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欲胜:我的中师我的梦(连载二)

2020年第077期||总第508期

艺海风│508期

我的中师我的梦

(连载二)

陈欲胜

那时的中师中专考试,首先是预选考试,被选中后才能参加正式考试。预选考试全县分片进行,我是在首阳中学参加的,正式考试才集中在陇西一中进行。正式考试的前一天,是全乡当时惟一的一辆大型拖拉机,拉着我们七八个通过了预选考试的同学和带队的老师,一路欢呼雀跃,从六十里开外的母校出发,来到县城。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到县城,也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在大人们口中传说已久的神秘的钟鼓楼的风采。
第二次来到县城,就是学校秋季开学的时候。在南门汽车站一下车,就看到一块写着“陇西师范新生接待处”的牌子,牌子旁边,一位老师带着五六位同学,招呼下车的新生。记得和我同车的还有一位渭源的女生(后来知道是英语班的),他们把我俩的行李(主要是被褥)装在一辆架子车上,那位老师带着几位同学,一路有说有笑,把我们一直送到学校安排报到注册。
开课以后才知道,那位在车站接我们的老师叫奚久贵,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幸运的是,这位学识渊博且平易近人的老师,教了我们整整四年数学!
我们八四级在陇西师范招了四个班,三个普师班和一个英语班。普师班是四年制,英语班是三年制。我们班一共有五十二名同学,四十九名男生和三名女生,分别来自当时隶属于定西地区的六个县。陇西最多,有十七人,渭源最少,只有两人。一群懵懵懂懂的少年,在这里,一起度过了人生最精彩的四年时光。
来到新的学校,眼里一切都是新的。当时的陇西师范,校园里只有两栋楼。迎着大校门的,是一栋三层的实验楼。东边一栋,是女生宿舍楼,那时都叫“女生楼”。男生们都在西边的平房住宿。我们的宿舍共住了十名同学,八个人睡一大通铺,两个人睡一张独立的小床。宿舍里没有放行李的架子柜子,个人的物品基本上都是堆在床上,扔在床下。
最热闹的莫过于在食堂打饭。一月的伙食全部发成了饭票,主食二十六七斤,副食十五六元。早餐是汤,有面汤菜汤米汤,面汤二两面票,菜汤米汤五分钱一份。再加上二两面的馒头两个,就一直能坚持到中午。午餐的种类稍多,最便宜的是两毛钱的洋芋丝。三毛钱一份的菜我们那时叫剩菜,大多是把上一顿没打完的菜重新热一下。最奢侈的就是里脊和杂烩,五毛钱一份,得节俭几周才能享受一顿。晚餐星期一三五是面,二四六和午餐一样。不管是臊子面杂酱面浆水面,一份均是两毛钱加四两面票。每每这时候,食堂外面就会放一大洗盆的水,里面撒了盐,同学们称之为“盐水”。打完饭的同学便用勺子舀一些浇到饭里,这就是唯一的调料。
虽然那时的伙食标准不高,饭菜质量也不算好,但对于那个时代来自农村的我们来说,已经是非常理想了,并且远远超出了家里的生活水平。有时走过食堂门前,闻到飘来的辣椒炒茄子的香味,胃里就会莫名地蠕动。里脊和杂烩,也就是上师范时才认识的两个新的词汇。
打饭的热闹之处主要在于“加塞”和“挤队”。一般情况下,吃完早餐去上课的时候,我们都会把自己的餐具带过去放到教室外的窗台上,早上上课结束,直接到食堂排队打饭。有时排了长长的一队,就会发现队伍中间突然结了一个“疙瘩”,并且“疙瘩”越结越大,后面的人等不到希望了,就去选择另一队再排。这就是“加塞”,这种情况女生犯规者居多。不同班级的女生结成了同盟,谁下课早谁就先去排队,下课迟的就去结“疙瘩”。
而“挤队”,就是男生们的天下,女生只有远远看着的份。“挤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遇到大家都喜欢的菜,一种是眼看着菜要被打光了。这时候,高年级的“勇士”们便不再顾及排队者的一片骂声,四五个人在窗口沿墙排成一队,肩膀耸起,把排好的队伍冲散。有时候,左右两边都会出现这样的“勇士”,挤过来,挤过去,喊叫声,餐具的碰撞声,旁观者的加油声,响成一片。
如果有新生看到这场面按捺不住摩拳擦掌而跃跃欲试,那只有吃亏了。食堂打饭是一个窗口收餐具和餐票,另一个窗口出菜,等新生使出浑身力气“挤”进去,再满头大汗“挤”出来的时候,通常情况是,自己买到的菜早就被老谋深算的高年级学长从出菜窗口毫不客气地端走了。
当然,这样的场面并不是经常能够看到,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非常自觉的,并且常常有老师和学生会的干部维持秩序。

(未完待续)

难忘的青春岁月(1988)

相关阅读:

陈欲胜:我的中师我的梦(连载一)

陈欲胜

陈欲胜,甘肃陇西人,农工党员,省作协会员,供职于陇西某中学。有诗文散见于各类刊物。出版诗文集《诗意陇西水墨连江》。

艺海风

题      签:魏新河

执行编辑: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编      委:静悟斋 微信号:wbz201611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长期征集文学、书法、绘画、摄影原创作品,欢迎惠赐稿件。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0)

相关推荐

  • 回忆我的母校新惠师范学校 / 作者: 高郁林

    ☀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教师文学|一代中师生|教育教学|留守儿童问题 八五届师范生 1 又一个塞北的秋天来临了. 金色的田野间,蓝盈盈的鸽子花儿开得正艳,活跃了整整一 ...

  • 狄道那些年 || 作者 七十里铺​

    狄道那些年 作者  ||   七十里铺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登双堡子梁记><那年父亲送我上师范><大美袁岸我的家><初冬时节到福州><川北漫游记 ...

  • 郝素芬 || 回忆我在山西太行师范的日子

    原标题:回忆我的中师生活 作者:郝素芬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加上了"中师生家园"这个公众号,读着往日中师生们写的文章,勾起了我自己对中师生活的回忆,不禁有了想写出来的念头. 1990年 ...

  • 139期:不老的“中师”情怀

    散    文 对于一个起点学历为"中师"的人来说,像我,从来就没有为这一学历而自惭形秽,相反地,我十分看重它.因为,在全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三年--1979年,在当年考生数为468万 ...

  • 酒泉师范: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原题: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今生难忘的中师生活片段 作者:常玉国 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学 引 子 夜阑小语 (常玉国) 半城灯火半烟沙,半是痴情半是傻: 半百人生半是客,半夜梦醒半为她. 从1980年 ...

  • 玉米姐姐 || 1984年,我三个志愿都填报了“宁乡师范”

    ☀本刊栏目:一代中师生|教师文学|教学讨论 小时候,我的妈妈身体不好,在生产队出工时,妇女劳动力强的能记"十分工"一天,一般的劳动力是"八分工"一天,而我的妈妈 ...

  • 黄丽霞|我的中师时代

    点击蓝字关注人人文荟 Everybody Reads 2018年8月8日 每日必读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 ...

  • 【中师生-专栏】王前林:1989年,我考上了新津师范学校!

    三十年前的今天 1989年8月30日,我终生难忘.那一天,是我这个农家子弟第一次出远门,来到新津师范报到上学的日子.上学的曲折经历,让人心酸不已. 其实,我原本不该读师范的,是命运让我不得不去读了师范 ...

  • 人生不可或缺的桥梁---山海岁华之二

    散    文 本文作者山海(覃章海)先生 教育,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桥梁.没有这座桥梁,就不可能从愚昧抵达智慧的彼岸,尽管不可能人人成为智者. 我感谢我的父亲,并不因为我是"独种宝", ...

  • 那天,收到中师通知书,我哭了,只为远去的大学梦

    原题:彬县师范,我们永远的根(二) 作者:侠公子(作者授权发布) 我是一九九一年考入彬师的.说实话,成为中师生去做教书匠,并没有感到有多开心.只是在当时的家境下这是作为长女的我能为太过辛劳的父母减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