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新时代淮海精神 培养高素质精英人才

锻造新时代淮海精神
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

□汪伟国

淮海中学创建于1978年,为纪念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役胜利30周年而命名,新时代,淮海人在办学实践中,理应传承并弘扬淮海战役精神。淮海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寻求独立解放决定前途命运的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决战,淮海战役精神正是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人民的价值取向在战争实践中的集中体现。淮海战役精神,一般都概括为:科学决策、敢打必胜、勇于担当、团结协作、依靠群众。

科学决策精神。正确决策是任何战役获胜的前提与基础,对决战条件不很成熟的淮海战役来说,决策者的主观指导作用更显重要。淮海战役中,决策者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决策唯一的出发点和遵循的根本原则。重大事项均由中央和前线指挥员共同商讨,由中央军委最终决定。同时,军委赋予前线“情况紧急时机,不要请示”的临机处置权,前线也总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围绕中央意图,作出决断。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努力学习淮海战役将帅们的思维方法,登高望远,胸怀宽广,在谋划学校规划与发展愿景时要实事求是,灵活机动,科学决策;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难度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应根据学情实际,遵循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因生施策。据了解新淮海人在安燕坤校长的带领下,经常召开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校务会,征求方方面面意见,科学全面地谋划学校工作。

敢打必胜精神。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战斗最为激烈的战役。国民党占据兵力与装备的双重优势,要想取得这样一场战役的胜利必须有一种敢打必胜的精神。从决策层面看,敢打必胜精神着重表现为敢于决战、敢于胜利的求战意志和非凡胆略;从指战员层面看,敢打必胜精神体现在面对一切敌人无所畏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有我无敌、不怕牺牲的顽强战斗作风上。

作为淮海中学的师生员工,面对既成现实的教育现状,要想教有所为,取得骄人的业绩,在教育实践中必须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夙兴夜寐,披星戴月。只有发扬“敢打必胜”的精神,才能实现新时代淮海新征程的办学目标。淮海中学高三年级在周玉山副校长的带领下,披荆斩棘,敢打敢拼,率先推进“生本导学”课堂教学工作,得到了市教育局教研室视导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勇于担当精神。淮海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60万战胜80万、歼敌55万的战役奇迹的创造,离不开指战员勇于担当的伟大精神。勇于担当精神表现在牢记使命、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全局、勇挑重担的精神品质上。中原野战军,人数少,装备差,为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全军上下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决战决胜。战役的每个阶段的胜利都是参战者胸怀全局、勇挑重担的结果。勇于担当还表现为服从命令、坚决执行,直面困难、攻坚克难的战斗作风上。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同样适用于期待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淮海中学的校情,面对文化基础普遍薄弱的生源,面对较为落后的教学实施设备,面对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淮海教育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教师,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辅人员,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大家都应该有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担当起自己该担当的责任。勇于担当精神,适用于战争战役,也适用于教育教学,是革命传统,更是时代呼唤。校办主任唐海燕同志,勇于担当,除了负责琐碎繁杂的学校办公室日常工作,还带领全校语文教研组的同行研讨、交流“导学案”的编写、课堂教学PPT的编制工作,并率先开设语文“生本课堂”示范课。

团结协作精神。淮海战役为两大野战军和两大军区联合作战,战场范围跨越战区,组织协同繁杂,团结协作是战役取胜的关键之所在。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有时需要几个纵队协同作战,有时甚至需要两个野战军配合作战,没有坚强的组织纪律性,没有指挥上的高度集中统一,没有步调上的绝对一致,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高度协同和步调一致必须依靠参战人员团结协作的精神。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够让所有战士在变化莫测的战斗态势下机动地、快速地无缝对接,成为高度熔合的整体。淮海战役所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基于共同理想、全局观念、严明纪律基础上的毫无保留的主动协作与配合,其凝聚和激发出的无穷战斗力,是解放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有力量。

团结协作的战役精神,深入淮海教育人的灵魂深处,在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双重压力的态势下,各部门(年级)对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相关工作,应该团结协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完成;在新高考的形势下,不同学科的老师必须团结协作,高考科目是6门,如果不搞团结协作,相互挤占时间,即使某门学科一枝独秀,总分上不去,也是于事无补的;相同学科的老师,在导学案编制、PPT制作等方面,更要合理分工,协同作战。不团结协作,单打独斗是很难取得优秀成绩的。淮海中学目前在校生4500余名,教职员工380余人,是一所高中学校的“航空母舰”,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欲想有序高速运转,干部与职工,前勤与后勤,必须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该校经常召开后勤员工会议,提出工作要求,征求学校工作建议。

依靠群众精神。淮海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支前区域最广、动用民力物力最多的战役。在约35万平方公里、近亿人口的地区,“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最后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达到1兵9民。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取得的胜利。广大党员干部将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中,深入群众,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政策、制度,再到群众中去宣传、落实、检验和完善。

淮海战役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依靠群众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淮海教育人继承和弘扬。当下,学校的各项事业要想高质量发展,教学质量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录取人数要想上一新台阶,各项创新教育举措要想顺利高效推进,毫无疑问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的支持,离不开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支持。教育管理者除了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着大家干,干给大家看,还要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了解师生的心声,在学校建章立制上狠下功夫,在提高加班补助福利待遇、推进教师培训职称评定等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上狠下功夫。校党委书记、校长安燕坤同志经常深入基层,倾听广大师生的心声;走进课堂,了解教师课堂状态与学生的学情。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学校同样也应该有一个凝聚人心、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的学校精神,面对参差不齐与同类学校很有差距的生源,面对相对落实的教学实施设备,面对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培育与弘扬学校精神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培育与弘扬学校精神有很多渠道和途径,传承与弘扬淮海战役所锻造的“科学决策、敢打必胜、勇于担当、团结协作、依靠群众”的精神,对于我们当下的淮海教育人来说,无疑具有直接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汪伟国,1970年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8年破格晋升中级职称,2004年破格晋升高级职称。1992年工作至今,一直担任中学语文老师。现执教于淮安市淮海中学。长期致力于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和省教改重点课题“量化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群体素质”。在《江苏教育》《德育天地》《教师教育》《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盐城师范学院学报》《淮安日报》《宿迁日报》等报刊上公开发表有《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新时期,中学软实力提升的现状与思考》《五严后,中学群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思考》等80余篇作品。

(0)

相关推荐