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基业长青?先来学习《道德经》
本文揭示了基业长青的三个奥秘。“能守”和知止,是领导者的大智慧,帮助领导者应对纷繁复杂的商业变化,获得大成就。Day 1原则需要领导者认识到,柔弱胜刚强,虚怀若谷、抱一守中,才能驾驭得了强大无边的事业。最后,领导者坚守“第一性原则”,不忘初心,坚守本质,是企业不断成功背后蕴藏的大道。
作者 | 吴强
来源 | 《跟道德经学领导力》,机械工业出版社,经出版社授权摘选编
分享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guanlizhisheng2015
合作 | 010-62557029,13611264887(微信)
是什么力量把一家小企业塑造成一家大企业?又是什么力量让那些行业巨头衰亡?
《道德经》中便藏着答案,需要领导者用自己的心性之眼和理性之眼,体会道的美妙,探索道的究竟,发现企业基业长青的奥秘。本文从领导者的“能守”和“知止”,领导者应知道并遵循的Day 1原则和“第一性原则”三个方面揭示《道德经》中蕴藏的领导力奥妙。
《道德经》32章
在一次私董会小组会上,我请了一位演讲嘉宾,请他分享了他们企业是如何在15年时间里,从仅有4个人创业,发展成年销售额560亿元的行业巨头(恰好他就是当年创业的4个人之一)。
这家企业就是宁波均胜集团。均胜集团在2004年创立,从做汽车玻璃水壶开始,经过十余年发展,现在是一家全球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从2011年开始,均胜集团先后并购了德国、美国、日本的多家汽车零部件和智能制造企业,截至2020年,在30个国家有100多个生产和销售基地,有6万多名员工,在研发、生产、销售、品牌和人才等方面实现了真正的全球化。
道是永恒、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幽微,但天下却没有人能凌驾于它之上。领导者如果可以遵守它,事物就会自然地归从。
天地间冷热相合就会产生雨露,没有人可以对雨露下指令,雨水会均匀地润泽万物。
万物从“开始”演变而来,逐渐被赋予了名称,名称代表着存在,代表着限度;知道事物的限度,不越界,才能避免危险。
道存在于天下,万事万物终遵从它,就像百川都流向江海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这没什么了不起,时势造英雄”。的确,过去十几年是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刚过500万辆,而2018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一年要卖掉2800万辆汽车。
巧的是,我还认识另一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创立者,他也是浙江人,2002年创业。该企业是某个细分领域的第一家上市企业,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多元,是一家很成功的中小企业。
把这两家企业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它们的“天时”和“地利”几乎一样,但十几年发展的结果却相差了100多倍。
很多伟大的企业都是从不起眼的小企业发展而来的:华为创业初期卖过减肥产品;阿里巴巴的团队曾帮别人做过网站;波音为了生存生产过家具;迪士尼起家的时候只有一块电影屏幕;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最早只是一家“一元店”,成立7年后才开了第2家;万豪酒店也只是从一家小小的汽水连锁店起家的。
美国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了这个话题,他说:“在同样条件下起步的小企业,在本质上拥有同样的机会、同样的资源和规模、同样的潜力和动力,甚至有同样的市场、客户和技术。但只有少数能成为卓越的大企业,大部分都限于平庸。决定企业平庸还是卓越的,是领导者这个内因,而不是外因。卓越企业最核心的内因是领导者'有意识的选择’和'强大的自我约束’。遵循这些原则,小企业就有可能变成伟大的企业;违背这些原则,再伟大的企业也会陷入衰退、灾难和失败之中。”
《道德经》第32章就是在告诉领导者“能守”和“知止”的智慧——守住严循规律的原则,知道在事物的限度前止步,不越界。
均胜集团的领导者把一家小企业塑造成行业巨头的经历,非常符合“有意识的选择”和“强大的自我约束”的原则,这家企业从创业初期就非常注重3~5年滚动战略规划,所有重大举措都基于自己的战略需要。
有趣的是,这家企业也做房地产业务,但目的很明确:赚钱,为主业提供现金流。在房地产业务的利润远高于汽车零部件时,它也毫不动摇。
领导者要应对纷繁复杂的商业变化,能有大成就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最为灵活和聪明的人,而是格局感和边界感都很清晰的有定力的人。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更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尤其在充满机会和变数的时候,能在欲望和诱惑面前止步。
在企业竞争中,打败行业巨头的通常不是另一个巨头,而是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小企业。
“柔弱胜刚强”,这句出自《道德经》的话,很容易被理解成“以柔克刚”的竞争策略,就像用太极推手对付拳击。可是在现实世界中,很少见到太极推手赢过拳击。是老子错了,还是我们对“柔弱胜刚强”的理解过于片面?
古人把事物的规律称为“道”。有些规律显而易见,比如月盈则亏、花开则谢,从中可以看出,事物的强弱盛衰是相互转化的。
创新理论中有一个观点:当旧事物发展到某个极限点的时候,它必然会转向失速点,而这个失速点,也是新事物的起点和破局点。
新事物在萌芽阶段是柔弱的,旧事物在崩溃之前最强大。衰败的苗头总是潜伏在无限风光之后,这苗头虽然微小,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就叫“微明”。所以,有智慧的领导者永远不把自己放在“成功”的位置上,更不会去追求什么巅峰,因为到达巅峰的下一步,都是走下坡路。
将要收合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使其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被高举;将要剥夺的,必先给予。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再微小的苗头,也能看出明显的趋势。
柔弱比刚强好啊!所以,国家的利器不要随便拿出来耀示于人,就像鱼儿要潜藏于深渊一样。
比如暴风集团,该公司2015年3月上市,股票发行价为7.24元,上市后曾创下40天36个涨停的纪录,公司市值一度超过400亿元。但短短3年后,公司业绩一落千丈,老板冯鑫也因涉嫌行贿被公安机关拘留。
再看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公司上市时他不去现场敲钟,当得知公司股票大涨自己将很快变成“中国首富”时,他迅速把自己的股票分给别人,远离“财富巅峰”。
老子早就看明白了强弱、兴废之间的对立转化,所以他在《道德经》第36章中,这样规劝领导者:“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停留在“Day 1”的公司,充满创意和活力,不怕失败,不断进化和成长;进入“Day 2”的公司,看起来强大无比,到达了巅峰状态,但容易故步自封、骄傲自满,之后便会步入衰退。所以,公司永远要争取保持在“Day 1”的“婴儿状态”。
1997年亚马逊上市的那天,贝佐斯没在股票交易所出现,在他看来,上市只是一次普通的融资行为,根本不值得敲钟庆贺。
“Day 1”不仅深植于贝佐斯的个人信念之中,也深植于亚马逊的企业文化之中。
甚至,它的办公大楼都叫“Day 1”大厦,大楼内部到处都是“Day 1”的标识和解读,这是为了让员工时刻记住:永远留在“柔弱”的“Day 1”,而不要进入“刚强”的“Day 2”。
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真意。但到底是柔弱还是刚强,在于“心”而不在于“形”。领导者只有虚怀若谷、抱一守中,才能驾驭得了强大无边的事业。
一个人如果偶尔成功一次,也许是靠运气,但如果可以连续成功,那肯定是掌握了某种成功的根本方法。
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一直在跨领域创业,而且几乎做什么成什么。
他的业务范围,从在线支付(PayPal)到太空探索(Space X),从电动汽车(特斯拉,Tesla)到家用太阳能(SolarCity),从地下交通(The Boring Company)到超级高铁(Hyperloop)。2017年,他创立了主攻脑机接口技术的Neuralink,开发植入人脑的设备,目标是有朝一日能下载人的思想,让人的意识永生。
这些业务几乎毫无关联,却都具备一定的颠覆性,人们不禁要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过去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安宁,神得到“一”而灵妙,五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才能天下安定。
推理下去——如果天失去了清明,恐怕会崩裂;地失去了安宁,恐怕要震溃;神失去了灵妙,恐怕要停歇;五谷失去了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失去了生机,恐怕要灭绝;侯王失去了天下安定,恐怕要被颠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石。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应该吗?追求荣誉就是没有荣誉。所以,不要想做华丽的美玉,宁可做坚实的顽石。
在一次采访中,马斯克透露了他创新的思维秘诀——“第一性原理”。
他说:“'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在创立SpaceX时,他发现一枚传统运载火箭的价格高达6500万美元,于是他用“第一性原理”进行分析,发现制造火箭的材料主要是航空铝合金与钛、铜、碳纤维。然后,他想:这些材料在市场上值多少钱?结果发现成本是传统运载火箭价格的2%。最后他造出了可回收运载火箭,将发射成本降低到原来的10%。
在研发特斯拉电动车时,电池价格是每千瓦时600美元,按这个价格,一辆电动车光电池成本就超过5万美元,这样的车造出来根本没几个人买得起。于是,他又用“第一性原理”思考:构成电池组的碳、镍、铝等原材料在市场上购买需要多少钱?结果他吃惊地发现,只需每千瓦时80美元。于是,他建了电池厂,最终让特斯拉最低只卖到3.5万美元。
“第一性原理”的意思是:在每一个系统中都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该命题不能被违反或删除。
任何一个系统最本质的规律,就是它的“第一性原理”。
《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发现了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供求关系。
《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发现了生物学的“第一性原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美国的《独立宣言》提出了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第一性原理”:人生而平等。
任正非在思考企业管理的“第一性原理”时,借鉴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
随着人类的知识不断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越来越细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并以此为基石发展出该学科的复杂系统。但是,在众多“第一性原理”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第一性原理”——终极真理呢?
无数哲学家、科学家都试图发现这个“第一性原理的第一性原理”。有一次,在和量子物理学家李铁夫聊天时,他对我说:“我不相信'上帝的公式’会写成一本厚厚的手册,它应该只是写在一张小纸条上。”
中国传统哲学的终极真理是“道”,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出的“一”究竟是什么?老子并没像小他180岁左右的亚里士多德那样给出名词解释般的定义,而是在《道德经》第39章中列出六种情景,阐述“一”的重要性。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不知道老子说的“一”,是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但老子的“一”是宇宙(天和地)、精神(神)、生命(谷和万物)、社会(侯王和天下)正常运行的秩序基石,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违反,否则一切将走向混乱和毁灭。
老子还告诉人们,“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一切高级的存在,都是以简单的规律为基石的。
领导者如果知道这些,就不会将荣誉归功于自己,而是会归功于大道;就不会追求表面的华丽,而是会坚守本质的基石。这,也许就是老子为领导者整理出的“第一性原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