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之17,银川安化王之乱的成因,都因为刘瑾乱搞啊

挖掘少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本来这集想说仇钺的,结果发现绕不过这个安化王之乱的成因,所以,只有先说道说道这个刘瑾了。)

到过银川旅游的人都会发现,银川的古建筑很少,有点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有些不符。其实,这些和银川历史上遭受的几次大破坏有关!

银川的大规模城建建设,正式说起来应该是从西夏李德明时期开始,那时候他听说贺兰山有潜龙现身,于是从灵武迁都兴庆府(今银川老城),以图兴旺。两百多年后的元蒙灭西夏时候,这个西夏华丽辉煌的都城被付之一炬,变得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沉寂一百来年后,到了明朝时期,银川平原又迎来了新的一轮开发。

洪武九年,大明朝廷派遣军士戍边银川平原,设立宁夏镇(卫),随迁而来的还有山东,陕西,河南,河北,陕西,还有江浙一带的百姓,将近六万人,他们充实着银川平原,给这片荒凉寂寞的土地带来了又一次生机。

到了大明正德初年,这里恢复了一派“塞上江南”的盛况。可是,随着正德五年的一场变乱,这个城市再一次处在水火之中,遭受一场浩劫。怎么回事?这就要从大奸臣阉贼刘瑾说起了。

刘瑾和银川又有什么关系?有些复杂,且耐心听威记给您娓娓道来!

刘瑾,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十大奸臣之一,更是有名的阉党,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太监!

他和别的从小就被阉割的太监不一样,他是成年后由于犯罪,然后才来那么一刀的。随后入宫伺候东宫太子朱厚照(后来的大明正德皇帝),他使出各种逗小孩的手段,让未来的正德皇帝乐此不彼,所以深得宠信,在朱厚照登基后,他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一时风头无两。

明朝时期,宦官和文官集团历来是势同水火,他联合“八虎”(正德时期的八名有名的太监),硬抗大明文官集团,最后造成弘治皇帝为正德留下的内阁(明朝决策中枢)三驾马车被彻底拆分,刘健,谢迁请辞,李东阳忍辱负重留守。

在刘瑾的授意下,心腹焦芳和张彩也入主内阁,形成了以李东阳为首辅,焦芳为次辅,辅之以杨廷和和张彩的局面。其中,李东阳是不管事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了焦芳。杨廷和虽然刚直,可他独木难支,又如何斗得过焦芳和张(彩)的积心处虑?

如此一来,刘瑾独领司礼监,掌握批红大权,又管辖东厂,遥控内阁,等于是彻底把握了所有朝政大小事务,成为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真是权倾天下了。可以说,没他点头,别的官员任何事情都办不了。

这个时候,刘瑾就有些得意忘形了。作为一个太监,因为身体上有残缺,心理本就不太正常。思维和常人有所不同,一般人所能享受到的东西,他们享受不到。所以,对于权力和金钱这两种东西,有着普通人所不具备的狂热嗜好。

这时候权力对于刘公公来说,那是不缺的,但缺钱。他草莽出身,没什么文化,也不懂得捞钱的门道。没办法,只能将脸抹了不要,直接向官员索要贿赂。别人要么畏惧他的权势,要么是有意讨好,贿赂起刘公公来自然是礼数足够,数目巨大。

弄到刘瑾最后突然发现,直接要钱这法子比做什么生意都强。在贪欲刺激之下,他就干脆开出一个单子,比如什么级别的官员来找自己办事,要给多少钱,核定了一个严格的标准。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要知道,明朝时候,官员的俸禄不是一般的低(影视上那些出手几百几千两银子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比如说,一个正七品的知县,一年也就三十来两银子。这大概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贫民,知道百姓的疾苦,对于官员的贪污腐败一直抱有极大的警惕,矫枉过正所致。

这里涉及到经济问题,有些复杂,不是威记想表达的方向,概括来说,就是产生了一种叫“常例”的东西,所谓常例,就是官员们在打交道中互相送钱。

举个例子,宁夏要修边墙,都御史要向朝廷要一笔修缮费,大概十万两银子。得到钱之后,得按照一定比例,比如说一成或两成返还给吏部,剩余的八九成才真正属于地方,然后地方还得提四五成用来给修缮边墙的民工开工资,剩下的才是地方真正到手的。

刘瑾这么一拍脑袋,就列了一个表格,明码标价,下发到各级政、军机关和衙门,算是一个正式文件。这样一来地方给刘瑾的“常例”就厉害了,动不动都上万两银子。

这样一层层往下压,到最后,终于直接催生了安化王之乱!

因为,从明朝建立一百多年以来,官员们给上司“常例”也是官场上的潜规则,送多少,都有约定俗成之规。刘瑾搞这么一出,直接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

要知道刘瑾的司礼监下面还有六七个(秉)笔,宫中还有十二个衙门,他收钱,手下也跟着收。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谁会愿意少收?当真是雁过刮肉啊!

通常是,刘公公收一两银子,手底下的人就敢收十倍之数。弄到现在,地方官员们没有办法,只得去借。借了钱要还吧,还是没办法,只得向下面摊派。摊派下去之后,下面的官吏们见此机会,估计也会顺带着捞上一把。因此,计算下来,刘公公每收一两银子,下面的百姓就得承受一百两的负担。

这是何等可怕的一个恶性循环!

等刘瑾意识到这样做不对的时候,他的名声已经彻底臭掉了。于是,他又搞新花样,他想用政绩扭转自己在世人心目中的恶名。从他内心来说,他还是想名留青史,而不是遗臭万年的。

他直接上奏折,建议正德皇帝清理军屯土地,将被军官们私吞的土地和人口清理一下,收归国有,充实国用。偏偏没想到,边地军士虽然表明上看起来地位低下,却也不是好惹的。和文官们相比,军士们的行动力是不含糊的,说干就干,立即闹出乱子来。

要知道朝廷每年拨给边地军队的军饷每年就那么点,如果单靠军费,别说备战,饭都吃不饱。而且,军队中的军官几代人都在军中效力,几代人积累下来,也不知道隐匿了多少田产和人口。可以说,军官们的身家都在这上面。刘瑾搞这个一清丈军田,只怕所有人都要倾家荡产。

古人云: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这种情况下,不哗变才怪。

为了这次大改革,刘瑾派出大量人手到九边和各地军屯清丈土地,监督改制。他是草莽,手下也没什么人才,派出来的官员一没有威信,二没有政治手段,行起事来也是简单粗暴。

正德五年的四月底,来宁夏清丈军队土地的一共有六个官员,大理寺少卿周东带队,这些人有意在刘公公面前立一大功,做事很是没头脑。一到宁夏,就勒令军官们将以前所欠的赋税尽数补上。一个不从,直接逮捕、用刑。

问题是,大军官他们也不敢动,要动,也只敢去碰百户军官和普通士兵。半个月以来,在他们手下吃过亏的人加一起已达百人之巨,不少人都被他们打得筋断骨折,有的人甚至卖儿卖女也凑不够欠款,当真是家破人亡了。

整个宁夏的边军人心不稳,一提到京城来清丈土地的大人们,都是面露愤恨,眼神中隐藏着熊熊怒火。而这些军人们长期驻扎在边界线,有的都几代人了,山高皇帝远的,土皇帝当的时间长了,也都是自大、狂躁,容易被煽动起来。谁能受得了这样的折腾。

此时的宁夏镇(卫)就如同一锅九十九度的热水,只需再加上一把火,立即就会沸腾起来。银川的安化王朱寘鐇看到如此情形,觉得这是他复制靖难的绝佳良机。于是,决定当加这把火的人!

野心也在这一刻暴露!

于是,银川这座城市如同被他放在了火上烤一般!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