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保险保障自己的一生?

文/番茄学院71Miao

一、先来看看人一生中都会碰到哪些风险:

一位著名艺术家曾说过——

如果在退休之前因为意外、疾病,

失去了健康甚至生命,

我们把这些统称为短命风险

发生意外、或者得了大病,

抢救生命是第一位。

和病魔斗争,需要充足的资金做弹药。

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关键时候可以续命。

如果最后病没治好,

对自己来说只是眼睛一闭的问题,

但给家人造成的影响就深远多了。

房贷、或者其他担保的债务会转移给亲人,

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问题也都没了着落。

所以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就像走钢丝一样, 容不得半点闪失。

短命风险可谓是人生最大风险。

但另一位更著名的艺术家反驳,世上还有更痛苦的事——

人这一辈子,生老病死都要花钱,

如果因为退休后收入不足,

或者因为失业、投资失败、欠债,导致钱不够花,

我们管这叫长寿风险

如果说意外和疾病是黑天鹅事件 ,

那么长寿风险就是灰犀牛, 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

没有多少人实实在在计算过自己退休后能领多少钱,

但都看得到ZF旗帜鲜明的立场转变——

我们国家的养老制度是,

工作的年轻人交社保费, 来养退休不工作的老年人。

但2013年起,收上来的钱就不够发了,

2016年这个窟窿有4808亿辣么大。

平均年龄只会越来越高,只有更多的人口才能化解这个问题。

但中国总和人口出生率低至1.4,什么概念?

意味着每隔25年,出生人口会减少36.4%,50年后将减少60%。

4-2-1的家庭结构不能更常见,

未富先老,少子化已经是摆在面前的问题。

已经退休的中国老人是幸运的,

但8090后是不可能靠政府来养老了,

不到40%的退休工资替代率,必须提早规划自己的未来。

除此之外的长寿风险大多属于有钱人的烦恼了——

“我现在能挣很多钱,但保不齐过几年就挣不了这么多了,退休了咋办?” “我的钱这辈子都花不完,都要传给下一代,怎么传承成本最低,不被遗产税啥的薅太多羊毛?” “我老公在做高风险的投资,他说没事可是我心慌啊,万一赔了孩子出国留学的学费怎么交?” “我的公司是头现金牛,可是财务不大规范,我和老婆还做过融资担保,风向不对搞不好就是巨额债务怎么破?”

类似的故事可以讲个三天三夜不带重样的。

二、人身风险对应着哪些保险:

世上没有难事,只要价格合适,

上面说到的这人生的两大痛苦,

都可以用保险来转移风险——

长寿风险暂且不提,

我们先说短命风险。

短命风险,

对应的是人身保障类的保险,

特点就是用低保费撬动高保额。

很多人觉得有钱人才需要保险,

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

保险真正的作用是转移我们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假如有钱人生了病,

可以用存款, 或者变卖资产换钱。

但收入单一、也没有任何资产的家庭发生风险急用钱怎么办?

只能找朋友借、轻松筹、或者高利贷, 结果是不确定的,

而且会给未来留下沉重的负担。

保障类的保险具体解决哪些问题,

可以看这篇文章有个初步了解,

可能是你正需要的保险说明书

这里就不多说了,重点讲一讲大家最关心的两种保险:

三、重疾险和医疗险到底是什么关系?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重疾险不是为了提供治病的费用。

举个例子,小明买了30万的重疾险,

不幸得了甲状腺癌,

手术费也就3-5万,

两三天出院了,

保险公司还是一次性给30万。

但如果他得的是非小细胞的肺癌,

吃5万1一个月的自费药奥西替尼,

30万很快就不够用了,

但保险公司也不会多给一分钱。

这个时候,真正派上用场的,

是可以报销社保外用药的商业医疗险,

凭发票可以报销后续的高昂的医药费,

但保险公司的赔付不会超过小明的实际花费

不过医疗险都是短期的,

价格一年比一年贵——

保险公司有权调整费率,

国内医疗通胀如此严重,

等我们6、70岁时肯定要7、8千一年,

而且没法保证哪天理赔过一次后,

还能接着续保。

人的健康会随着年龄越来越差,

保险公司就会收更多的钱,

所以在年轻健康的时候买长期保险,

锁定一个更低的保费价格,

得到终身的保障是明智的选择。

30岁购买重疾重疾险和每年买短期重疾险的保费差别

说回重疾险真正的作用:

治病花钱只是表面损失。

如果得了重病无法工作,

谁来弥补收入的损失,

提供后期疗养的费用?

所以它解决的是收入中断的问题,应对家庭的潜在经济损失。

因此,重疾险的方案除了产品责任外,

最重要的是保额。

这和整个家庭的收入支出、对未来的规划都息息相关。

考虑到重疾的治疗和恢复期,

保额建议在50万以上,

最好能做到3-5倍年收入。

但个人年收入超过50万时也不太现实,

150万保额的重疾险年交保费就得3、4万,真的有必要吗?

这时候我们要通过家庭责任和目标来确认保额——

有没有房贷或其他债务,家庭日常生活支出是多少,是否需要赡养父母,以后子女是否出国读书,

从需要花出去的钱来反推,

如果3-5年无法工作,

需要多少钱来维持家庭生活质量,

保证人生目标的实现不会受到影响。

当然,房贷、父母赡养、子女教育都是阶段性的支出,

如果消费较高,可以通过定期重疾险,

把责任期内的保额做高,

把钱都花在刀刃上。

此外,大陆重疾险保额是固定的,

30年后,几十万人民币的购买力和能负担的治疗手段都不好说。

而且目前美元还在一路涨,

所以很多人去香港买保额带分红的重疾险。

然而香港保险在健康告知、计划书利益演示,和签单、缴费流程上,都比大陆复杂得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

你关心的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收藏级操作指南,重疾险到底怎么买

8000字干货预警,

集结境内外重疾险全面客观的解析,

本质上解读产品条款和责任,

不推荐任何产品,

但可能是你能找到有关重疾险最实用的说明书。

“保险公司破产怎么办?”“为什么不要买返本的重疾险?”“香港保险和大陆差别在哪里?”“定期终身重疾选哪个?保额要买多少?”“保险合同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陷阱?”“如何衡量一款保险的“好坏”?”“给孩子、老人买保险要注意什么?”“到底赔哪些疾病?理赔难不难?”

四、保险公司是怎么赚钱的?

保险公司是商业机构,不是做慈善的。

他们治不了穷病,

也解决不了没钱花的问题。

转移了风险(发生保险事故赔保额)

就要拿走对应的代价(保费)。

简单来说,保险公司赔付的保额,

其实都是别人交上来的保费。

而保险公司赚的就是你发生风险之前,

交上来这些保费产生的利息

所有保险产品的根本定价,

都取决于保险事故发生的概率。

这也是精算师们的看家本领。

为什么意外险这么便宜,

一年200的保费就可以撬动100万的身故保额?

因为意外事故导致死亡的概率很低,

2017年国内的数据是千分之2.6,

也就是说一千个人里,

平均有2.6个人会在接下去的一年内意外死亡。

假设两百万人买了A家的¥200一年的意外险,

A公司收上来4个亿的保费,

到年底有260人因为意外死亡,

A公司给了1.3亿的赔款,还净赚1.4亿的保费。

这个叫“死差益”。

可如果没那么多人买保险,

赔的钱比收上来的保费还多呢?

那就叫“死差损”。

还有大家最熟悉的航空意外险,

30块钱30万的身故保额看起来不贵对不对,

但自从步入喷气时代以后,

航空事故致死率是这个趋势的——

2017 年民航商飞班次大约增长了 3%,

换算下来全球的航空公司平均每飞行 1600 万次才会发生一起致命事故。

因此我买的航空意外险一年只要120人民币,

就可以有1000万的保额,还全年不限飞行次数。

好了,捆绑销售航空意外险的机票比价网站怎么赚钱你们也知道了。。。

保险公司其实不爱卖这样的产品,

光卖这种保险赚什么钱啊??

他们会给你出一个“稳赚不赔”的方案:

你交给我10万块在我这里放十年,

如果发生意外事故, 我赔你12万,

如果没有发生任何事故, 我把你的保费加点利息再还给你(返还型保险)。

还有的拍拍胸脯, 说保险公司最赚钱,

你再多给我交点钱, 我把赚来的钱跟你分(分红型保险)

保险公司低成本收的保费拿去做投资,

赚来的钱,刨除付给投保人的利息,

就叫做“利差益”。

虽然价格比较保障型的保险贵hin多,

但很多人就是喜欢这种能确定把钱收回来的产品,

而没有考虑货币贬值的问题。

这类产品,保费和保额都差不多,

起不到半点杠杆的作用。

代理人在卖产品时说的比唱的都好听,

想取回来的时候才发现要锁定几十年

久而久之, 就做臭了保险的名声,

从一个很有用的金融工具变成了骗人的道具。

但了解了它的本质你会发现,

保险并不是骗人的,

有些卖保险的人才是。

五、是不是只有大保险公司才靠得住?

钱都是聚少成多,群众的力量大。

所以大保险公司才会撒出大把的广告费和代言费,

招收辣么多的代理人帮他们卖保险。

先把名声做大,给人以安全感,

然后卖利润更高、价格更贵的产品把钱赚回来,这是商业规则,无可厚非。

小公司没那么多钱打广告怎么办?

只能想办法在产品责任上做创新,

以性价比取胜,把钱花在刀刃上,

靠口碑来传播爱与责任。

所以很多消费者其实是很纳闷儿的,

同样的保额,甚至更好的责任,

这些“没听说过”的保险公司出的产品, 怎么价格反而更便宜?

会不会“便宜没好货”,

真出了事不给赔?

辩证地说,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

尤其是短期的健康险,

如果没有很大的盘子,

风控做的不好,理赔多了分分钟停售。

但长期保险,尤其是我国的寿险行业,

面对的是比银行还要严格的监管制度。

国家发放每个寿险牌照都非常慎重,要求实缴注册资本最低两亿

但国内寿险公司一般都是十亿起步,还有两百多家公司手里拿着钱排着队眼巴巴等政府批准牌照。

每个季度都被审查偿付率,现金流,

达不了标,产品就要整改、停售。

而且只要是写在保险合同上的条款,

保险公司在保障期间内必须履行

按约定的现金价值或利率复利滚存

因为这属于公司欠投保人的钱

受合同法和保险法的保护。

银行都没法保证5年利率不下行,

保险要一辈子按这个利率还债是不是很V5?

九几年国内的存款利率一度超过两位数,当时有些保险公司出的终身储蓄型产品,在合同里约定的利益是按照8%的利率计算的。保险合同的利率都是复利计息60年的时间周期,8%的复利有多吓人?1.08^60-1,是之前投入本金的100倍。当时买的人都赚大了,而保险公司却背上沉重的历史债务。但自己写的合同,跪着也要履行,只能靠后续其他的产品挽回损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复“吐血”了解这个产品的详细利益。

保险法还规定,

卖长期寿险的保险公司不能解散

万一破产了,也必须把名下的所有长期保单和责任准备金转交给其他公司。

什么是责任准备金?

就是保险公司每收到一份保费,

都要拿出一部分,存起来放着不能动,用于未来的赔付。

此外,还有再保险公司给保险公司分摊风险,

以及中国千亿规模保险保障基金

给破产的保险公司兜底,将其国有化。

所以如果是买重疾险,

'保险公司破产了没钱赔'

这种问题就不用太操心了,

我们大公司的保险才靠谱

这种话也不要轻易信。

六、什么样的保险更好?

和其他产品不同,

保险没有实体,卖的是一份承诺。

保证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公司会按照条款的约定承担经济责任

所以,对赔付的条件约定越宽松、限制越少

同样的保额需要交的保费越便宜,这个产品就越好。

保险公司越大,收的保费越多,

就有越多的钱去打广告做宣传,

从而收上来更多的保费。

保险公司赚不赚钱,跟他的产品好不好没有必然联系

最后理赔还是严格按照合同约定,

不会因为是大公司就多赔一分钱,

不必迷信品牌和保险代理人的宣传。

那怎么判断一款产品的好坏?

每种类型的保险产品都有自己的特点,

展开来说又是几千字,

篇幅所限,只讲三条原则:

1、看合同条款有没有坑(尤其免责条款)

2、发生概率高、损失大的风险,一定要包括

3、同等类型、责任、同样保额,价格越低越好

看到知乎的问题有感而发,

篇幅所限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展开

理赔难不难?健康告知怎么做?香港保险和大陆保险差别有哪些?如何通过理财型保险保障资产的控制权?

先做下总结:

买保险其实很像买衣服。

先满足功能需求,再考虑美观和品牌。

风险无处不在:

意外、疾病、失业、亏钱,

你更担心什么?

人性存在弱点,

人们很少会做对的事情,

只会做他们想做的事,

然后再后悔。

健康和生命是最被低估的财富,

人们总是在失去时才追悔莫及

而保险是反人性的

它真正的作用是:

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

可以拿到这笔钱,

给自己治病、为家人做出一定的补偿。

人身保障型的保险应该是每个人都该最先考虑的。

无论是工作不如意,

还是一次投资的失败,

只要人在,就仍有希望。

作者Kris,R&F创始成员,资深产品经理,保险经纪,金融硕士,签约作者,美国运动协会私人健身教练,终身学习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