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包拯以为自己没有儿子,一丫环说:你的儿子两岁了

包拯为官清正,嫉恶如仇,在开封府仅仅一年多,却留下了千古流传的美名。他无疑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清官、好官。

千百年来,称得上“清正廉明”的好官实在太稀少,因为有一些官员虽然不贪财,官声很好,却贪图权力,称得上“清”,却未必“正”。而包拯持身正,律己严,能力强,完全无愧于“清正廉明”这个定语。

包青天形象

和演义小说、电视剧描述的不同,历史上的包拯在嘉祐元年(1056年)调到开封府的时候,只是代理知府,叫“权知”,没有“转正”就调走了。演义中包拯办理的许多奇案也是后人附会的,或者张冠李戴,为了增加趣味性而已。

包拯的仕途无疑很成功,但他的家庭颇为不幸,儿孙一个个先他而去。

包拯的元配夫人是李氏,史料记载不多,没有生下子女,很早就病故了。后来包拯不得不续弦,娶了第二任妻子、被封为永康郡夫人的董氏。董氏生于官宦世家,温婉贤惠,知书达礼,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这对包拯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支持。

配图

包拯是个有名的大孝子,去世后的谥号叫“孝肃”。当初为了侍奉父母,他辞官在家多年,父母去世后,他还住在坟墓边很久,舍不得离去。

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让包拯一家倍感欣慰的是,董氏嫁过去后,生了一子两女。包拯抱上第一个儿子的时候已经35岁,他给宝贝儿子取名包繶。

包繶长大后娶的老婆崔氏家世显赫,是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可是,婚后的第二年,20岁的包繶突然暴病身亡,留下可怜的崔氏和遗腹子包文辅。包拯有多难过可想而知。更糟的是,包拯的孙儿包文辅长到5岁的时候夭折了。

配图

那时候包拯都快60岁了,痛失爱子爱孙,这个打击实在太大。

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离开开封府回到朝廷,担任谏官兼御史中丞。当时宋仁宗皇帝年近半百,还没有立太子。包拯有一次当面劝说皇帝,赶紧立储君。仁宗皇帝却故意问包拯,你觉得立哪个皇子为好?他误以为包拯要搞政治投机,给自己的家族谋利益。

包拯明白皇帝的意思,这也戳到了他的痛处。他只好告诉皇帝,我今年都70岁了,可是没有子嗣。

按出生年月计算,包拯当时虚岁60,而不是70。可能史书记载的这句话有误。然而,自古老来得子都不容易。有人根据这句话判断,包拯应该没有后代。幸运的是,就在包拯60岁那年,意外地发现自己还有个两岁的儿子。

配图

原来,包拯纳过一个小妾孙氏。本来包拯是不愿纳妾的,但包繶死后,董氏没能再生儿子,她担心包家绝后,就劝说包拯娶了她的陪房丫头孙氏为妾。

包拯的家风非常严厉,有一回孙氏做了错事,包拯大怒,当场将她赶回娘家,不准再回来。孙氏回娘家没多久,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但她一向惧怕包拯的威严,不敢去找他。

所幸包拯的儿媳崔氏知道了这件事。崔氏是个大家闺秀,性情贞烈,虽然包拯曾劝说她改嫁,她却发誓从一而终,不再嫁人。

包拯画像

崔氏和包拯的小妾孙氏很要好,孙氏离开后,崔氏时不时去找她说说话,还私下接济她的家用。得知孙氏怀了包拯的骨肉,她非常高兴。后来孙氏果然生了个男孩,交给了崔氏抚养。崔氏或许是打算等到合适的时机再说出真相,她起初说这是自己抱养他人的孩子,包拯毫不知情。

等到包拯过六十大寿的时候,崔氏在寿宴上当着众宾客的面抱出孩子,讲明了实情。包拯自然又惊又喜,感慨万千。孩子都两岁了。包拯为他取名包诞,后来又改名为包绶。

配图

1062年,63岁的包青天撒手人寰,包绶才5岁。有这个小儿子在,包拯总算没留下什么遗憾。

对包绶来说,崔氏既是嫂子,又是养母。在崔氏的教导下,包绶后来当了奉郎,又通判潭州。他颇有父风,和包拯一样以清廉著称。包绶娶过两个老婆,先后生下4男3女,可以说人丁兴旺了。

进入现代,包家的后人成立了包公后裔联谊会,会长叫包尊亮,是包拯的第34代孙。此外,几十年前蜚声国际的香港“船王”包玉刚,也是包拯的第29代孙。

放到今天,包拯绝对是个好男人。如果不是为了传宗接代,他根本不会纳妾。

参考资料:《宋史》、《传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