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六不”:不喜不惧,不忧不虑,不执不计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不妄言
韦 尧
佛家居士有五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醉酒,不妄言。将妄言与杀生相提并论,可见其罪孽之深。那么,什么是妄言呢?指责他人、伤人情感自然是的,挑拨是非、无故生事,也应当是的。但是,在今天,在网络时代,我以为,最大的妄言就是无端曝露隐私,不管是他人的还是自己的,如果与求助无关,纯粹是为了发泄而曝露隐私,是不应有之的妄言。
在网络上,打开任何一个论坛,特别是女性网友多的论坛,就会看到众人以“八”为名,以“八婆”为荣,说长道短,说东道西,无限曝露隐私,无限揣度他人意愿,相互抬杠,相互攻击,看之令人心惊。
是的,网络时代,一个人想说点什么,很容易——键盘一敲就是了,何况又不担责任——反正都是匿名,所以,在网上,许许多多的人以各种各样的ID随意说话,如果单纯是发泄一下自己的郁结,还好,多的是,无故生事,无故说人长短,无故伤人情感。说邻居家的隐私,说自己家人的伤痛,说自己内心的怨毒,心境之偏仄,用语之刻狠,看得令人大寒。
选自韦尧作品《一生中最好的时光》
如果是真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而不便或没人商量,那么求助于网络,为了说明实况,说出一些情非得已,应该不在此列。如果不是这样,纯粹为了发泄口腔之痛快,乱说乱讲,实在是不应为之的妄言。
那些将婆家人的生活习性——很多都是隐私——当笑话来讲的儿媳妇,那些将邻居夫妇昨夜争执的内容录音甚至录像后拿来网上来搏人气的芳邻,那些甚至将自己兄弟姐妹、父母爱人的人生伤痛当谈资讲的资深坛友,怎么就觉得随意讲述他人的事情——且很多都是隐私——时那么理所应当、那么快意呢?怎么就没意识到这其实是非常不应该的行为呢?不说人事非,是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怎么到了网上,人就会变得那么信口开河呢?
是人生来如此,还是网络说话的随意性助长了人们内心的恶?而这种恶相互传染,一个人说了不宜的话,就会诱导更多的人说出更多不宜的话,越说越多,恶的因子越积越甚。一个讲人隐私的贴子出来,后面就会跟无数的贴,与楼主唱和,相互鼓励、相互纵容,然后将人性恶的一面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可是,这些恶如果得不到化解,会怎么样呢?总会变成戾气,终有一天结出恶之果吧。
由网络口舌之争而结怨,继尔相互攻讦,用各种不宜手段揭对方之隐私,最后甚至发展到线下打官司甚至身体欧斗之事并不少见,这是显性的恶果,而更多的恶果则是隐性的,最后会带来怎样可怕的结果,实难预测。
何必如此?何苦如此?
告诫自己:网上说话,小心呵,正是因为没有显性的外在的监管,所以尤其要自谨;不要跟风,不要觉得别人那样说了,我也可以那样说。口舌伤人,祸从口出,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言语之事,绝非小事,万不可觉得是网络就可随意为之,自律是网络时代更应有之的品格。
告诉自己:一句话,说出来,如果与人无益,不如不说;一句话说出来,与己无益,不如沉默。说话,心存善念。做事,也当如此。不一定时时处处都做得到,但是,就算实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吧。做不到和不去做还是有区别的。归根到底,话多无益。能住嘴处,就收口吧。
不妄言。
不喜不惧
不喜不惧是一种面对生死的达观。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形影神赠答诗》写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大化”,指的是天地变化的整个历程。陶渊明认为,宇宙万物无非是一个大化流变的过程,在这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中,不要天天为你自己的事忧心忡忡,怕这怕那。而对于你应尽的责任,你就自自然然地尽职尽责吧,不要去计较太多、害怕太多。
人生一世,三万六千场。生死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害怕也没有用,所以不必欢喜,也不必畏惧,尽心享受生命的欢乐,尽心做好自己分内的每一件事情。以一种随缘处顺的态度面对人生。不喜不惧不是感情上的麻木,开心的时候还是要开怀大笑,悲伤的时候也应该去排解,只是这开心和难过的背后,都有一份潇洒和淡然。《兰亭集序》里说,“修短随化,终归于尽”。应该开始的时候不要逃避,积极的去面对生活馈赠的一切,应该结束的时候也不要执着,接受最后的结果,随自然而化。
不忧不虑
不忧不虑是面对苦难时的坦然。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之道,第一是“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没有太多的纠结和忧虑,因为他们早就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乐天知命才是对此应有的态度。大而言之,无论大事小事,都做到无忧,都有办法解决,纵然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就客观环境而言,人生都在忧患中,人每天都在忧愁当中,很少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没有困难的。但与平常人不同的是,仁者可以通过自身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拘绊,坦然看待人生中的安乐与忧患,而达于“乐天知命”的不忧境界。所以,他们无论面对任何处境都能不忧不虑,乐观坦然。
不执不计
不执不计是面对得失时的随缘。所谓不执不计,就是不要太过执着,斤斤计较。不要太计较眼前的得失、不要太计较一时的名利、不要太计较过往的恩怨。在面对得失时,知道“得固欣然,失亦可喜”;在面对工作时,认真尽责的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面对人生的抉择时,多一份“尽人事,听天命”的平常心态。
知道凡事尽了力就好,不必刻意,不要偏执,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常思一二”。许多人看后不解,问其故。林清玄答曰:“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为什么不常想想那如意的一二事呢?忘却烦恼,忘记不快。”不要有太多的耿耿于怀和惴惴不安,人生需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不执不计需要一份“难得糊涂”的心态。郑板桥“难得糊涂”四字可谓颇得人生三味。的确,“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只有真正经历过人间苦乐的人,才能知道,这“当下心安”四字带来的快乐,能抵过多少斤斤计较得来的好处!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佛家语有“象由心生,象随心灭”,当风来竹子就知风因缘遇合,风过去之后,缘尽又一切皆空。所以说“风过竹不留声,假如竹声继续不停,那就是万世因缘永不散,一切诸法之相永不空,如此天地宇宙虽大也容不下。
可见一切诸法全都是空象,也就是都会飘然而过毫不留痕迹,“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也是一个道理,这两件事情使人看过以后有一种大觉和澈悟。也就是说万事万物不论是长是短是苦是乐,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所以应当抱有随遇而安的态度,事情来了就应该尽心去做,事情过去后,心象要立刻恢复到原来的虚空平静,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今日的兴风种种,必将日后无言独上西楼,又是何必? 情浓时放笑可以,放肆不必;情淡时怨天可以,尤人不必;且放放、再放放,天高云淡,月朗星疏,何苦,剪不断、理还乱?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则是至高境界的素养。
得到了不过分高兴,失去了不过分悲哀,宠爱和侮辱都淡然接受,离开或留下都顺遂己心;这是一种处事的哲学,与老子道德经中的宠辱不惊是一个道理,做做人事情始终如一,不能因得到就趾高气扬,不能因没得到失去了,就垂头丧气的,要泰山崩于前面前不改色,心烦和兴奋都坦然接受,在内心不要有一丝痕迹表现出来才好。
身居陋室心不忧,布衣亦可傲王侯
与锦衣华服相比,布衣,显得有些粗劣。
在以前,布衣代表着身份低微、
生活贫寒的乡野之民,
但很多时候,布衣却也是蛰伏于市井,
而思谋又高于平民者的自谓。
他们虽身着一袭布衣,
却胸怀大志、不甘平庸,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乐自然。
他们简约于外,涵养于心,
不依于权,不畏于势,自由旷达,
倾其一生,践行着布衣精神。
【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布衣属一介草民、闾巷黔首,本可觅半亩方田,寻一处安居,苔痕上阶,草色入帘,采菊东篱,悠然自得,但没有泯然众人,在于他们胸怀济世之志,自任当世之责。
他们或朝为布衣、夕为卿相;或一生求仕而不得;或安贫乐道,终身不仕,但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天下太平,他们隐匿于市井;世间动荡,他们救民于水火。
比如曹刿,一介布衣,却敢面见鲁庄公,为长勺之战献策。乡人劝他别去趟权谋者的浑水,他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最终以“取信于民、一鼓作气”之策击退了敌军。
高晓松曾说,他很向往“布衣立谈成卿相”的时代,穿上布衣或许什么都不是,但一旦站那儿跟你聊我的天下之志,你会忍不住拜我为卿相。
孔明出山前不过一介布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茅庐前,他是卧龙岗散淡之人;得遇贤主后,他便是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士。
布衣虽身处贫贱,却通经籍、明道义,等待时机一展抱负。他们并非没有功名心,只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杜甫虽一介布衣,却时刻忧患天下,希望辅佐朝廷,成就圣贤事业。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他希望自己能像稷一样辅佐尧,再现清平盛世,所以即使一世奔波,“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仍念念不忘天下布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袭布衣,质朴无华,却能载世间大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
是布衣,亦是平民神相。
【 自由洒脱傲王侯 】
光绪年间,孙中山留日归来,途经武昌,久慕湖广总督张之洞大名,递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求见。张之洞一看,心中不悦,随即写下“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让仆人交给孙中山。
孙中山看了微微一笑,当即写下一句回呈张之洞。张之洞一看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深感来人不凡,急忙整衣迎接。
其实,布衣也是“不依”,不依于权,不畏于势,不卑不亢。在他们眼里,布衣王侯没有尊卑之别、贵贱之分。布衣有如云间大鹏,心中自有万千山河,一身风骨,傲视王侯。
李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他行蜀道,登剑阁,渡荆门,游楚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他寓居终南,醉酒长安,使玄宗调羹,让力士脱靴,“天子呼来不上船”,“仰天大笑出门去”;他也曾梦想骑高马,配利剑,“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他一介布衣,却天生傲骨,不受权势束缚,追寻心中侠义,所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一介布衣,手无寸铁,心中却有万千河山。
本是云中大鹏鸟,只看天低不肯飞者,
是布衣,亦是人间侠客。
【 安贫乐道自风流 】
《浮生六记》中说:“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布衣显达时,可兼济天下;穷困时,亦可独善其身,“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他宁愿一袭布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而在三千弟子、七十二门徒中,他最喜颜回,欣赏他身在陋室,箪食瓢饮,也不改神仙之乐,不移松柏之志。
安贫乐道,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更注重内心的耕耘。他们简约于外,涵养于心,淡泊红尘外,潇洒天地间。布衣蔬食亦可活成烟火神仙。
正如诗曰:“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处江湖之远又如何?布衣蔬食,可乐终身,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闾巷宅边,植柳五棵,南山脚下,采菊东篱;如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苏东坡,泛舟赤壁,自由旷达,一蓑烟雨任平生。
布衣蔬食,身居陋巷,却有安贫乐道的淡然。
于尘世间看水穷云起,听雨打芭蕉者,
是布衣,亦是烟火神仙。
布衣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一介布衣,
怀济世天下之理想,过简单纯粹的生活,
世间动荡,亦可随遇而安;
人生苍茫,方能进退自如。
一壶春茶邀清风,麻衣素缕笑人间。
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
花时间去讨厌自己讨厌的人,你就少了时间去爱自己喜欢的人。花时间去计较让你不爽的事情,你就少了时间去体验让你爽的事情。恨,烦,焦虑,难过都是别人带来的,可时间是你的。所以节约自己的时间比一切都重要。
不是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会相识.也不是每个相识的人都让人牵挂.我们在今生.在那个地方.在一转身时.你说过我出现在错的时间里.但是都忘不了那份真挚的情.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它使人思索.坚强.使人更懂珍惜.如果一个人没有品过苦.就难以生出慈悲心。
“人在的时候,以为总会有机会,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
生命是一场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有些事,不管你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也会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唯一能回去的,只是存于心底的记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爱,不是恨,而是熟悉的人,渐渐变得陌生。
优雅的人生,是一颗平静的心,一个平和的心态,一种平淡的活法,滋养出来的从容和恬淡。
人生的风景,说到最后,是心灵的风景。心若急了,神驰,意乱,景衰,一辈子无论走多远,也都没什么韵致可言。
真实的生活是,认真做好每一天你分内的事情。不索取目前与你无关的爱与远景。不纠缠于多余情绪和评断。不妄想,不在其中自我沉醉。不伤害,不与自己和他人为敌。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的表演。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而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