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疏漏三:插手宝弟婚事,忽略了最重要的人
元春的疏漏系列:
薛家入住贾府以来,原本“入宫待选”的宝姑娘,忽然就散了宫花,不得不服下“冷香丸”压制下“热毒症”。宫花刚刚散完,“金玉姻缘”论又风声四起,很快传遍了贾府的每一个角落,自然也传到了宫廷里。
要说这薛家,也真够性急的,就那么着急要把女儿嫁出去吗?不入宫门,便入豪门,这大约是薛家的目标。
我们且搁下薛家不表,来看看元春的安排。
元春省亲以后,见过了薛姨妈,也特意见了宝钗、黛玉二位表妹,这就有了初步印象,又对二人的“文化水平”进行了考核,元春也当即表态,“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又通过对宝玉的加试,黛玉的“代作”,元春进一步嘉赏了黛玉的才华,事情至此的发展,好像在倾向于黛玉。
可是从元宵到端午,短短几个月,事情急转直下,元春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这中间经历了什么?元春为何突然提高了宝钗的待遇,赐礼二宝相同?宝玉不解,黛玉不解,读者们也几乎找不到答案。
我们试着来解读下:
首先,薛姨妈和王夫人两姊妹亲情,自然是无话不谈,二宝的事,这两个宝妈应该交换过意见。
其次,皇宫里允许一月一次入宫觐见,也就是宝妈王夫人每月可以去皇宫里看一次女儿。她们聊什么呢?元春的事不能聊,国家政事不能聊,皇宫里的事一句也不能聊,那就还有一个话题可以聊——贾府的事。哥哥嫂子们的事,兄弟妹妹们的事,老祖宗的事,家长里短,这些无疑是开放性话题,但元春以及宝妈最关心的事,还是宝玉的婚事。从做儿媳妇的各方面条件来说,宝钗无疑具有优势,而且又有炮制的“金玉姻缘”论,这元春是信还是不信?元春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来了个“端午赐礼”的试探,眼看这“金玉姻缘”就呼之欲出了,眼看这“金玉姻缘”就天时地利人和了,只要贾母不强烈反对,这事也基本就板上钉钉了,薛宝钗自然是明白的,喜滋滋地“羞拢了红麝串”!
第三,我们别忘了,薛家是皇商,那善于送礼的宝钗兄妹,会不给宫里的大表姐“意思意思”?薛呆子送礼自然是大手大脚,一千两银子的棺材,贾珍需要,一挥手就送了,真是财大气粗。薛宝钗送礼,那是小姐太太姨娘,主子半主子,人人有份,这就难怪从没得到过礼物的赵姨娘激动+心情了!这几个姑娘送礼比较有意思,我们简单说几句。黛玉送礼,几个姑娘和宝玉,轮到生日,是自己的针线活计,丫鬟婆子们是时常赏赐,和送礼不是一回事;湘云送礼,小姐妹们和丫鬟们,她是分开送,但礼物都一样,这就有点主次不分了;宝钗送礼,特点鲜明,主子们和次主子们,即便是送给袭人,那也是袭人有了“准姨娘”的待遇,有同盟军的感觉。这样来看薛家的处事,宫里的这个地位显赫的大表姐,薛家岂有不送礼的可能?
在这三种因素推动下,被父亲贾政一番话捧得昏昏然的元春,安排了大观园的分配,又开始安排宝弟的婚事。这下可捅了大篓子,为啥?没和贾母商量!没和当事人宝玉商量!
所以,当“金玉姻缘”论满天飞的时候,王熙凤喊着薛宝钗去清虚观“看戏”,焉知这戏不是贾母和她安排好的?贾母轻飘飘的一句话:“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大一大儿再定吧”。薛家的金锁不是癞头和尚“发过话说有玉的方可配为婚姻吗?”我们家宝玉的婚事也是个和尚说的,不能早娶!清虚观张道士说话很有意思:根基富贵相当的小姐,十五岁了,聪明智慧,只是不知道老太太的意思,所以不敢造次!这是在告诉薛家,你们根基富贵,你们聪明智慧,但是老太太不同意,没门!不知道这话大家听出来没有,这张道士明显和贾母是演得双簧呀。薛家母女都在场,既然是“智慧聪明人”也就无需细说,大家点到为止,迅速转移了话题。
没搞清楚情况的贾元春,这事能绕过老太太吗?
没有老太太的家族,贾元春想省亲,贾珍能把会芳园让出来吗?亲大爷贾赦会把自己寻欢作乐的园子让出来吗?看看这个打醮活动,贾蓉等人第一天就跑钟楼里凉快去了,谁认真给你办事?给你祈平安?没有贾母在的平安醮场,应是冷清的吧。
宝玉、黛玉二人自然年轻幼稚,看不懂老太太的“戏”,回去又大闹了一场,公开表达对元春这种安排的强烈不满,宝玉甚至以摔玉相威胁,以生死相抵抗,难怪贾母就落下泪来。试问,贾母几次落泪,都是为谁?可曾为薛家落泪过?可曾为东府落泪过?可曾为大儿子贾赦落泪过?贾琏挨揍,贾母可曾落泪过?心心念念,这贾母,除了和元春相见的流泪,其它的,不都是围绕宝黛二人落泪吗?
端午节赐礼,元春乱点鸳鸯谱,忽略了最不该忽略的人,这事还能成吗?至于后四十回的续写,黛死钗嫁虽然符合主线的安排,但情节却跑偏了,肯定不是这么个死法,肯定也不是这么个嫁法!那应该有更凄美动人的故事。
元春位尊人贵,在贾府说话自然是有分量的,但是一旦做事有失偏颇,非但无益于家族的发展,反而制造矛盾,引发激烈的事端,这些都反应出元春政治上的幼稚。
由此也反应出元春在宫中处事的能力,即没有把观全局,又不能控制全局,而是盲目参加一派的势力,遇到个原则上绝不让步的另一派强权势力,且权高位尊如贾母的皇后或皇太后,元春还有活路吗?或者说,得罪个像黛玉一样任性又受宠的小公主、小王子,元春还能再受宠吗?又或者,根本不把同为副职(姨娘)的同僚看在眼里,焉能不被算计?由此观之,元春之死,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