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1931年2月出生,上海市人。上海市第一批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市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校教材审查委员,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理事长。八十年代初提出并倡导的“三主”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以及“三式”操作模式——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著有《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教师的价值》等多部著作。
所谓吟诵,就是按照诗词的平仄格律拉长了声调诵读,“依律而诵”是吟诵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谈吟诵之前,先要弄明白诗词的声调、格律是怎么回事(这里主要讲诗,词是“诗余”,可以类推)。在古典诗词中,字调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上、去三个声调跟现今普通话中的四声大多重合,因此,能用普通话正确发音的人,不用硬记。如“东”字,旧诗韵中属“一东”韵,上平声,普通话读第一声,属阴平声,两者完全一致。再如“董”字,旧诗韵中属上声“一董”韵,普通话读第三声,也是上声。又如“送”字,旧诗韵和普通话都读去声。这些古今声调重合的字,在写作或吟诵古典诗词的时候,都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旧诗韵中的入声字,这种字读音短促,在普通话中,这类字已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现在只有在我国南方的某些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我的家乡属吴方言区,语音中就有入声,如“屋”字,用吴方言读声调十分短促,在旧诗韵中属入声“一屋”韵,但普通话中读第一声,属阴平。其他如“国”“谷”“木”,都是入声,分属普通话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这里没有什么“对应规律”可循,因此“北音无入声”的北方人写作或吟诵古典格律诗(律诗或绝句)遇到入声字,只能死记,这有点麻烦,但别无他法。如果真想学会吟诵,“平仄关”是非过不可的。
过去曾流传过一个教人辨别四声的《玉钥匙歌诀》,录此供参考:北方的朋友主要记住歌诀中的第四句话就可以了,因为北方人辨四声的难点主要在入声;同时可以选一些入声字(如歌诀中的“莫、力、入、促、急”等字)用短促的音调试读几遍,慢慢体会入声字“短促急收藏”的发音特点。还可以找一本按“平水韵”编辑的韵书,如《诗韵合璧》(可以网购),熟悉一下入声有哪些韵目,每个韵目收了哪些字,多读多记,慢慢也就过了“入声关”了。有人也许会问:如果不过这个关,难道就不能吟诵了吗?请试读下面这两句诗:
上句中的“急”字和下句中“白”字,若用普通话读,都是第二声,属阳平,而且都在节拍点上(关于“节拍点”后面会谈到),按吟诵规则“节拍点遇平长读”,这两个字都该拖长音;事实上它们都是入声字,是仄声,必须短读,否则这两句就没法正常吟诵。如果是南方人,就不会遇到这样的麻烦,只要用方言读一下就知道了。这是上天对南方人的偏爱,对北方人的不公。四声的问题如果解决了,下面我们就可以谈谈诗词格律以及如何“依律而诵”了。
声明:本公众号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或与主编联系,电话:139377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