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智真长老收鲁智深为徒,为什么赐了个平辈“智深”法名?
杨角风谈水浒第19期:
鲁提辖为了金翠莲,拳打镇关西,没曾想三拳下去后酿成大祸,担心坐牢后无人送饭的鲁提辖,一溜烟就跑了。
当然,他的跑也不是无目的性的,而是有选择性地跑,尤其是那句“贫不择妻”,暴露出,他就是奔着金翠莲的逃跑路线去的。
只是现实狠狠地给了刚刚动了情愫的鲁提辖当头一棒,也就几十天时间,金翠莲就成了赵员外的“二奶”了,万般无奈之下,鲁提辖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
可是,鲁提辖拜师智真长老,按理说赐法名时,应该低“智”字一辈,为什么却成了同辈的“智深”大和尚了呢?
杨角风谈水浒第19期:明明是师徒,为什么鲁智深和智真长老,俩人同属智字辈?
一、
鲁提辖找到了金翠莲之后,惊讶地发现,其已经成了赵员外的“二奶”,而赵家人,你也懂得,实力强大,背景深厚。
鲁提辖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能巴结到赵家人,也算是他的福气,再加上自己本身也是逃犯,也就就此认了命,听从了赵员外的安排。
结果没过几天,金二(金翠莲老爹)就跑过来说,外面有人要抓恩人,在到处打听消息呢。鲁提辖一听,知道大事不妙,这就要告辞逃命,这时候,赵员外出来说话了:
“我要是留你不走吧,万一被人家抓到了,你可能还怪我。要是不留你吧,我这人又好面子,脸面上挂不住,要不我给你出个主意?”
鲁提辖的回答其实很无奈的:
“洒家是个该死的人,但得一处安身便了,做甚么不肯!”
也就是说,鲁达是真的走投无路了,只要赵员外能指一条路,他什么都肯,于是就这样他到了五台山出了家。
让鲁达当和尚,赵员外的小算盘还是打得比较响的:
一方面,当了和尚,入了空门,也就了却凡间事,至少官府就不能随便抓人了,也算报了恩;另一方面,也希望鲁达能修性养生,控制自己的脾气,以后也好为自己所用;第三方面,则是赵员外估计也怕鲁达跟金翠莲有什么情愫,让他入了空门,彻底断了这俩人的可能性。
二、
那么遁入空门的鲁达,其师父是智真长老,为什么却赐他同辈份的法名“智深”呢?
在韩愈所写的《师说》中,对为师者做了一个解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也就是说,为师者一共有三个方面是要做到位的,一个是传道,一个是授业,一个是解惑,那么我们就看一下智真长老有没有做到这三点呢?
可以这么说,除了给鲁智深摩顶受戒的时候给他强调了“三皈五戒”后,后面几乎没怎么管过他:
“一要皈依佛性,二要皈奉正法,三要皈敬师友……一不要杀生,二不要偷盗,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贪酒,五不要妄语。”
虽然跟他说了三皈五戒,但实际上鲁智深压根就没做到,而且已经皈依了佛门,他却连坐禅都不肯坐,众人压根都不敢管他:
“智深见没人说他,每到晚便放翻身体,横罗十字,倒在禅床上睡;夜间鼻如雷响;要起来净手,大惊小怪,只在佛殿后撒尿撒屎,遍地都是。”
也就是说,鲁智深每天就是吃饱了睡,睡醒了吃,连拉屎尿尿都不出门的,弄得到处都是。
最后那群大和尚们实在受不了了,去找智真长老告状,结果长老还护着鲁智深:
“胡说!且看檀越之面,后来必改。”
嘴上说着鲁智深以后会改,但实际上压根就没去管过他,也没教过他究竟该怎么做。
三、
也就是说,鲁智深当了和尚之后,智真长老压根就没给他传过一次道,授过一次业,更没有给他解过什么疑惑。
那么鲁智深平时这样可以不管,那么他犯错了,总该出来管一下吧?
鲁智深在五台山这么混混沌沌地待了四五个月,终于是挨不住了,于是下山来找酒喝,恰好遇到一个挑酒的汉子上山。结果鲁智深连打带吓的,硬是抢了人家一桶酒喝光了,摇摇晃晃要回寺庙。
守卫寺门的和尚不敢让他进来,说他犯戒了,因为有寺规:
“但凡和尚破戒吃酒,决打四十竹篦,赶出寺去。”
而鲁智深不仅没有挨打,还把守门的几个和尚痛扁了一顿,即使把智真长老叫过来,他也不过是拉偏架,也是没有处罚鲁智深:
“你看我面,快去睡了,明日却说。”
而鲁智深呢,更加放肆,还撂狠话恐吓那几个和尚:
“俺不看长老面,洒家直打死你那几个秃驴!”
而智真长老怎么安慰挨打的那些和尚,以及看不惯鲁智深行为的那些僧人呢?
不过是告诉他们,鲁智深以后能修成正果的,看在赵员外的面上,饶了他吧,回头我去说说他。
实际上,第二天,智真长老也不过是重新强调了一下“三皈五戒”,连罚都没罚鲁智深:
“既然出家,如何先破了酒戒,又乱了清规?我不看你施主赵员外面,定赶你出寺,再后休犯。”
四、
直到鲁智深再次喝酒,大闹五台山,还打烂了佛像及僧人,智真长老也并没有处罚他,不过是给他银两,把他支到自己的师弟智清长老的大相国寺去了。
由此可见,智真长老从为师者的角度来看,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师父,既然一开始的出发点就不是当鲁智深的师父,自然就不会赐他低一辈分的法名了。
不然,有人质问长老,说你的徒弟怎么这么不懂事,你也不管,智真长老就完全可以反驳了,谁说他是我徒弟,他是我师弟,师弟,师弟,我这是代师收徒。
这是其中一个原因,我们再看来第二个原因:
在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有关韦小宝代康熙帝出家的例子,当时晦聪禅师道:
“韦大人是皇上替身,非同小可,即是老衲,也不敢做你师父。老衲代先师收你为弟子,你是老衲的师弟,法名晦明。”
其实不仅《鹿鼎记》这本小说中有代师收徒的情况,在《剑来》中也是三次出现代师收徒的情况。只不过通过一个小说来解释另一个小说中的问题,总是感觉说服力上有点不足。
实际上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代师收徒的情况,比如意拳传人王永刚代师收徒,代表先师金启庄收了四个徒弟。相声界也有代师收徒的情况,但是也是有规矩的,只有大师兄才能代师收徒,张寿臣先生当年代师收徒常连安就是这种情况。
也就是说智真长老赐鲁智深“智深”法号,就是因为介绍人是赵员外,地位较高,所以他卖个面子给赵员外,这才有了代师收徒。
五、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原因吗?
有!
在给鲁智深剃度之前,众僧曾经跟智真长老有过一番争辩,提出鲁达这人“形容丑恶,相貌凶顽”,日后估计会累及山门,但长老是高人啊,睁开慧眼看了一下鲁达:
“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难道真的因为智真长老看出来鲁智深是天星下凡,实力非凡,自己担心能力不足,不足以当鲁智深的师父,所以才把他提到跟自己同辈?
其实这种理解并非没有道理,比如鲁智深第二次惹祸的时候,他称呼智真长老也不叫师父:
“长老与洒家做主!”
而长老的回答同样也不以师父自居:
“智深,你连累杀老僧!”
一个自称洒家,一个自称老僧,要知道这时候的鲁智深已经在五庄观待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了,这时候智真长老仍然不敢以师父自居。
直到智真长老真的要撵鲁智深走了,鲁智深这才认可了其师父的身份,要知道在这之前虽然给智真长老面子,但是从来没有喊过师父的,至少原著中没有体现:
“师父,教弟子那里去安身立命?”
等到了桃花村时,鲁智深介绍自己时,也是以智真长老为师的:
“俺师父是智真长老,与俺取了个讳字,因洒家姓鲁,唤作鲁智深。”
六、
其实,第四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鲁智深并非是智真长老打心里喜欢他才收他为徒的,而是因为金钱!
赵员外在介绍鲁智深出家的时候,也是带着大量礼物去的,当时智真长老就说了:
“何故又将礼物来?寺中多有相渎檀越处。”
回头就把礼物收了,而且收鲁智深时,给众人的解释就是给赵员外面子:
“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
赵员外也很给力,给了很多银两,买了很多东西,等到真正剃度的时候又包了很多银子:
“赵员外取出银锭,表里,信香,向法座前礼拜了。”
包括后来鲁智深多次犯错,智真长老给其他人的解释永远是:
“且看檀越之面,后来必改。”
更重要的是,智真长老跟赵员外可以以兄弟相称的,他当初给鲁智深介绍的时候就说了:
“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智真长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
包括后来鲁智深打坏了亭子,打坏了佛像,别的僧人都在唉声叹息,只有智真长老是无所谓的态度。这些东西赵员外肯定会赔钱重修的,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得道高僧对损坏的佛像该有的想法和态度。
实际上,智真长老并非一个成功的高僧,但绝对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毕竟鲁智深下山的时候遇到的卖酒的,包括集市上卖酒的商人,他们租的商铺也都是寺庙的房产。
一个眼中只有银子的智真长老,看在赵员外的面子上,而且以后还得一起发财做生意呢。不过是安排个鲁智深过来,当然得收了,至于是不是真心收徒,那已经是显而易见了。
甚至于他所说的鲁智深以后肯定能修成正果,不过是忽悠众僧的把戏罢了,不然,他们真的会得罪赵员外这个大财主吗?
这么一想,他智真长老跟赵员外称兄道弟,鲁智深又是赵员外的兄弟,他赐给鲁智深“智深”法号,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水浒传》,第18期到此结束,关注我,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