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的“格林迷踪”:如何联结与区隔多重空间?

“周力:格林迷踪”展览现场,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12.23-2021.01.23

当 你走入广东美术馆的三层展厅,应该会对这里幽暗的环境感到惊讶——通常,精致白盒子式空间里的标配之一,必然是得体且通透的灯光。而在这里,展墙被整体刷成灰色,每个空间内部用铁网进行分割,幽暗中,作品将你不自主地向它前方吸引而去——这是周力在最新个展“格林迷踪”中营造的一种视觉氛围。

“周力:格林迷踪”展览现场,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12.23-2021.01.23

展览里绝大多数作品是周力在今年完成的。实际上,这批新作在不同的环境中看,确实能产生不一样的视觉观感。媒体人通常会在展览前获取资料包,以便提前做些了解,但看完这批作品的图片却依然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一方面,周力的作品在屏幕上看并不能看出多少门道,太多细节随着摄影的图像化处理被消减;另一方面,这又让人更加期待,因为我们无法设想它们在广东美术馆的展厅中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展出。

“周力:格林迷踪”展览现场,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12.23-2021.01.23

或许周力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疑虑。她说,在广东美术馆做展览其实是两年前就开始讨论的事,但一直没确定展览的结构想法——直到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鲁明军定下“格林迷踪”这样一个标题,她觉得展览一下就成立了:“这个名字解决了很多空间的问题。”而空间,是周力在自己的创作和作品展出环境中都最在意的事情之一。

艺术家周力在“格林迷踪”展览开幕式现场

在这里,“格林”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寓指这批新作中大量运用的绿色,另一方面则是大家更熟悉的格林童话。周力也坦承表示,这一系列新作的始发点是因为今年春天的缺席。不过,展陈的暗黑又将这个“春天”推到了另一个方向——“但我们若对格林童话溯源,就会知道它最初并不是为儿童而编纂的,有一些暗黑的色彩”——“迷踪”由此点出。或许这正是2020的春天:人们心向往之,却不知它是否真的存在过。

“周力:格林迷踪”展览现场,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12.23-2021.01.23

让我们回到画面本身。线条是周力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展览中甚至安排了一个视频,播放艺术家此前讲课的内容,主题便是“线条的变迁”。不过,我们不能局限于探究周力的作品与艺术史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她自己也反复强调,这些创作就是基于个人情感的袒露,她并不曾刻意往某些线索上靠近,也不认为自己能够归于某些特定的流派。

“周力:格林迷踪”展览现场,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12.23-2021.01.23

但在形态上,演进过程是明显的。从早些年“白影”“生生如環”几场展览中更具完整结构性的的线条,到去年伦敦白立方的展览,便可以看出周力的线条中的视觉对应特性进一步削弱,即,它们更加“难以阅读”了。但另一方面,线条的“主体意味”更加浓重,策展人对此有精到的概括:“此时,与其说线条是用来状物的,不如说它本身就是物和身体。”你无法从中这批作品中获取一种通过逻辑可习得的秩序,只能让自己的的感知系统发挥作用,而任何一种感受都可以说是自我的投射,对于艺术家本人而言同样如此。正如周力喜欢的艺术家Cy Twombly所说:“每一条线都是自身固有历史的真实经验,它们并不说明什么,也不刻画什么——这是一种自我意识感觉的实现。”

“周力:格林迷踪”展览现场,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12.23-2021.01.23

艺术史学家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在其博士论文中讨论过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不朽名作《春》——巧合的是,波提切利也是一位擅长用线的创作者,尽管在东西方绘画脉络中,线条的功能殊异。在对波提切利之《春》的图像学探讨中,瓦尔堡提出了一种被称作“附属的运动形式”(accessory forms in motion)的概念,即在画面中,细节常常是创作者展现其表现技巧的场所和展现其心智运作的手段。对于周力的作品,我曾非常好奇她反复提到的内心情感应当如何理解,却在站在画面前才发现,它本身便是最好的解答:在“格林迷踪”展出的所有作品中,《2020.02.17》是色调作为沉郁的一件,周力也表示,绘制此作时正值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人们都沉浸在焦灼与苦闷中,不知出口何处寻,而这种情绪实际上相当直白地转译到了画面中:2米乘3米的大尺幅中,混沌一团的黑色呈压倒之势袭来,偶有透光之处,是穿插其间的亮色短线击破了画面纯然的压迫意味,但无秩序的逡巡又渗出波动感;及至《2020.05.17》,画面明亮不少,希望似乎正在生发。

周力,《2020.02.17》,200cm x 300cm,2020
“周力:格林迷踪”展览现场,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12.23-2021.01.23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画面所共同营造的是一派关于春天的漫想,是不可企及的物象在极度私密化的情感驱动下的幻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周力需要以特别明确的方式来建立可识别的形象,相反,她选择的方式是通过线条与色彩共同营造起这种“附属形式”,并以此来勾连起观者的移情。

周力,《2020.05.17》,布面综合材料,200cm x 300cm,2020

但周力的创作与行动绘画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并不是纯然的偶发行动。在系列创作开始前,她习惯于进行整体构思,并且画草图。于是在12号展厅中,一批手稿和装置也随绘画作品一同进行展出,像是塑造了这位艺术家更立体的人格素描,构建一种类似文献的阅读方式。

周力手稿,综合材料,55x42cm,2020
“周力:格林迷踪”展览现场,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12.23-2021.01.23

不少了解周力的人都知道,她虽然对绘画有着自己的坚持,但并不是一个排斥其他创作媒介的人,就像游离在“窗里”与“窗外”之间一样,不同的媒介也给她带来一种自由:“绘画时我会跳出来看,如果觉得思路不顺了,或者感到没办法推进的时候,我的选择是去做其他的事情。我会告诫自己,一定要跳出来。”

“周力:格林迷踪”展览现场,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12.23-2021.01.23

而当我们从展厅的环境中跳出来再回味“格林迷踪”的主题便会发现,这场情感相对内化的展览竟在某些程度上暗合了每个观者对于2020年的直观感受。周力说,要展出这批作品,没有比现在更适合的时机——对观者而言同样如此,一切都正当其时。

文丨Yutong Yu

大家还在读👇

博物馆未来何在?七位顶尖机构馆长做出了他们的预测

2020最大胆的博物馆建筑,中国占了几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