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用了色彩,用了透视,只要有书写性就不能不叫中国画

什么是中国画?却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百科上给的定义是这样的:“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意思是凡是用毛笔在绢和纸上画的画就叫中国画。

这么说的话,中国画似乎也太简单了!

可是近一百年,自从中国画革新后,中国画的争议就没断过。那些借鉴了西方绘画技法的画,便被很多人嘲讽说不是中国画。确实,中国画和西洋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武侯高卧图

中国画传承了几千年,系统的学习方法就是《芥子园画传》,都是从临摹开始。一般是用线的关系交代物与物,以及物体内各部分的关系。画是以形象记录和传达,中国画为什么就不用写实呢?

中国画也有写实的部分,那就是工致画,现在也叫工笔画。这个“实”不像西画,是以移动的视觉画实物。哪怕画一朵花,或者画一片叶子,花的这一个花瓣用一个视角,另一个花瓣,可能就换了位置,能照顾到各部分细节。

宋夏圭 山寺晴峦图

山水画也是这样,用无数个移动的视角,才能让整座山无所保留地纳入眼帘。但是他们真正的意义却不是为了视觉画面的完整性。他们的山是可以游玩、可以居住的。

经常看古画,会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东西不是遵循近大远小的法则,而是出现了近小远大的现象。这种画面不是偶尔出现的,而是几乎都是这样?这显然不是古人疏忽画错了,也不是绘画技术不高,掌握不了造形。

周文矩掏耳图

如果是那样,会近大远小和近小远大交互出现,甚至远近相同,这就跟古人作画的思维有关系了。中国画都是画“自我”,画里的物体都是画里的“我”所见,并不是单纯为了让别人“看”而画别人眼中的画面。这就是中国画的作画理念,画的是心里的景物,所以在别人眼里是不真实的,但在自己的心里却是真实的。

这种画画的初衷,后来就发展成了写意画,既然眼见的形状没有心重要,何苦用形把心困住。似与不似之间即表达思想,又表达了思想的寄托。而所有这些借助的不是单纯的物理性的线,而是书法性的线条。

五代荆浩 渔乐图

也就是说中国画的必要条件,是书写性线条和东方哲理性表达,只要有这两个条件存在,在哪里画不重要。不必是宣纸,也不必是绢帛,墙壁上画可以,在岩石上也可以,木板上也可以,只要能承载颜料都可以。

西画的代表是油画,注重写实,所以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方法,画的是眼中的景物。这种取景在谁的眼中都是一样的,你看见的画和作者看见并画出来的景物也是一样的。正是如此,西画多以写生为作品的创作,而国画是用写生后再组合,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徐渭 蟹鱼图

这就决定了西画用色彩代替光来刻画景物,不同的色调表现不同的受光,这就是西画的关键词——明暗。不管是用排线还是用不同色调的色彩,都只是为了把光感画出来。这其实就是运用了光学成像的原理,不重用线表达物象轮廓,而是用块面表达物象轮廓。因此,西画的方法能被用在国画中的并不多。

但是,不是说国画和西画就势不两立,他们还是可以融合的。更何况中国画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兼融并继一路走过来的,到今天也不会差西画这一个,能为我所用的当然会吸收利用。工笔画中可以借用西画的光学理论用色,也可以用透视学原理把心里的景物画得更耐人寻味。

元赵雍 临李公麟

清朝的石涛都说书画当随时代,我们也要根据时代的特色,嫁接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法。所以不要看见谁的国画里用了透视、用了明暗,就叫嚣这不是国画了。只要有书写性线条和东方哲理,就没离开国画的属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