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看邓散木先生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老师

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已经到了上编流派部分的最后一篇,邓先生称之为“赵派”。实际上,所谓的“赵派”不是赵之谦的流派,而是后世熟知的赵石先生所开创的“虞山派”,赵石先生是邓先生的恩师,所以,实际上这一章是弟子在评价老师,让我们来看一下:

“赵派”刱于赵石,初从同里李钟受锲学,李盖吴缶庐入室弟子也,后从沈石友游,乃得亲炙缶庐艺事。”刱,就是创。赵派的开创者是赵石。“锲学”,就是篆刻学。

赵石(1874-1933),江苏常熟人,初名鸿,字石农,号慧僧,晚期因为非常喜爱封泥古朴趣味,改号“古泥”,晚年号石道人、泥道人,由于对吴昌硕的崇拜,给自己的书斋起名“拜缶庐”。他早年也很不幸,幼年丧母,只读过三年私塾,很早就在药店当学徒,三年无所成,生活没有门路,于是愤极奔姑苏寒山寺,想出家为僧,寒山寺不纳(大概所有的艺术家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赵石小时候,不得意,想到的是出家,真有个性)。不得已之下,他只得重返药店工作。

(五十五岁时的赵古泥像)

一次偶然的机会,学医未成的他得拜李钟为师学习篆刻,李钟是谁?李钟是吴昌硕的第一位弟子,治印力追秦汉,工篆、隶,治印师汉法,据说到70岁时还能治印,所以,赵石实际上入门即在高手门下。据赵石之女赵林介绍,一次“吴缶老(吴昌硕)来常熟,李先生即把我父亲介绍给缶老,而且拜了门”。吴昌硕劝他辞去药店工作,介绍他到常熟的好友沈石友(大收藏家)家中学艺,以增广见识,由此看,吴昌硕真的是好老师,他看出了赵石学养上的欠缺才会这样决定(只读三年私塾,少了点),在沈家三年中,赵石读书诵诗、学书习画、鉴别古物,“印外之功”日渐加深,篆刻由此渐有大成。

让我们看看邓先生所举初期印例:

(赵古泥早期印例)

正如邓先生所说,赵古泥“初年之于缶庐固亦步亦趋,未敢少越规范也。”这两方白文印,印文分别是“何陋室”和“富贵如使舍惟谨慎乃得久居”,这简直就跟吴昌硕印风如出一辙,浑厚之外,概多朴实之态,起收以圆厚为主,印面、印边,都有“先刻后做”的痕迹。

接着,邓先生分析赵古泥与吴昌硕的区别,这段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我们还是照录下来:

“缶庐治印侧重刀笔,故其章法往往有支离突兀者,赵于章法别有会心,一印入手,必先篆样别纸,务求精当,少有未安,辄置案头反复布置,不惜积时累日,数易楮页,必使安详豫逸方为奏刀,故其所作平正者无一不揖让雍容,运巧者无一不神奇变幻。……迨缶庐既老,大江南北已吴赵各树一帜,学吴而不为吴氏所囿,惟赵氏一人,岂特青水蓝水已哉,故列赵派以为之殿。”

精心设计印稿是篆刻名家们的良好创作习惯,黄牧甫也有“篆凡易数十纸,而奏刀乃立就”的边款。那些看似拿刀就刻,出来效果也不错的,大多在心中“经营”了许久的“腹稿”,是所谓的“胸有成竹”,或者基于长期的样式训练,对某些字、某些印有多次的练习,才会呈现随手刻就出精品的结果,我们相信,吴昌硕大师的大量印作,也是他精心构思的结果。而且,吴昌硕大师的大部分作品,并不是“章法支离突兀”,而是别具匠心的设计。

夸了师父,贬了师爷,实在不该。甚至邓先生所说的“迨缶庐既老,大江南北已吴赵各树一帜”显然是有“美师”之嫌的,吴昌硕69岁之后才驰名印坛,赵古泥的地位,要差得远呢,因为当时的印人“润格”很说明问题:

(1926年左右的印人润格)

1926年的印坛润格列表(图片源于孙慰祖《中国玺印篆刻通史》),还基本查不到赵古泥的名号,那一年,吴昌硕83岁,次年吴昌硕去世,此后再6年,1933年,赵古泥就去世了,实在没有各树一帜的机会,更别说什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机会。邓先生,“美师”有点过啊!

但这一段评价也有正确的东西,比如他说“吴主圆转,赵主廉厉。”这个总体特征的概括是准确的。过了中年之后,赵古泥的印风发生了转变,并相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们来看:

(赵古泥后期作品)

这五方印,印文内容依次是:“虞山沈煦孙字成伯号师来鉴藏金石印”、“烟邨”、“天下为公”、“前身画师”、“王师子”。仔细深入考察就会发现,印面中的篆法,原来吴昌硕圆浑的地方,在赵古泥手中都“方化”了,刚硬了许多。篆法必然影响刀法,这些印完成时,都呈现较多的“廉厉”特质,寓奇于正,阔笔雄健。

实际上,任何一个流派的生成,都是因为某种与众不同的特质经过提纯才会最终形成,吴派大旗之下,能生成“虞山派”这个分支,就是因为这种特质的强化。

当然,这种特质也最终也会戕害这个流派,每方印都这样操作,就渐渐形成程式化,最终使这个流派走向消亡。比如“虞山派”,由于这种“廉厉”、“方化”特质的张大,于是会形成相对端正的特征,苍茫感不足,要做额外的处理,才能消解。比如,硬性的“敲边”,这个动作,被很多研究者称为“飞脚”,这是程式化的装饰。比如:

(赵古泥晚期作品)

这些出乎意外的“飞脚”破坏了篆刻的浑古天成,因此被评论者非议,但实际上,赵古泥印章风格灵感多来自封泥,“意外”或许正是他的特质。

(邓散木像)

当然,虞山派之所以最终成了较为流行的流派,邓散木功不可没,实际上,虞山派后期方劲雄强、着意装饰排比的风格是由邓散木强化完成的。也看他两方印吧——

(邓散木作品)

白文印是“三长两短之斋”,这是邓散木先生的书斋号,先生自称治印、书法、作诗为“三长”,填词和绘画为“两短”。朱文印是龚自珍的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不论朱白,线条排叠浩浩荡荡,雄强健壮,这就是他的风格。

至此,邓散木先生《篆刻学》所列流派全部读完,流派中未提到的名家,请参看拙文《印人传》系列,下一篇,我们说“款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