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第十三期】
探索诗歌《一诗三日众人评》第63期蒲小英作品《冬之絮语》
冬之絮语
文/蒲小英
冬天,总教人莫名地忐忑
树是袒露的,一片一片交出叶子
交出弥留的绿意
与西风周旋的,不只是树
而此时,若天色尚早
对于鸟鸣,我常常会错了的意
除非,下一场雪
就用足印,写一封你看不懂的信
让某种不为人知的遁匿
大白于天下
我会在一个光线疏落的黄昏
收拾些细软,或思绪
独自离去
2018.12.03
(刊发于《诗歌周刊》2018年12月12日第338-339期)
冰雪客略评:恰是冬天的时令,满世界充斥着与冬天格调一致的颜色和面孔,包括情绪的、意象的、话语的、语境的和感受的等等。如果相反,在一个热火朝天红艳高涨的时令来谈谈冬之絮语,会不会因我们感受的饱满度达不到正值隆冬应景之时而使体验的话语有所减损?我想会的。比如此时此刻,因温度格外的低位而更容易忐忑,而且仿佛不是外力所强加的。“冬天,总教人莫名的忐忑”。这是诗中的一个总起,立下了诗中要表明的基调。接下来要怎样才能让这个“忐忑”令人信服?就得看你要说出什么。
首先,诗人给出了常见的意象,那就是交出叶子的树,还交出了弥留的绿意。这都没有使我们惊奇和意外,当然也是欣赏接受的,是同意的。“与西风周旋的,不只是树”,注意,诗人开始要转折了,要带你去到另外别样的体验之中。
“而此时,若天色尚早/对于鸟鸣,我常常会错了的意”。这两行,写到天气尚早的鸟鸣。我常常会错了的意是什么呢?问题开始带了进来。一般来说,晨起听到的鸟鸣总归是令人愉悦、心情舒畅的,因为那种天籁之声不是对你的欢迎就是对你的附和。冬天的鸟鸣就不一样了吗?还真不一样,否则就会一如既往地愉悦下去,一如既往地驻足多听听天色尚早的鸟鸣。莫非诗人听到的应该是在冬日里有些些哀鸣意味的鸟叫?冬日里无奈之下想挣脱的鸟鸣?想想还真有些“忐忑”。
接下来,诗人要告诉我们内心真实的指引,那就是逃避。“除非,下一场雪/就用足印,写一封你看不懂的信”。哦,一场白茫茫的雪,真冷,真白,用一串串脚印记上暗号,其实是我写的一封,只是不想让你看懂,为什么?我真不好意思说出来,我真受不了这萧杀冷寂忐忑的鬼世界,足印,不就是走人嘛。“让某种不为人知的遁匿/大白于天下”,你看,诗下文竟然老老实实地剧透了,说漏了,让不为人知的遁匿也大白于天下了。好吧,说都说了,也不瞒各位了,干脆告诉你我会怎么遁匿吧。我当然不会在众人喧哗的上午,高调地大张旗鼓地跟你们说拜拜。我会在一个光线不太明亮的黄昏,带上我简单的行装(包括挺不好受的情绪)一个人先行告辞。
诗人在一个冬日时节,面对大地苍茫,生发出真实可靠的情感反应,以女性特有的温度和笔触对这个季节作了个交代和内心呈现。语言背后无不透露出诗人坦诚的写作和生活态度,从而在读到这样的词句时有了一份信赖。
要说诗中可以挖掘的可能性真是太多了,问题是要不要如此叠床架屋地来铺排呢。比如说诗人说到一根绣花针,我们当即解读绣花针的长度、半径、直径、成分、颜色、年代、制作背景、经过谁人之手等等等等。当然也可以这么读,但这里就不读了,期望看到其他更多精彩不同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