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从未被盗掘过的汉代大墓,一千多件珍贵文物……这是1983年发生在广州的考古大事。其中,一枚堪称至宝的龙钮金印,掀起了整个发掘的最高潮。通过它,“赵眜”这个被《史记》误写作“赵胡”的名字,变得众人皆知。他,就是墓主,也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西汉南越王墓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印玺印章,一共23枚,其中有9枚就放在墓主身上,埋藏于玉衣玉饰和无数的金银珠宝中间……“黑色的天幕笼罩着大地,五羊城内若明若暗的灯光与天空中的星斗连在一起,闪闪烁烁地照着这座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曾任广州市考古队队长、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黄淼章笔下,1983年6月9日,象岗山上新发现的不知名古墓现场,就是悬疑电影片头的诡秘现场。当晚10时,沿着同事陈伟汉伸下的长竹竿,黄淼章第一个钻入了墓室。这是一座从未被盗掘过的汉代大墓!一代惊世发现——西汉南越王赵眜墓,就此重现世间。当年10月6日上午,最后一件文物被运出。43天的发掘发现了10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一枚堪称至宝的龙钮金印,掀起了整个发掘的最高潮。当年9月17日,汉墓主室内:墓主身穿玉衣,腰间佩十把镶金嵌玉的铁宝剑, 头部置精巧的金钩玉饰, 胸前戴金、银、玉、玻璃等质料的线串珠饰, 以及雕龙刻凤的玉佩、玉璜、玉环等, 玉衣上下铺有三十余件大玉璧, 戴着一面缝缀八件杏形金片的绢帛脸罩, 头枕以珍珠作芯的丝绢珍珠枕。在灯光的辉映下, 金银珍宝熠熠生辉。
接下来几天,考古队员们忙着清理墓主身上的东西。他们首先发现了刻工细腻的螭虎钮“帝印”玉印, “泰子”金印和“泰子”玉印,及墓主私人名章“赵眜”玉印。
这证明象岗墓主就是曾经统治岭南并曾称帝的南越王。《汉书》记载, 只有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和第二代南越王赵胡才僭称为“帝”,那这个“赵眜”是谁呢?9月22日17时左右,发掘队副队长黄展岳在玉衣胸部偏右处一块斜竖着的王璧旁发现了件金黄色的器物。剔开朱红色的残漆皮,拂去附着上面的泥土,一条造型奇巧的金色小蟠龙立在一小块的方形台面上。“金印!龙钮的!”正在忙的十多个人,一下子全都望过来。之前发现的印钮是龟钮和覆斗钮,在古印中常见,但龙钮的金印在全国汉墓出土物中还未发现过。
摄像机镜头前,就着碘钨灯光拍照、绘图完毕,黄展岳轻步踏入主室,用小毛笔再次拂去金印的灰尘,捧起,轻轻放在手心,慢慢地翻转,赫然是四个篆字,“文帝行玺”。
原来,墓主就是赵佗之孙,第二代南越王。考古队员们欣喜异常,连夜向在北京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等电话汇报。夏先生既高兴又惋惜地说:“首先,我祝贺你们取得这个重要的发现!我昨天下午才离开广州工地回北京,只差这么一天,我没有眼福能亲自看到这枚‘皇帝’印的出土,十分可惜啊!”接下来,队员们又陆续发现了鎏金龟钮铜印“左夫人印”“泰夫人印”“□(侵蚀不清,推测是“部”字)夫人印”和龟钮金印“右夫人玺”……汉代以右为尊,印章称“玺”,且是金质,体现了右夫人在东侧室殉葬诸妾中居首的特殊地位。至于“泰夫人”,即大夫人, 古时“泰” “太” “大”互通, “泰”可能表示其年龄最长,也可能表示其被立为夫人的时间最早。“部”古义可引申为“小、少”,“部夫人”即小夫人或少夫人。据考查,四位夫人都是和墓主同时下葬的。墓中的殉人总共有15人。
象岗山上并未发现王后之墓。胡田甜认为,虽然南越国残存了人殉制度,但应当不会以王后殉葬。但赵眜王后具体是谁?目前还说不清。
出于墓主腹部,印台长2.3厘米,宽2.3厘米,通钮高1.7厘米,印面有边栏界格,印文为阴刻篆书“帝印”二字,沟槽内有朱砂的痕迹。这也是目前所见唯一一枚直书“帝印”的印玺。因墓室进水及年代久远,玉印被侵蚀成黄白色。
印钮雕刻成螭虎形状,周边装饰云纹。螭虎是战国以来玉器上常见的一种异兽,虎首螭身,四脚、长尾、头上无角。
但似乎对于螭虎纹的具体形象,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定义,螭虎纹与龙纹也无法完全区分。举凡近似四脚、长尾、头上无角的类似爬行动物的纹饰,均可视为螭虎纹。
有学者推测“帝印”为南越国传国之印,但无论它归谁所有,“帝印”玉印可印证南越王窃号称帝的史实。另外,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两枚“帝印”封泥,封泥字体与这一枚玉印不同,说明墓主生前钤印的“帝印”至少有两枚。南越王墓一共出土印章23枚,属于墓主的12枚,其中9枚出于墓主身上,分放在三个漆盒内。墓主印中7枚是无字印,专家认为,它们或许原有朱墨文字,经水浸后消失,或许原本就无字,作为备用的印材。另外还出土了35枚封泥,其中墓主的“帝印”和“眜”字封泥各2枚。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具体到使用中,有相当严格而复杂的制度约束。史书记载南越国第二代王名为“赵胡”,可能一为越名,一为汉名。为什么印文释读成“赵眜”而不是“赵眛”呢?在古籍《说文解字》中,“眜”、“眛”二字同解释为“目不明”,段玉裁作注时认为“眛”字是后人所增。史籍中常有“眜”错写为“眛”的现象,所以发掘报告认为墓主的名字是叫赵眜。胡田甜指出:“秦始皇始立皇后之号,建立了以皇后为首的后宫制度,西汉建立后,沿袭秦制,逐步确立后宫名位制度,后宫自皇太后以下有了较为明确的名号与等级,以分尊卑,即‘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皇帝正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除此之外,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称号。汉武帝时期,增加了婕妤、娙娥、容华、充依等名号,至元帝时又增设昭仪。”南越国后宫仿效秦汉制度建立,也保留了越族的部分传统。除了“夫人”以外,目前并未发现南越国有其他的嫔妃称号。
西汉时期,在汉廷与王国后宫之中,夫人通常指帝王之妾,皇后或王后以下的婕妤、美人等妃嫔皆为夫人。以目前资料看,左、右夫人之设当为南越国所创。
除了广州,1980年在广西贺县金钟村1号墓发现一枚玉质龟钮“左夫人印”,黄展岳推测是南越王赐给境内封君夫人的自镌官印。1976 年广西贵县罗泊湾2号墓出土“夫人”玉印,墓主人可能是当地高级官吏的配偶。这说明在南越国统治地区,“夫人”是已婚贵族妇女的常用称号,左、右夫人的设置或许沿袭自越族传统。东侧室中与右夫人玺同出一棺的有“赵蓝”象牙印。“赵蓝”当为右夫人姓名。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下令凡是没有给秦始皇生育后代的嫔妃均须殉葬。史书中也可见汉代无子妃嫔被遣看守先帝陵园的记载。据此或可推测,为南越文帝殉葬的四位夫人,是因无子而殉。出于墓主胸部的这枚印台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它应当是南越国本地自铸,印台与钮以传统陶范法合铸,印文及龙爪、鳞片,是铸成之后才錾刻的。它是目前所见西汉最大的一枚金印,是发现最早的以龙为钮的帝王玺印。胡田甜指出,当时龙还没有被视为皇帝的象征,据《汉官六种》,皇帝印玺应该使用螭虎钮。至于皇后印,之前在陕西发现的被认为是吕后印的,用的也是螭虎钮。以龙为帝玺钮系南越国首创。但这条龙应当属于“猪鼻龙”,与龙山文化所见玉龙头部比较接近,可能与远古时期猪在畜牧业中的地位,或者当时龙的形象尚未定形有关。出土时,金印印面沟槽和印台四壁都有碰撞和使用的痕迹,说明它应当是赵眜生前所用的实物。古制,天子六玺:不过,目前还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让我们对南越国的印玺制度进行研究,“文帝行玺”的具体用途还有待探讨。据科学测定,这枚金印的黄金纯度达98%以上。胡田甜认为,其所用黄金可能是来自汉王朝所赐的金饼之类原料。
编审:蔡一阳
排版:王 卓
长按关注,了解更多青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