、农经等专业,种业管理人员数量很少,同时又有大量高层次人才流向省外。

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科研人员知识产权归属、知识价值导向分配等存在争议,限制农业科技人才的活力释放和成长。

困境四

科研育种能力不强

品种选育局限性大。

多集中在高肥水环境中生长的高产品种;

不重视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选育开发;

……

品种创新能力低。

企业研发成果存在高度同质性;

而公立科研机构选育的品种市场贴合度不高;

……

困境五

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

种子监管部门职能划分不清,导致监管资源浪费,也给生产经营户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抽检结果存在片面性。对种子市场的抽检多固定在事前选取的某些区域及门市店,致使有的门市店被多次抽检,有的门市店从未被抽检。

.

破解困境,关键在于……

完善种业市场监管

建立良好稳定、公平有序的种业市场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子企业

引进社会资本、优化行业资源配置,帮助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提高创新育种能力

基础公益研究与商业化育种有序分工、密切配合,发掘特色作物品种的经济潜力

健全人才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既能培养人才,又要留住人才

● 本文选自《安徽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及“十四五”展望》

● 作者:刘枫琪  张耀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