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御江南,鄙视枪炮,称霸晚清的湘军到底有多强?清朝根本叫不动

文/商学野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埋葬了200多年的大清王朝。

在这场革命中,南方革命党和武昌新军最先挑头,但没想到革命党没杀进京城,清朝最倚仗的北洋新军却成为了它的掘墓人。革命爆发次年,袁世凯以逼宫的方式,让溥仪这位小皇帝退位,体面地告别了历史舞台。

清朝虽然在1912年灭亡,但一些史学家却认为:清朝其实在1864年就宣布死亡了,但是直到1912年才埋葬。这种观点认为,清朝晚期军权旁落是导致它最后灭亡的原因,大清用白银培养的新式军队最后却杀死了自己。

而要找到这种慢性死亡的源头,就要追溯到30年前崛起的一支地主团练武装,那就是太平天国之乱里崛起的湘军。1912年逼皇帝退位的袁世凯,他依仗的北洋军队就是脱胎自李鸿章的"淮军",而"淮军"则是模仿曾国藩的"湘军"而建立的。

湘军是一支在近代中国史上赫赫有名的军队,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湘军灭掉了席卷江南的太平天国,挽救了大厦将倾的清朝;后来左宗棠又带领湘军平定西北,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新疆。可以说,湘军是清朝的救世主,但它的崛起也埋下了清朝灭亡的种子。

这支团练武装由清末重臣曾国藩组建,以湖南本地的农民"乡兵"为主。湘军在战争磨炼中走出来,人数最多时达到十几万,几乎统御了大半个南方,是清朝当时的第一武装力量。

那么,湘军最鼎盛时到底有多少人,它的装备水平又如何呢?

一、曾家军

1851年,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义军在两广地区所向披靡,呈现蔓延之势。在打下广西永安后,洪秀全分封诸王,正式宣布以灭亡清朝为目标,大军挥师北上。

此时,咸丰皇帝刚刚登基,南方已经一片混乱,清军的八旗和绿营都不堪一击。但太平天国已从两广蔓延到长江流域,北上湖南湖北,江南告急。1853年,咸丰皇帝下令各地督府大员自行组织团练平叛,在湖南老家"守孝"的曾国藩得到命令,开始帮助湖南总督筹划湖南团练。

这时候的南方已经有一些地主武装,但是跟八旗和绿营一样腐败,战时"望风而逃",战后"杀良冒功"。曾国藩不想沆瀣一气,他学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将湖南湘乡的农民用"束伍"成法,组建湘军。

湘军组建之初"以书生为将,以山民为兵",曾国藩认为年轻的书生没被官场污染,心中有忠义之气,一心报效国家。而湖南山区的农民性情质朴,吃苦耐劳,跟萎靡懒惰的绿营兵截然不同,加上湘军给的饷银是绿营3倍!农民自然甘心卖命。

湘军在内部组织上不同于传统军队,它全军上下官员都属于一张网络,是曾国藩的同乡、学生、和故交。全军由上到下层层隶属,军官自己招营官,营官自己招部队,全军听令"大帅"曾国藩一人。

湘军刚成立之初,陆军加水军一共二十三个营,人数一万人。而十年后围攻天京之时,湘军已经有12万人之众,远超北方僧格林沁的八旗骑兵,是晚清第一大武装力量。

二、晚清第一军事团体

湘军起步之初只有1万人,而且初出茅庐之时就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1854年,1万湘军分水陆两军在曾国藩指挥下出山,支援被太平军攻打的长沙城。

结果在长沙外的靖港镇,湘军水师因为顺风冒进而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率领陆军援助,新练出来的湘军居然因为水师溃退而畏缩不前,最后甚至出现逃兵。湘军大败而归,曾国藩差点没命。

此战后曾国藩心灰意冷,好在因为湘潭大捷,长沙城保住了,咸丰皇帝下令嘉奖湘军,让湖南文武官员归他调遣。

之后曾国藩不再亲临一线,而是任用武官带兵,湘军的人数在跟太平天国战斗的十年里翻了几番。到了1864年太平天国被灭之时,湘军实力达到顶峰。对于这时候的湘军到底有多少人,历史上有12万和30万两种说法。

湘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长江流域一个巨大的军事集团,以曾国藩的直系军队12万人为绝对核心。但是湘军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它内部派系林立,将领们划定势力,士兵以自己的大帅为核心。

在1864年,湘军分为"曾胡"、"江刘"以及"王左"三个派系。湘军核心是曾国藩和胡林翼手下12万人,这也是历来公认的湘军人数。此外还有刘长佑的部队,以及左宗棠的军队。左宗棠手下后来被称为"楚军",虽然他是从湘军中分出来的,但是已经不能算在湘军之内。

1864年的太平天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忠王李秀成独木难支。此时湘军围困天京多时,为了拿下天京,湘军开始了最后的扩军。

这个时候,12万湘军之中,以曾国荃的"吉字营"人数最多。

湘军的军制以"营"为单位,一营500人。在营之上,若干个营会统筹归于一位指挥官,这种单位称作"字营",是湘军的主要作战团体。曾国荃的"吉字营"就是湘军的代表,在1862年天京之围开始后,吉字营开始扩军,由2万人扩到了5万人,共100个营,是围攻天京的主力。

除此之外,湘军还有猛将鲍超的"霆字营",共40营,人数2万;马德顺手下的北方骑兵"顺字营"共20营,人数接近1万;长江上有湘军的水师5万人,加起来共12万上下,这就是1864年湘军的所有家底。

三、曾国藩的固执

湘军自从建立开始,在人数上对于太平天国一直处于下风。但是湘军依然能越战越勇,最后将太平天国消灭,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因为湘军在晚清时武器装备已经落后于其他军队,远不如淮军和其他清军。

湘军在建立之初就坚持"火器,刀矛各半"的方针。湘军一营分为8个小队,小队中的4队使用火器,4队使用冷兵器,打仗时两两配合。

火器4队中两队用抬枪,两队用鸟枪,抬枪负责近战,鸟枪负责远攻。剩下的4队就使用盾牌、长矛、砍刀,负责短兵相接。

建军之初,湘军的火器都是广东仿制的,质量很差,曾国藩曾说:"余不甚喜此物,盖其机最易坏,不过打二三十枪即须修整。"因而,湘军很长时间里主力武器都是"抬枪"以及"劈山炮"。劈山炮这种武器最早出现在明朝,是一种近距离大口径火炮,打的是铁砂,杀伤力很大,等于一种土制的霰弹枪。

曾国藩是个很传统的儒生,对于火器并不偏爱,但鸟枪、抬枪、劈山炮这三件套却让太平军一直打到了南京城下。淮军领袖李鸿章曾一再推荐西洋火器的好处,告诉左宗棠西洋枪炮比国内的土制火器好用的多,打得准又耐用,淮军的"洋枪队"也在战场上赫赫有名。

但是固执的曾国藩不愿意大规模换装新式武器,一直到战争末期,湘军只在长江水师的战船上换上了西洋滑膛炮而已。

四、贫穷的湘军

湘军的装备落后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因为曾国藩固执地相信"士气"比武器重要,第二则是因为湘军实在是太穷了。

湘军作为一个地主武装,就算有朝廷报销一部分饷银,湘军的军饷仍然是个大问题。1864年7月天京之战时,湘军共欠下军饷480多万两,曾国藩束手无策,只能伸手向朝廷要钱。军饷亏欠让湘军的军纪败坏,到处劫掠,还有兵变发生,最后在天京城破后,天王府的金银珠宝被湘军抢空,朝廷下令追缴都无可奈何,曾国藩立即着手裁军。

曾国藩上书说:“臣以欠饷太巨,后患无穷,久思大加裁撤,以节靡费。”

一支军队连军饷都发不出,湘军哪还有钱去换装备。以至于到了几十年后的甲午战争,部分老湘军北上对抗日军,还是使用老战术和老装备,用抬枪,劈山炮,以及大刀长矛对抗日军。

最终,湘军残部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击败,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

1、《湘军将领曾国荃及其所部湘军论述》,王艳娟

2、《曾国藩军队后勤思想初探》,李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