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地宫打开瞬间:还出土了武则天穿过的这件石榴裙
提到法门寺地宫,你的印象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你知道吗?这座地宫是李唐王朝的宝藏陪葬地。它是关中“塔庙祖先”,地宫珍藏文物发现多项中国乃至世界之最,数量和价值都不输兵马俑。随着地宫的考古发现,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寺庙拨开历史的尘埃,向我们重现了灿烂辉煌的盛唐文明。
⦁ 千载佛教圣地——法门寺的神奇传说
自古就有“关中塔庙始祖”称号的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曾叫 “阿育王寺”,唐初改名“法门寺”,堪称名震一时的“皇家寺庙”。关于法门寺有这样一段奇妙的传说。
传说在周朝后期,有一位叫法阿门的穷苦书生,居住在现今陕西省宝鸡市法门镇的美阳村。此时,佛教已传入中国,给这个穷苦书生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抚慰。法阿门笃信佛教,向朝廷上书,希望在当地建立教坛,宣扬佛教,普度众生,逐渐声名远扬。但是周王并不认可佛教,认为法阿门在宣扬邪教,下令缉拿法阿门,并最终将其残忍杀害。
印度释迦牟尼得知法阿门遭迫害的事迹之后深受感动,向国王阿育王提出在他入化后,将他断成八万四千块分到世界各地,其中一块送到法阿门的故居。所以在释迦牟尼涅槃后,阿育王遵照其遗愿。传说舍利抵达时,祥云升腾,灵光普照,法阿门生前的诵经之坛顷刻间变为雄伟宝塔。
⦁ 重修宝塔开地宫,盛唐文明轰然现
该故事的起因是由于1981年8月的暴雨,受暴雨影响,法门寺内的明代佛塔被击垮,在佛塔中部出现了一条巨大的裂缝,东北部更是完全坍塌只剩西南部孤独地伫立着。针对佛塔损坏的问题,有关部门决定在佛塔原址上推倒剩余部分,重新修建佛塔。
也正是在这次的修建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地宫的存在。1987年初,在明代砖塔的所有残留建筑碎片全部清理完毕之后,塔基露了出来,在明代塔基之下考古人员发现了唐代塔基,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对塔基下方进行考古发掘。其实在民间,一直有传说称法门寺的地下有埋葬着无数宝藏的地宫。
1987年4月的一天,考古人员在唐代塔基发现一块有雄狮浮雕的大理石板,掀开石板,就发现了一个地洞
地洞
考古人员回忆当时的情景时称:“初发现时云雾缭绕,而后便是洞内进引起发出的熠熠闪光”。洞里的无数金银器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光辉,十分壮观。
这是整个地宫的图形:
分为前室,中室,后室
在这次初相见之后,考古人员在塔基正南面发现了地洞的真实入口,唐代地宫的神秘面纱至此被真正揭开。首先通往地宫深处,是由上向下20级台阶,在最下面6级台阶上,铺满了“开元通宝”铜钱。
通往幽深神圣的地宫深处,首先是由上向下20级台阶,在最下面6级台阶上,铺满了“开元通宝”铜钱。
铜钱
地宫的入口有一道不足一米高,约半米宽的石门,石门上还刻着类似保护地宫的神秘咒语的神秘文字。
石门上还有一把铁锁。根据后期发现的碑文记载推算,这把铁锁已经守护灵地宫1113年
在这道石门后面,有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里铺了厚厚一层唐代的钱币,约有两万枚之多,其中有13枚玳瑁制成的“开元通宝”纪念币,是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发现。这些钱币已经让考古学家十分惊喜了,但是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沿着甬道走到尽头,是一道由两块石碑组成的石门,这两通印字石碑和之后发现的唐代奇珍异宝相比似乎并算不上名贵,但是其上的文字记载却为考古学家的后续发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通是《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简称《志文碑》),石碑上记载了法门寺从北魏以来的历史以及唐皇室先后六次迎奉佛骨舍利的盛况,并对佛指舍利进行了下面这样的描述: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彻。这一记载让考古人员万分激动,这就说明法门寺地宫里真的有释迦牟尼佛的佛指舍利!
打开这道石门,进入了前室。这里石块坍塌得很严重,石块在地上堆了一层,可以看到里面有一个画有彩绘的小塔、石狮子。
推开这道石门,看到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灵帐:
在汉白玉灵帐的后面,放着银香炉,香炉下面的木箱里就是秘色瓷。并且在这里可以看到地宫最后一道石门,门扇上有天王像。
最后一道石门,考古专家没有推开石门,而是从正上方揭开的。可以看到里面宝物很多
移走第一层宝物之后,下面还出现了一层:
在移走第二层之后,下面竟然还有一层
在这层移开之后,发现了佛祖的真身舍利:也就是这个位置
佛祖舍利打开后
佛祖舍利第一张照片
⦁ 盛唐珍宝百千件,跨越历史叙文明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之所以引起剧烈轰动,有四个主要原因。
一是数量多:各类珍宝有两千多件;
二是历史跨度大:地宫出土的珍宝从唐太宗(631年)至唐僖宗(878年),跨度约两百多年;
三是规格极高:地宫出土的文物皆为唐代皇室供奉佛家之物,且錾( zan )文内容详实;
四是涉及广泛:两千多件珍宝从材质上分为石刻、金银器、瓷器、玉器、琉璃器、丝织品,从功能上更是涉及食容器、熏香器、茶器、佛供养器、佛法器、服饰等。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其中的几个代表。
1. 御用金银茶器——揭开唐代人的吃茶文化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十六件金银茶具,这也是世人目前知道的最早的、最完整的一套宫廷御用茶具。茶具上有“五哥”两字,而唐僖宗排行老五,专家由此断定,这正是唐僖宗自己用过的茶具。
茶具中包括烘焙茶饼的纹银笼子、印有祥云纹饰的碾罗器、筛茶末之用的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放置椒盐的鎏金盐台,拍击汤面的长柄银勺,饮茶的鎏金茶碗等一系列的茶具。金雕银琢的茶具不但样式精美,而且也向我们具象展现了唐代人的饮茶过程。在这套茶具出土之前,我们对于古人饮茶的了解大多来自陆羽的《茶经》。
但是这些器具的出土,突破了我们对《茶经》的认识,以及古今茶文化区别,完整地向我们展现了唐代宫廷的饮茶仪式感。茶饼焙制之后,要用碾罗器碾碎,然后以茶罗子进行筛罗,取细碎的茶叶末与水调和,接下来煮水,从盐台上取盐加入,接着加入筛好的茶末,而后才是品茶。可以看出,这和我们现在得以完整茶叶冲泡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1. 秘色瓷——世人首次见到“秘色瓷”的庐山真面
在这14件秘色瓷出土之前,我们对秘色瓷的认识仅存在于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以及一些唐宋文献中偶有的其“不得臣庶用”以及“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玉之响”的记载。甚至连秘色瓷的“秘”字究竟是一种颜色还是别的形容词,我们都不得而知。
所以当法门寺物帐碑上出现“瓷秘色”三字,瓷器界的轰动可想而知。包括唐五代秘色瓷八棱净瓶、唐五瓣葵口浅凹底秘色瓷盘在内的14件青釉、黄釉秘色瓷让所有谜团尘埃落定,地宫内的文字记载也让我们终于能够确定,“秘”即珍稀、供御品之意。珍贵的瓷秘色即使深埋千年,仍釉色翠莹、温润如新。
1. 唐紫红罗地蹙(cù)金绣服——盛唐纺织高超技艺
武则天穿过的衣服
石碑记载的意思是:武则天穿过的衣服
丝绸织物,在法门寺地宫前、中、后室都有出土,特别是在一个腐朽的白藤箱里,堆积的丝绸衣物多达780层,一一铺开可达400平方米,囊括锦、绫、罗、绮、帛、丝、银褐、白叠、夹缬等,向我们展现了晚唐染纺业的最高水平。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一件武则天曾穿过的织金锦绣裙。虽然千年岁月将其氧化侵蚀成了碎片,但是其中的精巧技艺却依然令人震惊。
除此之外,还有五件完整保留下来的供奉给佛祖的蹙金绣,更让我们对唐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瞠目结舌。其中一件仅有14厘米长的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由上好织物和平均直径仅有0.1毫米的黄金拉丝制成。金丝最细之处仅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每米金丝上还缠绕了3000多圈金箔,工艺十分精巧。
1. 舍利八重宝函 —— 揭秘唐代佛教密宗
法门寺后室中挖掘出了一个装有佛影骨舍利的八重宝函,虽最外层的檀木函已经风化腐坏,但其余的七层或金框宝钿、或银花金雕、或纹饰鎏金,一层套一层,极其华贵。但这八重宝函的价值不仅在用料、工艺,还在于其上雕刻的文殊、如来、六臂观音造型,更表现出独特的供养舍利方式,揭开了唐代另一个“神秘名词”——佛教密宗。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解读唐代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关键:为何唐代推崇密宗?密宗教化于其政治有何帮助?密宗的宇宙本体论和心性论如何影响了的佛教发展?八重宝函为我们探寻这些答案提供了指引与方向。
地宫的前室、中室、后室,虽然三室仅有31.48平方米,大概也就是一般人家的客厅那么大,却出土了2499件大唐珍宝,也让法门寺地宫成为了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武则天穿过的绣裙、唐僖宗使用过的茶具,30平米大小的法门寺地宫,一打开,就是半个盛唐,真是一点都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